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多罗那他评传▪P2

  ..续本文上一页自传》《释迦牟尼功业传略》、《释迦牟尼百种功业传》、《七代付法藏师传》、《八十四位成就师传》、《大成就师佛陀笈多那他传》等;教义教法类中较着名的有《金刚瑜伽讲义》、《时轮曼荼罗仪轨广疏》、《甚深道金刚瑜伽广释》、《集密五次第广疏》、《胜乐曼荼罗修法》、《俱生光明论》、《胜乐广颂本注利乐海》、《佛薄伽梵阎摩德伽曼荼罗修法》、《春明点释极秘海藏论》、《本尊海修法宝库》、《时轮修法生起次第广疏成就论》等;声明类有《妙音声明经释·殊胜显明论》、《梵文读本》等。

  《印度佛教史》是一部由藏族学者撰写的较系统地介绍印度古代历史的名着,一向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已被翻译成俄文、德文、英文和日文等多种文字,国内有藏汉两种文字的版本。这部历史著作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对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及问题作了简明扼要、详细适当的介绍和评述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作了评价。

  多罗那他一生着述不辍,宏宣不倦,宗风大振。门下弟子众多,得法弟子中最为优秀的有桑结嘉措活佛、克旺益希嘉措、仁钦嘉措、克珠洛哲南杰、岗布活佛、曲杰阿旺、曲吾穷哇活佛、堪布贡噶扎西坚参、阿格旺波活佛、哲布活佛、阿旺贡噶索南、贡噶成勒旺姆等。藏巴第斯平措南杰父子、拉堆绛首领仁增阿格旺布、羊卓万户长丹增米居旺杰等许多世俗首领也经常向他请教佛法。

  三、蒙古之行的真伪

  研究蒙藏佛教的学者一致认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是多罗那他的转世,1651年多罗那他建立达丹丹曲林寺后不久,应漠北蒙古汗王之请,去喀尔喀传教,驻锡库伦二十多年,1634年圆寂,次年蒙古土谢图汗适得一子,定为多罗那他的转世灵童,尊为哲布尊丹巴第一世。藏传佛教史上追认高僧为某某活佛前世的现象比较普遍,就多罗那他的学术地位、声威和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而论,追认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前世是自然

  的事。问题的关键是多罗那他是否真的去过喀尔喀传教,并在那里圆寂。查阅史书,多罗那他驻锡库伦二十年的观点源自妙舟法师的《蒙藏佛教史》。他认为明神崇万历七年(1579),多罗那他建立达丹丹曲林寺,始来蒙宣教。“第四世达赖喇嘛更锡(赐)以大慈迈达里呼图克图之号。大喇嘛之由西藏而主持于蒙古者,以此为矢高矢。扎阿囊昆噶宁波(即觉囊贡噶娘布——笔者)被选为蒙古之掌教喇嘛,宣传教旨,修建寺院,灵异昭着。喀尔喀 —人极信仰之。众尊以大慈诺门罕之号。并上博硕克图济农,号为转金轮彻辰济农汗。年届59岁。钅录完金字甘珠经典。又发愿前往西藏。敦请丹珠经典。至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圆寂于蒙古之库伦,享年60。以后在喀尔喀转世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驻锡库伦。”[6]其中有两点明显错误:一是将多罗那他建寺年代1615年误说成1579年;二是将其卒年1635年说成1633年。妙舟法师的观点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几乎成为定论,已故王森和王辅仁两位藏学专家都沿用,给予承认。《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说: 1614年,多罗那他建寺后不久,值漠北蒙古汗派人到藏廷请高僧去蒙古传教,“这时,藏巴汗势力方盛,自然要抓住机会在宗教方面扩张自己的势力,同时也为漠北蒙古汗王取得政权联系创造条件,遂请多罗那他去蒙古地方传法。”四世达赖赠给“迈达里”的称号,“他在那一带(库伦)活动了约二十年,得到了蒙古汗王的信奉和支持,又称他为哲布尊丹巴。”[7]《西藏佛教史略》、《蒙藏民族关系史略》、《蒙古史略》、《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蒙古佛教史》汉译本注第175条等都有同样说法。另外,张建木先生译《印度佛教史·序言》和王尧先生的《张译〈印度佛教史〉读后赘语》也持同样观点。王尧先生说:“多罗那他氏在世时,颇不见容于当时,虽得到后藏统治者支持,但在地方势力纷争中难以相处。1614年顷到蒙古地方传法,垂二十年,长期流寓库伦,1634年圆寂。”[8]据笔者浅见,妙舟法师的多罗那他传法库伦二十年之说是根据《多罗那他自传》推测的,学术界不加分析考证,以讹传讹,直到现在。

