第七章 第五節 與北傳佛經究竟涅槃境界比較
第五節 與北傳佛經究竟涅槃境界比較
一、北傳佛經究竟涅槃的概念
原始佛教即以“煩惱永盡,心無取執,解脫諸漏”來解釋涅槃,一切有部以“擇滅”解說涅槃,大乘中觀派以“緣起性空,輪涅不二”解說涅槃,唯識派以“阿賴耶離障”解釋涅槃,如來藏系瑜伽學派以“清淨如來藏顯現”解說涅槃,中國的竺道生以“實相”解釋涅槃,慧遠以“反本歸宗”解說涅槃,天臺宗以《大寶積經》的“中道實相”解釋涅槃,華嚴宗以《華嚴經》的“一真法界”解說涅槃,禅宗以《六祖壇經》的“明心見性”诠釋涅槃,等等。筆者分早期佛教與大乘佛教兩類討論。
〈一〉早期佛教
1、《雜阿含經》就說:“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1]
2、在《雜阿含經》中佛陀又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2]另在《中阿含經》中有一則故事佛陀教導說:“我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3]
3、如《俱舍論》中說的“如燈涅槃,唯燈焰謝,無別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脫。唯諸蘊滅,更無所有。”[4]
4、在《中阿含經‧羅摩經》中提到:“諸比丘!如是予于自生、自老、自病、自死、自愁、自雜穢法而知生法之患,以求得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愁、無雜穢無上安穩涅槃。而且于予知見生,予之解脫不可動也,此爲最後之生,今不再來此受生也。”[5]此外在一些較古老的巴利語佛典中,常常是以“心無取執,解脫諸漏”[6]表示達到涅槃。
以上《阿含經》類的涅槃觀並未解說法報化叁身任運、輪涅無二的大乘佛教涅槃觀。
〈二〉大乘佛教
1、涅槃不離世間:《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中說:
爾來無量劫,爲度衆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7]
2、《中論》卷四觀涅槃品中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8]這裏譯作“世間”的梵文爲samsāra,也可譯作“輪回”或“生死”。[9]
3、《大寶積經》卷一一九中說:“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彼于無常敗壞世間,得證常寂清涼涅槃。世尊彼于無護無依世間,爲護爲依,何以故?于諸法中,見高下者不證涅槃。智平等者,解脫等者,清淨等者,乃證涅槃。是故涅槃名等一味。”[10]
4、到了《大般涅槃經》,則明確肯定了衆生解脫的目標在于獲得常住不變的法身,證得大般涅槃。“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虛空,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如來亦爾實不可見,以自在故令一切見。如是自在名爲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義故名大涅槃。”[11]《大般涅槃經》曰:“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12]《大般涅槃經》說如來法身佛具有八種自在:一者能示一身以多身;二者示一塵身滿叁千大千世界;叁者能以滿此叁千大千世界輕舉飛空;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能以一心安住不動,所可示化無量形類各令有心;五者根自在;六者以自在故能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無得想;七者說自在故,如來演說一偈之義,經無量劫入亦不盡;八者如來遍滿一切諸處猶如虛空。[13]這充分說明,如來法身佛是人格化的超越時空限製的無限遍滿的睿智存在者。《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中,把能否證得如來法身、宇宙真性看作證得大涅槃的標志,認爲衆生斷煩惱並不就是涅槃,而是斷煩惱見佛性方是證得涅槃[14]。一般人所理解的常樂我淨,是執著世間五蘊法爲常樂我淨相,是佛法所破斥的對象。而大涅槃的常樂我淨,描述的是因如實見生死法之無常、苦、空、無我,不加任何執著,即轉爲其如來藏之不空而常樂我淨(注:法界法身常樂我淨,但仍是空無自性的,非空非不空)。
5、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對涅槃提出了四種分類,在《成唯識論》卷第十: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叁、無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叁,唯我世尊可言具四。[15]第一種涅槃是說明衆生在本質上都具有涅槃性。第二種和第叁種涅槃,相當于小乘佛教所說的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即把斷煩惱已盡但所依未滅稱作有余涅槃;把所依亦滅,衆苦永寂稱作無余涅槃。而第四種涅槃,則是對任何事物都無所執著的涅槃,能顯現出真如的本性而不被任何煩惱無明所障礙之外,且具有大悲之精神,能利樂有情衆生,是唯有佛所具有的最高境界的涅槃。這裏的不住生死者,是大智;不住涅槃者,是大悲。體現出大乘佛教悲智雙運倡導慈悲喜舍的精神。
