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部、蓮華部、金剛部叁部之總密咒以及手印作加持,以誓言、法、事業、大手印四手印印持。[6]瑜伽部修行與本尊身、口、意叁密相應,熟悉本尊壇城與功德淨土,逐漸與本尊合一,成爲本尊化身。
(四)內密叁乘分成:大瑜伽(Mahāyoga)、阿努瑜伽(anuyoga)、阿底瑜伽(ādiyoga)。大瑜伽爲生起次第,阿努瑜伽爲圓滿次第,阿底瑜伽爲大圓滿法。龍欽饒降巴尊者說:“大瑜伽續主修法,瑪哈生次風方便,阿努明點圓次慧,阿底一切無二智,諸法本來平等性,了知此理而實修。”[7]大瑜伽,主要涉及呼吸、生起次第及善巧方便。無比瑜伽,主要涉及明點、圓滿次第及般若。無上瑜伽,涉及一切事物、無二無別及根本智。一般甯瑪派從生起次第到達圓滿次第修行,最後才進入大圓滿法修煉。龍欽饒降巴尊者說:“密乘爲大乘不共道,分外內兩支,具甚深無上法門,爲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之融合,能依次第清淨妄心。”[8]甯瑪派的續部總括爲《經·幻·心》叁部,此外,還有秘密流傳的《甯提》法門。以下筆者一一介紹內密叁乘。(在第一章第六節還會再提到修行部分。)
1、摩诃瑜伽(大瑜伽)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宗派藏》中說:“所謂大瑜伽乘是以內心之事業:大慧爲主,無取、舍之身,語事業或五妙欲由方便所行。”[9]此乘將一切法證悟爲現空無別之神變,它比瑜伽續部要優勝。故稱大瑜伽部。此外,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說:“大瑜伽爲方便父續,主要修持本尊壇城生起次第方便,五大之清淨風以及明空無念之智慧,從而獲得共同殊勝之悉地。”[10]此能清淨五大種(地、水、火、風、空)內之風息,爲氣脈內明點的修煉打基礎。另外在《四法寶鬘》中說:“于生起次第,萬法皆現于一壇城。自身成本尊,語爲咒音,意則放收本覺。如是作,一切虛幻相即轉爲佛土。[11]《幻變經》屬于摩诃瑜伽的教授,有幻變十八部,其內容相當于生起次第,依身、語、意、功德、事業五類共劃分爲五大續部。修煉生起次第前要接受寶瓶灌頂。大瑜伽修行最終擁有本尊身、口、意叁密相應,禅定幻化,具有初步天界光明能量。在《大幻化網》中,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接續修煉或混合修行,目前甯瑪派常用混合修行。
2、阿努瑜伽
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四法寶鬘》中說:“于圓滿次第,憑脈、氣、點瑜伽修習,行者進入不思議淨光明界,此中萬法均爲真實空性,由是心氣即受駕禦而致用。”[12]甯瑪派學者郭若紮西說:“所謂阿努瑜伽乘,即隨類瑜伽部即證悟一切法爲心性界及智能無二之功用,以智能悲憫之道爲主,故稱隨類瑜伽。”[13]第八乘依靠氣、脈、明點,光明空性雙運的修煉,達大樂、氣住中脈的穩定程度。龍欽饒降巴尊者說:“以絕地火(拙火)之智慧火光,焚燒如來藏之界。《空行海續》中雲:臍部燃絕火,焚燒諸關節,燒毀眼等後,颚中降明點,行于諸交界,經緯線璎珞,穿過行諸脈,七萬一千二。通過修圓滿次第,前面修生起次第以及諸法如幻之少許貪執也能夠斷除,遠離所謂此法彼法的一切所緣思維,從而淨除法身之障,圓滿不可思議之等持智慧資糧。”“通過斷除生起次第之貪執而證悟本尊爲法性,依靠殊勝方便生起明、樂、無念之覺受,曆經諸道從而使一切心境均現爲法性,證悟自性俱生智慧,最終徹底明見實相等。”[14]甯瑪派《集經》屬于阿努瑜伽的教授,其內容相當于圓滿次第,《集經》有根本經《遍集明了續》、解釋經《集密意經》。修煉圓滿次第前,一般要先接受秘密灌頂,之後再接受智慧灌頂。秘密灌頂去語與氣之不淨;智慧灌頂,去意(包括所知障)及明點之不淨。阿努瑜伽修行具有光明幻化能量,不執著本尊,自心是佛心,最終不受欲界、色界幹擾,成就者可選擇到諸佛不同淨土。
3、阿底瑜伽(大圓滿)
