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藏傳佛教甯瑪派及九乘修行介紹
一、甯瑪派介紹
(一)甯瑪這個字有古和舊兩義。就古義而言,這一派自以爲他們的教法是從8世紀來西藏的蓮花生傳下來的,這比西藏佛教其它各派的起源要早300年左右,所以可以稱爲古老的一派;就舊義而言,這一派自稱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期所譯的舊密咒爲主。西藏佛教各派之所以分爲許多不同的派別,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他們所遵守的戒律不同而分爲不同的派別,也不像印度的大乘,是由于它們所傳承、修持的密法彼此不同。各派的密法所依據的典籍,依其翻譯成藏文的時代,在藏文資料中把它大別分爲新、舊兩大類,叫做新密咒和舊密咒。新密咒指仁欽桑波及其以後的譯師所譯的密教典籍。舊密咒指在他以前基本上是指朗達瑪滅佛以前所譯密教典籍。甯瑪派所遵信、傳承的主要的密教典籍,據他們說是由蓮花生、無垢友等印人和毗盧遮那、娘定內增桑波等藏人翻譯傳承下來的,這些都屬于舊密咒。甯瑪派既以傳承弘揚舊密咒爲主,所以稱爲舊派,故名甯瑪。[1]
(二)早期無垢友論師弘傳的幻變密藏和心部等密法,蓮花生大士弘傳的金剛橛法、馬頭明王法、諸護神法,靜藏論師弘傳的文殊法,勝迦羅論師弘傳的真實類法,馱那羅乞多傳的集經等法,這些內叁密瑜伽部密法,在藏傳佛教中是甯瑪帕特有的。”[2]
一般甯瑪派分叁種傳承:遠傳經典傳承,近代伏藏傳承和甚深淨境相傳承,在遠傳經典派中主要分幻變經、集經和心品叁大傳承。其中以心品傳承的大圓滿法最殊勝、最重要,幻變經由無垢友大師傳下,集經傳承根本續爲《遍集明經》,釋續爲《集密意經》,由馱那羅乞多大師傳下。心品的大圓滿教授又分成心部、界部及教授部(要門部或口訣部)叁大部分:1、心部有母子十八部經,其中五部是遍照護(又譯毗茹劄那或毗盧遮那)大師所傳,十叁部由無垢友大師所傳。2、界部(或稱空界部或隴部)也是遍照護大師所傳。3、教授部是大圓滿法最精華廣博深奧的諸佛妙印。又分成二支,其中(1)甚深甯提(心滴)又稱《毗瑪心要》由無垢友大師傳給吐蕃藏王赤松德贊和娘·當增桑布二人。而(2)空行甯提(心滴)由蓮花生大士傳給益喜措嘉佛母,之後形成伏藏系統,弘傳大圓滿法不絕。
(叁)此外第一種由前弘期遠傳經典派傳下的甯瑪派的根本密典,有十八部怛達羅(注:《舊十萬怛特羅》):1、大圓滿菩提心遍作王,2、金剛莊嚴續教密意集,3、一切如來大密藏猛電輪續,4、一切如來遍集明經瑜伽成就續,5、勝密藏決定,6、釋續幻網密鏡,7、決定秘密真實性,8、聖方便絹索蓮花鬘,9幻網天女續,10、秘密藏續,11、文殊輪秘密續,12、後續,13、勝馬遊戲續,14、大悲遊戲續,15、甘露,16、空行母焰然續,17、猛咒集金剛根本續,18、世間供贊修行根本續。這十八部現存藏文大藏經甘珠爾部中。但甯瑪派所奉行的通常說來有八部:1、文殊身,2、蓮花說,3、真實意,4、甘露功德,5、橛事業,這五項叫做五部出世法,6、差遣非人,7、猛咒咒詛,8、世間供贊,前五部屬于出世間法,其中文殊身就是中央毗盧部,蓮花說就是西方彌陀部,真實意就是東方不動部,甘露功德就是南方寶生部,橛事業就是北方不空成就部。差遣非人等世間叁部,是蓮花生大師降伏西藏鬼神後,分爲叁部使保護正法的,所以有人說是西藏法。[3]
(四)朗達瑪(公元842年)滅佛後,甯瑪派到11世紀的叁素爾家族(至少叁代傳承)時,才真正建立長期活動聚會的寺廟場所,之前皆是分散的傳承,且大圓滿法修行者也很稀少。叁素爾是素爾波且(公元1002~1062年)、素爾穹·喜饒紮巴(公元1014~1074年)、濯浦巴·釋迦僧格(1074~1134年)。至于伏藏傳承與甚深淨相(禅觀)傳承加上祖師們著作,在本書第二節大圓滿法傳承中第四節大圓滿法分類(心部、界部、口訣部)的著作中有提及,可以參考。其中龍欽饒降巴尊者(公元1308~1364年)與晉美林巴尊者(公元1729~1798年)是關鍵人物。
總之,甯瑪派真正興盛是這一百多年的事,各支派人才輩出(倍出),而兩岸叁地漢人努力學習傳播,也是發展關鍵力量,筆者看甯瑪派大圓滿法具當代科學實證精神,不是純粹唯心論,而是心、物、光能量合一論修行。
--------------------------------------------------------------------------------
[1]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41頁.
[2] 法尊法師.《法尊法師論文集》.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77頁.
[3] 同上,第78頁.
