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多羅那他評傳▪P2

  ..續本文上一頁自傳》《釋迦牟尼功業傳略》、《釋迦牟尼百種功業傳》、《七代付法藏師傳》、《八十四位成就師傳》、《大成就師佛陀笈多那他傳》等;教義教法類中較著名的有《金剛瑜伽講義》、《時輪曼荼羅儀軌廣疏》、《甚深道金剛瑜伽廣釋》、《集密五次第廣疏》、《勝樂曼荼羅修法》、《俱生光明論》、《勝樂廣頌本注利樂海》、《佛薄伽梵閻摩德伽曼荼羅修法》、《春明點釋極秘海藏論》、《本尊海修法寶庫》、《時輪修法生起次第廣疏成就論》等;聲明類有《妙音聲明經釋·殊勝顯明論》、《梵文讀本》等。

  《印度佛教史》是一部由藏族學者撰寫的較系統地介紹印度古代曆史的名著,一向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已被翻譯成俄文、德文、英文和日文等多種文字,國內有藏漢兩種文字的版本。這部曆史著作之所以備受關注,在于作者以翔實的資料、實事求是的分析方法對古代印度曆史上的一系列關鍵事件及問題作了簡明扼要、詳細適當的介紹和評述特別是對一些曆史人物作了評價。

  多羅那他一生著述不辍,宏宣不倦,宗風大振。門下弟子衆多,得法弟子中最爲優秀的有桑結嘉措活佛、克旺益希嘉措、仁欽嘉措、克珠洛哲南傑、崗布活佛、曲傑阿旺、曲吾窮哇活佛、堪布貢噶紮西堅參、阿格旺波活佛、哲布活佛、阿旺貢噶索南、貢噶成勒旺姆等。藏巴第斯平措南傑父子、拉堆绛首領仁增阿格旺布、羊卓萬戶長丹增米居旺傑等許多世俗首領也經常向他請教佛法。

  叁、蒙古之行的真僞

  研究蒙藏佛教的學者一致認爲,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是多羅那他的轉世,1651年多羅那他建立達丹丹曲林寺後不久,應漠北蒙古汗王之請,去喀爾喀傳教,駐錫庫倫二十多年,1634年圓寂,次年蒙古土謝圖汗適得一子,定爲多羅那他的轉世靈童,尊爲哲布尊丹巴第一世。藏傳佛教史上追認高僧爲某某活佛前世的現象比較普遍,就多羅那他的學術地位、聲威和與喀爾喀蒙古的關系而論,追認爲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前世是自然

  的事。問題的關鍵是多羅那他是否真的去過喀爾喀傳教,並在那裏圓寂。查閱史書,多羅那他駐錫庫倫二十年的觀點源自妙舟法師的《蒙藏佛教史》。他認爲明神崇萬曆七年(1579),多羅那他建立達丹丹曲林寺,始來蒙宣教。“第四世達賴喇嘛更錫(賜)以大慈邁達裏呼圖克圖之號。大喇嘛之由西藏而主持于蒙古者,以此爲矢高矢。紮阿囊昆噶甯波(即覺囊貢噶娘布——筆者)被選爲蒙古之掌教喇嘛,宣傳教旨,修建寺院,靈異昭著。喀爾喀 —人極信仰之。衆尊以大慈諾門罕之號。並上博碩克圖濟農,號爲轉金輪徹辰濟農汗。年屆59歲。钅錄完金字甘珠經典。又發願前往西藏。敦請丹珠經典。至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圓寂于蒙古之庫倫,享年60。以後在喀爾喀轉世爲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駐錫庫倫。”[6]其中有兩點明顯錯誤:一是將多羅那他建寺年代1615年誤說成1579年;二是將其卒年1635年說成1633年。妙舟法師的觀點在學術界影響很大,幾乎成爲定論,已故王森和王輔仁兩位藏學專家都沿用,給予承認。《西藏佛教發展史略》說: 1614年,多羅那他建寺後不久,值漠北蒙古汗派人到藏廷請高僧去蒙古傳教,“這時,藏巴汗勢力方盛,自然要抓住機會在宗教方面擴張自己的勢力,同時也爲漠北蒙古汗王取得政權聯系創造條件,遂請多羅那他去蒙古地方傳法。”四世達賴贈給“邁達裏”的稱號,“他在那一帶(庫倫)活動了約二十年,得到了蒙古汗王的信奉和支持,又稱他爲哲布尊丹巴。”[7]《西藏佛教史略》、《蒙藏民族關系史略》、《蒙古史略》、《藏傳佛教源流及社會影響》、《蒙古佛教史》漢譯本注第175條等都有同樣說法。另外,張建木先生譯《印度佛教史·序言》和王堯先生的《張譯〈印度佛教史〉讀後贅語》也持同樣觀點。王堯先生說:“多羅那他氏在世時,頗不見容于當時,雖得到後藏統治者支持,但在地方勢力紛爭中難以相處。1614年頃到蒙古地方傳法,垂二十年,長期流寓庫倫,1634年圓寂。”[8]據筆者淺見,妙舟法師的多羅那他傳法庫倫二十年之說是根據《多羅那他自傳》推測的,學術界不加分析考證,以訛傳訛,直到現在。