6、在《舍利弗阿毗昙論》卷十六中提到“何謂第一義空?第一謂涅槃。涅槃無相,涅槃是寂滅,是舍宅,是救護,是燈明,是依止,是不終沒,是歸趣,是無燋熱,是無憂惱,是無憂悲苦惱,及余諸行。”[16]
7、此外《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普賢菩薩回答普慧菩薩對第一義空的解釋更清楚。菩薩摩诃薩有十種義﹐空義,第一義空故;大般涅槃義,滅一切苦而修菩薩諸行故。[17]中道第一義空,是勝義空,非只是生死法之無自性空而已,且具有涅槃常存不滅意義。
8、《究竟一乘寶性論》中提到法身不滅涅槃長存,經文如下:“初法身如來,第二色身佛,譬如虛空中,有一切色身,于初佛身中,最後身亦爾。”[18]
9、《佛說法乘義決定經》中提到如來具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19],也可以當作究竟涅槃的境界。
二、大圓滿法究竟涅槃修行
有關大圓滿法依照自然智慧,上師印證正行,金剛手菩薩(文殊菩薩的化現)、金剛薩埵及曆代祖師等等,加持灌頂産生的叁身任運五智究竟果,與輪涅不二如虛空的解脫涅槃心境。請參考第一章第七節大圓滿法的果位,與第七章第一節大圓滿法修行成果介紹,再與北傳佛經究竟涅槃境界比較。
叁、比較如下
(一)輪涅不二如虛空的涅槃觀
輪涅不二如虛空是大圓滿法的重要見地,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觀念,上文中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提到“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筆者在第二章第五節就有詳細討論。大圓滿法叁身自現、五身五智的修行方式是自性解脫、永遠解脫、方便解脫。本覺自然智的修行是超叁界,可以遊走諸佛國,無有余涅槃、亦無無余涅槃,是修持法界任運之果。是如來藏光光相映、互滲互透,是空、無色、無相、無執,無願無不願,自在逍遙,說我非我,忘我常青,寶瓶現童子,法界不退轉,你我他一體無分別而常住,光明照宇宙,寂靜善止觀,觀我非我是真我,觀他是我是交換,黑洞不黑。《成唯識論》提到涅槃有四類,其中第四種是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這裏說明涅槃是輪涅不住,沒有所知障,能産生大悲心利樂有情。
(二)涅槃是自性清淨、本超因果
自性清淨、本超因果是大圓滿法的重要見地,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觀念,在第二章第十五節就有詳細討論。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提到:“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觀真淨法性,一切聖者如實悟入,無能修者無所修法,無能行者無所行法,無心無心所,無業無異熟,無苦無樂,如是觀者名得平等,無異遠離隨順廣大,無我我所無高無下,真實無盡常住明淨,所以者何,一切聖法由此成[熟>就],因是性故顯現聖者,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聖者戒定慧品從此性生,諸佛菩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從此性出。”[20]因此,修行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出現菩提真智、內證智時,將出現無業無異熟(超越因果論),獲得自性清淨解脫,與大圓滿法修行究竟解脫一致,這與《大寶積經》的“智平等者,解脫等者,清淨等者,乃證涅槃”,其中清淨者得涅槃也一致。最後這也與《成唯識論》中提到的四種涅槃之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致。
(叁)法身自在得涅槃
叁身自現是大圓滿法的重要見地,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觀念,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中提到:“《普明續》雲:如玻璃體本性本清淨,無垢通徹清淨即法身,雖現地水火風和虛空,不悟則在心上有相現,現而無性真智妙光顯,譬如虛空顯現彩虹色,除虛空外非有現似有,住虛空中與空無分別,法性法身無別虛空中,自起自現自明智妙色,現似有方無滅而明顯,顯中無念即是智法身,自體自現報身本成佛,悲心化身二邊皆清淨。”[21]法性法身清淨,虛空自現,是一種菩提智慧顯現身,法身可以與報身、化身一起運作。尊者在《句義寶藏論》中又提到:“法身住本元智。解脫果位的法身,與若虛空之本淨成爲一味。此刻,安住有叁種智:(1)心體本淨之智,不落戲論之二邊,猶如水晶球,晶瑩透明;(2)本性元成智,明分功德之現源,深透而細微,而無實有法;(3)大悲周遍智,因本體之妙用,現源不滅,安住于智慧對境,不作計度之分。”[22]由于法身含藏無…
《第七章 第五節 與北傳佛經究竟涅槃境界比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