--------------------------------------------------------------------------------
二、甯瑪派九乘分類
(一)法尊法師在《西藏佛教的甯瑪派》一文中提到:“甯瑪派把一代佛法判爲九乘:1、聲聞乘,2、獨覺乘,3、菩薩乘,4、事部,5、行部,6、瑜伽部,7、生起大瑜伽,8、圓滿次第阿努瑜伽,9、大圓滿阿底瑜伽。說1、2、3屬于顯教,是化身佛釋迦牟尼所說,稱爲共叁乘;4、5、6屬密教,是報身佛金剛薩埵所說,稱爲密教外叁乘;7、8、9是法身佛普賢所說,稱爲無上內叁乘。又分密教爲外繼部和內繼部兩類,說外繼部(即事、行、瑜伽叁部)的事部是釋迦牟尼佛說,行部和瑜伽部是毗盧遮那佛說,內無上續是金剛持說。又說無上乘法是法身普賢王如來現起圓滿報身,爲地上菩薩永不間斷地自然說出,所以這個法門沒有限量也沒有數量,傳布于人間的,只是由極喜金剛等得大成就者所弘傳的一部分而已。
舊派《黑茹迦格薄經》等所說的修行過程,與新傳秘法的六支加行(時輪法)、五次第(集密法)、道果(喜金剛法)等教授,極相符合。舊派的《幻網經》的六次第、叁次第等解脫道,秘密明點等方便道的教授,《集經》的任運修,八部經的五次第等法門中,也有很多與新譯秘法相同的解說。但晚近舊派諸師,對此等解說修行多不重視,他們最重視的是大圓滿的見修。”[1]從甯瑪派的發展曆史,我們可以知道大圓滿法的修行,才是印度傳承祖師的最深心要。(筆者注:後譯新密續派將全部秘法的內容分爲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續部。無上瑜伽部又分爲父續、母續、不二續,其中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爲父續,勝樂金剛、吉祥喜金剛爲母續,時輪金剛爲不二續。父續重視幻身瑜伽,母續著重明光與拙火瑜伽,不二續則兩者兼重。甯瑪派外叁密與新譯派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基本類似。)
(二)甯瑪派前叁乘中,聲聞乘于獨覺乘修證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都希求自利,斷盡煩惱,不管衆生,所以他們證得的菩提智慧皆不圓滿。菩薩乘嚴持淨戒,修四無量心、六度波羅蜜(或十度波羅蜜)、發菩提心,廣行叁十七道品[2],斷煩惱障及所知障,去我執法執,發心廣大,是爲大乘。如能悟出自有妙明的自然智慧,就能頓悟大圓滿法精義。所以菩薩道中初修行菩薩與大菩薩的實證工夫,有很大差異。初修行菩薩道,由于種種執著,因此要經曆多生磨練,艱苦修行聞、思、修,止觀雙運,才能智慧解脫。甯瑪派所指的菩薩道爲何只在第叁乘,比事部、行部修行還不如,應指初修行的菩薩行者。至于老菩薩已是禅法功深,由定發慧,擁有密行。達到內叁密的境界。
(叁)甯瑪派分密續修行共六乘,分內外兩類,外密續即苦行明覺之叁乘,此叁乘爲事部、行部、瑜伽部,叫外叁續部。爲什麼叫苦行明覺之叁乘呢?因爲此乘所行之沐浴、清潔等苦行之道與婆羅門明覺師之方式一樣,故謂苦行明覺之乘。[3]
1、事部
龍欽巴尊者于《叁休息善說海總義》中敘述事密如下:“事密行者了悟:一切于世俗層次中顯現之蘊、處、界等法皆須加以清淨;而勝義虛空,亦即本淨自性,則是能清淨之基礎。行者生活于清淨中,修道上則觀想本尊實有。視本尊爲主人,行者自身爲仆人。行者祈求本尊加持以得成就。”另在《宗派藏》又說:“以身、語之事業爲主者爲事部。”(筆者參考《知識總彙》:住心于火的叁摩地,住心于聲的叁摩地,此二爲有相瑜伽,無相瑜伽,即觀聲後,悟自性空獲得解脫。)事部可以與諸佛菩薩結下初步、累世善緣。
2、行部
龍欽巴尊者在《宗派藏》中提到:“以身、語之不同外業和內心之修持二者均等而行即是行部。”[4]另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將自己觀爲誓言尊者,于前方觀想智慧尊者,以兄弟、朋友的方式求悉地。”《叁部總續》中雲:“兄弟朋友式,而取勝悉地。”此外,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中概述行密如下:“行密兼重外在色身之清洗(例如沐浴)及內在心識之觀想,視本尊爲友伴或兄弟而得成就。行者觀想本尊,于持咒時,觀想咒輪旋轉,此名爲有相瑜伽。于將出定時,行者遣送本尊,觀想虛空即住于無念,此則名爲無相瑜伽。”[5]行部開始重視意念的修持,有身、口、意叁密加持的初步效果,更加了解佛菩薩的心性與願力。
3、瑜伽部
龍欽巴尊者在《宗派藏》中提到:“瑜伽部是指不以身、語之外業爲主,而以內心之事業爲主,即以修習禅定爲主。”另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修自尊之瑜伽,加行時迎請智慧尊者融入誓言尊者,並以四手印印持等,爾後作供養、贊歎、誦咒等,正行時于無二的境界中取悉地,後行時祈送智慧尊者。”《自生金剛續》中雲:“無二法界中,取無上悉地。”修持此法時以如來…
《第一章 第一節 藏傳佛教甯瑪派及九乘修行介紹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