  上述觀點在我們已接觸到的藏文資料中則難以看到,《多羅那他自傳》、《覺囊派教法史》雖有喀爾喀人來請的記載,卻未說去蒙古傳法。根據《覺囊派教法史》,多羅那他41歲木兔年(1651)始建達丹丹曲林寺;43歲爲來自四川的覺囊派沖粗活佛、崗巴溫波、頓木雜溫波等二十人講授六支瑜伽法,第斯平錯南傑從前藏來到桑珠寺向他贈送羊脂玉印;48歲,接母親到達丹丹曲林寺安度晚年。“當時,由于戰亂,後藏許多寺院遭毀,頹廢。而他政教逢緣,上下和睦,許多蒙古僧侶顯貴,亦來問法受戒,故蒙古弟子日益增多。”[9]54歲,爲益希嘉措講授《勝樂根本續》;56 歲,雙腿浮腫,全身起黃水痘疹,舊病複發,久治才愈;歲,水雞年(1633)二月,強佐貢噶巴桑圓寂,他主持作法事;木豬年(1635)四月二十八日圓寂。臨終前,將達丹丹曲林寺交由桑結嘉措活佛管理。1665年,覺囊派第叁十代法嗣洛追南傑[10]從四川壤塘寺回到達丹丹曲林寺,火化了多羅那他的遺體。這些足以證明,多羅那他未去蒙古傳法。

  作爲一位曆史人物,多羅那他的精神品格具有極大的感召力;作爲一位傑出學者,他門庭高廣,四方尊之,沒有絲毫的驕慢。尤其受到蒙藏豪貴和許多徒衆尊崇膜拜。喀爾喀的阿巴岱汗曾派人來請他去傳法,由于寺務纏身和母親年邁,再加上自身多病未能成行。當時一位使者這樣說:“吉祥佛達隆巴(指多羅那他)者,是天派之王阿巴岱之根本上師,對于蒙古民衆猶如佛一樣。”很明顯,多羅那他沒有去蒙古地區傳法。

  關于四世達賴贈以多羅那他“邁達裏”尊號之說,純屬張冠李戴。《蒙古佛教史》明確指出:“達賴喇嘛雲丹嘉措前去西藏後,委派強巴嘉措的轉世根敦貝桑嘉措爲達賴喇嘛自己的代理,前往蒙古地方,護持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的法座,被稱爲邁達裏呼圖克圖。”[11]至于多羅那他爲第一世哲布尊丹活佛前世之說也許考慮到他與喀爾喀上層的關系,但關鍵由其學術地位決定的。妙舟法師也提到阿巴岱汗曾親臨西藏請叁世達賴派遣喇嘛赴喀爾喀傳法。在西藏,阿巴岱汗遍遊各寺,選佛像及喇嘛。“當阿巴岱汗訪適任之喇嘛也。睹一喇嘛坐于說法師之末席,阿巴岱汗勸之曰:“盍共往蒙古。”該喇嘛答曰:“我今雖不能行,後必行之。”此喇嘛即第十四世化身[12]之紮阿囊昆噶甯波。”[13]阿巴岱汗親臨西藏拜見第叁世達賴喇嘛的說法是錯誤的,但派人去請高僧是完全可能的,《多羅那他自傳》也證實了這點。所請之人是多羅那他,多羅那他回答說:“我今雖不能行,後必行之。”此“後”即後世,它也許是轉世的暗示或依據。

  無論怎樣,多羅那他作爲一位傑出的佛教學者,深得喀爾喀阿巴岱汗的信奉,足見他道行之高、智慧之深、濟世之巧妙。在此,我們在承認多羅那他與哲布尊丹活佛之間關系的同時,必須糾正多羅那他在蒙古地區傳法二十余年這一影響學術界幾十年的錯誤說法。