  上述观点在我们已接触到的藏文资料中则难以看到,《多罗那他自传》、《觉囊派教法史》虽有喀尔喀人来请的记载,却未说去蒙古传法。根据《觉囊派教法史》,多罗那他41岁木兔年(1651)始建达丹丹曲林寺;43岁为来自四川的觉囊派冲粗活佛、岗巴温波、顿木杂温波等二十人讲授六支瑜伽法,第斯平错南杰从前藏来到桑珠寺向他赠送羊脂玉印;48岁,接母亲到达丹丹曲林寺安度晚年。“当时,由于战乱,后藏许多寺院遭毁,颓废。而他政教逢缘,上下和睦,许多蒙古僧侣显贵,亦来问法受戒,故蒙古弟子日益增多。”[9]54岁,为益希嘉措讲授《胜乐根本续》;56 岁,双腿浮肿,全身起黄水痘疹,旧病复发,久治才愈;岁,水鸡年(1633)二月,强佐贡噶巴桑圆寂,他主持作法事;木猪年(1635)四月二十八日圆寂。临终前,将达丹丹曲林寺交由桑结嘉措活佛管理。1665年,觉囊派第三十代法嗣洛追南杰[10]从四川壤塘寺回到达丹丹曲林寺,火化了多罗那他的遗体。这些足以证明,多罗那他未去蒙古传法。

  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多罗那他的精神品格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作为一位杰出学者,他门庭高广,四方尊之,没有丝毫的骄慢。尤其受到蒙藏豪贵和许多徒众尊崇膜拜。喀尔喀的阿巴岱汗曾派人来请他去传法,由于寺务缠身和母亲年迈,再加上自身多病未能成行。当时一位使者这样说:“吉祥佛达隆巴(指多罗那他)者,是天派之王阿巴岱之根本上师,对于蒙古民众犹如佛一样。”很明显,多罗那他没有去蒙古地区传法。

  关于四世达赖赠以多罗那他“迈达里”尊号之说,纯属张冠李戴。《蒙古佛教史》明确指出:“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前去西藏后,委派强巴嘉措的转世根敦贝桑嘉措为达赖喇嘛自己的代理,前往蒙古地方,护持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法座,被称为迈达里呼图克图。”[11]至于多罗那他为第一世哲布尊丹活佛前世之说也许考虑到他与喀尔喀上层的关系,但关键由其学术地位决定的。妙舟法师也提到阿巴岱汗曾亲临西藏请三世达赖派遣喇嘛赴喀尔喀传法。在西藏,阿巴岱汗遍游各寺,选佛像及喇嘛。“当阿巴岱汗访适任之喇嘛也。睹一喇嘛坐于说法师之末席,阿巴岱汗劝之曰:“盍共往蒙古。”该喇嘛答曰:“我今虽不能行,后必行之。”此喇嘛即第十四世化身[12]之扎阿囊昆噶宁波。”[13]阿巴岱汗亲临西藏拜见第三世达赖喇嘛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派人去请高僧是完全可能的,《多罗那他自传》也证实了这点。所请之人是多罗那他,多罗那他回答说:“我今虽不能行,后必行之。”此“后”即后世,它也许是转世的暗示或依据。