龍欽饒降巴尊者說:“無上極密大圓滿,能令行者直入本來具足之境界,萬法以此境界爲基,此境界複無變易,一切功德于此自然呈現,如日月星辰之現于晴空,此境不假外求,以法爾故,亦不須整治,蓋乃自然而然之道。[15]大圓滿是甯瑪派九乘之頂,大圓滿法正行修持自然智慧可達究竟解脫,龍欽饒降巴尊者又說:“菩薩乘用二谛尋思伺察法性性空虛空,而大圓滿阿底瑜伽之大樂則是超越尋思推求之菩提心;因爲瑜伽乘求生密嚴刹土,不能住于無舍無取,而大圓滿阿底瑜伽之大樂則爲無取無舍之菩提心;大瑜伽求證金剛持位,所以用方便與勝慧爲趣入門,而大圓滿阿底瑜伽之大樂則是超越勤修之菩提心;阿努瑜伽乘求證無別,所以用界智爲入門,而大圓滿阿底瑜伽之大樂則是超越因果之菩提心。”[16]所以阿底瑜伽比其它八乘更爲殊勝。晉美林巴尊者于《龍欽心髓叁瑜伽大吉祥口訣總義》中寫道:“大圓滿(阿底瑜伽、無上瑜伽)爲上士設,無比(阿努)瑜伽爲中士,大瑜伽爲下士立,漸生壇城大瑜伽,有如一切密續根,無比瑜伽刹那成,有如一切密續道,離心識相大圓滿,則是一切密續果。”[17]這裏強調了上師依照不同的智慧根器,傳授不同的修煉方式。阿底瑜伽修行最終可神變非凡,幻化、創造佛菩薩淨土佛國,宇宙逍遙遊。化身、報身千千萬萬,與法界光明合一。修大圓滿法前,一般要接受上師的句義灌頂,去身、語、意及氣、脈、明點一切之不淨。有關大圓滿法相關介紹請參考本文以下章節。
--------------------------------------------------------------------------------
[1] 法尊法師.《法尊法師論文集》.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88~89頁.
[2] 叁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四正勤(已生惡念令斷、未生惡念不生、未生善念令生、已生善念令增長)、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念神足、智慧觀察思維神足)、五根(信、勤、念、定、慧)、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勤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3]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智慧境界》.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第56頁.
[4] 龍欽饒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班班多傑譯).四川:德格印經院,木刻版第104、114頁.
[5] 敦珠法王、義成仁波切等 .《九乘次第論集》.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6頁.
[6]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566頁.
[7] 同上,第566~567頁.
[8] 龍欽饒降巴.《四法寶鬘》(談錫永導讀).臺北:全佛文化,1999年.第133頁.
[9] 龍欽饒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班班多傑譯).四川:德格印經院,木刻版第104~105頁.
[10]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567頁.
[11] 龍欽饒降巴.《四法寶鬘》(談錫永導讀).臺北:全佛文化,1999年.第140頁.
[12] 同上,第141頁.
[13] 郭若紮西.《郭紮佛教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0年藏文版.第82頁.
[14] 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2001年.第589、591、592頁.
[15] 龍欽饒降巴.《四法寶鬘》(談錫永導讀).臺北:全佛文化,1999年.第144頁.
[16] 龍欽饒降巴.《七寶藏論·宗派藏》(班班多傑譯).四川:德格印經院,木刻版第117、118、119頁.
[17] 敦珠法王、義成仁波切等.《九乘次第論集》.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3~64頁.
《第一章 第一節 藏傳佛教甯瑪派及九乘修行介紹A》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