  四、多羅那他的思想

  佛教各派爲了樹立本派的正統和權威,將佛教經典從內容到形式、從形成時間以及經典的深淺程度進行判別,從中樹立本派所奉經典、上師,選擇修煉方法,來建立思想體系。藏傳佛教諸派的判教觀各具特色。覺囊派在中觀“他空”思想指導下,對叁轉*輪諸經進行判別,認爲初轉與中轉*輪諸經爲不了義經,佛陀第叁次在廣嚴城宣講《楞伽經》、《如來藏經》、《勝鬘經》、《央掘魔羅經》、《解深密經》等了義經,提出了究竟法性、法性光明及佛性等重大理論問題。多羅那他在此基礎上,作了新的發揮。他認爲,《解深密經》、《楞伽經》、《大乘密嚴經》和《華嚴經》等經只涉及法性勝義實有,而《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鬘經》、《大涅槃經》、《寶雲經》、《涅槃決定幻變經》等究竟了義經,不僅講法性勝義實有,而且涉及界性、佛性、法身、勝義本位等屬于“他空”範疇的諸多理論問題。在他看來,《解深密經》等幾部經只涉及一般觀點,而《如來藏經》等則提出了中觀不共義,即中觀“他空”思想,這也是多羅那他盡量和唯識派相區別並超越唯識派的思想表現。基于這樣一種思想理論,他把中觀派分成普通中觀與大中觀派,前者包括龍樹、提婆師徒二人所創立的根本中觀派,也包括後期形成的應成派、自續派和中觀瑜伽行派。大中觀派指“在藏地堅持他空中觀者,即以彌勒菩薩的著作和無著、世親兄弟二人的釋著爲代表。”實指覺囊派。

  普通中觀派與大中觀派的根本分歧主要表現在因對二谛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自空觀和他空觀上。多羅那他說,堅持自空觀的普通中觀派由于不了解佛性的定密和勝義智自證自明的道理而否認佛性,把世俗和勝義看成互爲作用的“一體”關系。大中觀派將勝義谛、佛性視作一切事物的普遍本質,加以普遍化、永恒化。多羅那他說:“關于他空中觀在無著、世親兩位論師的論著中作了透徹的分析,尤其是世親論師的《般若兩萬頌釋》、《辨法法性論釋》解釋更詳,陳那和安慧的弟子有所發展。”[14]實際上,彌勒、無著、世親叁位唯識學派祖師並未涉及中觀“他空”這一問題,多羅那他之所以尊他們爲“他空”見的最早解釋者或傳承人,在于他們對法性與佛性等問題作了闡述,這兩大問題包括龍樹提出的“法界空”(現象與本質空)是覺囊派所重點論述的問題,也是中觀“他空”思想的核心。從中不難看出,在多羅那他的佛教學說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中觀“他空”論和佛性論。

  中觀“他空”見是覺囊派的主要哲學觀點,認爲一切事物都是有其真實體性,然而人們在思維過程中,由于認識錯誤,將本來存在的事物說成空,否定其絕對獨立的實體,這種空即是“他空”,也叫勝義他空。多羅那他通過二谛解釋法性,以論述他空。他認爲,承認諸法空性和諸法無空性是他空宗。意思是世俗自空中存在著一切自空,因爲“世俗能執所執只有錯亂,沒有自性,所以是自性空。”無自性是指他空。進一步說,世俗諸分爲自空,勝義谛爲他空,世俗空可以除常見,勝義有可除斷見。多羅那他的這一說法徹底打破了中觀學派關于二谛同一的關系,而將它們對立起來,同時也批駁了唯識派的觀點。

  在論及“他空”與叁性的關系時,多羅那他認爲,遍計執性是“虛空等諸無爲法及出現于分別的色境之有,以及義住名,亂義爲名的名義關系,內外中、大小善惡等諸多方面由心增益所執的一切。”依他起性是“存在于能執所執法中的識,”它能産生無明習氣,是“有。”圓成實性是“遠離自證自明一切戲論,即法性、法界、空性、勝義谛等名(概念)之差別。”這樣以來,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之間形成相互依存而相對的關系。遍計所執性與依他起性之間是等無真實,“等”爲幻有,是世俗虛妄。世俗沒有遍計所執性,有

  依他起性;世俗無圓成實性,圓成實爲勝義空性。因此,遍計所執性爲假有,依他起性爲實有,圓成實性既非假有,也非實有,而是無戲論有。進而言之,遍計執性是“無”的空性,相無自性;依他起性是“有”的空性,爲無自性;圓成實是勝義空性,圓成實勝義谛是“他空。因爲,勝義是從他性空,世俗在他性上自性亦空,空性與無自性遍于一切所知。

  一般勝義有指自心本體如來藏,如來藏爲圓成實性,爲法性、覺性、佛性,具有自證、離戲論和光明叁相。多羅那他指出,空性即佛性,佛性與佛心是同一個意思,平等住在衆生等一切法中。這樣,衆生心即佛性,“對衆生來說,叫自性住種界。……非以空性心住佛,而是以有情衆生心住佛。”[15]既然衆生具有佛性,爲何卻難以成佛呢?由于分別心,佛性受到汙染,只有清除一切汙染,才能使佛性顯現。顯然,多羅那他把心性(佛性)視爲本體,這與甯瑪派視佛性爲功能有本質區別。

  從修行實踐上說,當修行達到一定程度,在六支瑜伽的收攝位就能出現煙等各種相,以及其它各種特殊感受。一般心感受到快樂,語態之心阻止氣流通,意態之心無分別,即空性感受,體驗明、空、樂。心性本來光明,也爲樂,修行者心中出現的自性明樂相即是光明十相,此十相也就是如來藏佛性。

  

《多羅那他評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