  无论怎样,多罗那他作为一位杰出的佛教学者,深得喀尔喀阿巴岱汗的信奉,足见他道行之高、智慧之深、济世之巧妙。在此,我们在承认多罗那他与哲布尊丹活佛之间关系的同时,必须纠正多罗那他在蒙古地区传法二十余年这一影响学术界几十年的错误说法。

  四、多罗那他的思想

  佛教各派为了树立本派的正统和权威,将佛教经典从内容到形式、从形成时间以及经典的深浅程度进行判别,从中树立本派所奉经典、上师,选择修炼方法,来建立思想体系。藏传佛教诸派的判教观各具特色。觉囊派在中观“他空”思想指导下,对三转*轮诸经进行判别,认为初转与中转*轮诸经为不了义经,佛陀第三次在广严城宣讲《楞伽经》、《如来藏经》、《胜鬘经》、《央掘魔罗经》、《解深密经》等了义经,提出了究竟法性、法性光明及佛性等重大理论问题。多罗那他在此基础上,作了新的发挥。他认为,《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和《华严经》等经只涉及法性胜义实有,而《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鬘经》、《大涅槃经》、《宝云经》、《涅槃决定幻变经》等究竟了义经,不仅讲法性胜义实有,而且涉及界性、佛性、法身、胜义本位等属于“他空”范畴的诸多理论问题。在他看来,《解深密经》等几部经只涉及一般观点,而《如来藏经》等则提出了中观不共义,即中观“他空”思想,这也是多罗那他尽量和唯识派相区别并超越唯识派的思想表现。基于这样一种思想理论,他把中观派分成普通中观与大中观派,前者包括龙树、提婆师徒二人所创立的根本中观派,也包括后期形成的应成派、自续派和中观瑜伽行派。大中观派指“在藏地坚持他空中观者,即以弥勒菩萨的著作和无著、世亲兄弟二人的释着为代表。”实指觉囊派。

  普通中观派与大中观派的根本分歧主要表现在因对二谛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自空观和他空观上。多罗那他说,坚持自空观的普通中观派由于不了解佛性的定密和胜义智自证自明的道理而否认佛性,把世俗和胜义看成互为作用的“一体”关系。大中观派将胜义谛、佛性视作一切事物的普遍本质,加以普遍化、永恒化。多罗那他说:“关于他空中观在无著、世亲两位论师的论着中作了透彻的分析,尤其是世亲论师的《般若两万颂释》、《辨法法性论释》解释更详,陈那和安慧的弟子有所发展。”[14]实际上,弥勒、无著、世亲三位唯识学派祖师并未涉及中观“他空”这一问题,多罗那他之所以尊他们为“他空”见的最早解释者或传承人,在于他们对法性与佛性等问题作了阐述,这两大问题包括龙树提出的“法界空”(现象与本质空)是觉囊派所重点论述的问题,也是中观“他空”思想的核心。从中不难看出,在多罗那他的佛教学说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中观“他空”论和佛性论。

  中观“他空”见是觉囊派的主要哲学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其真实体性,然而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由于认识错误,将本来存在的事物说成空,否定其绝对独立的实体,这种空即是“他空”,也叫胜义他空。多罗那他通过二谛解释法性,以论述他空。他认为,承认诸法空性和诸法无空性是他空宗。意思是世俗自空中存在着一切自空,因为“世俗能执所执只有错乱,没有自性,所以是自性空。”无自性是指他空。进一步说,世俗诸分为自空,胜义谛为他空,世俗空可以除常见,胜义有可除断见。多罗那他的这一说法彻底打破了中观学派关于二谛同一的关系,而将它们对立起来,同时也批驳了唯识派的观点。

  在论及“他空”与三性的关系时,多罗那他认为,遍计执性是“虚空等诸无为法及出现于分别的色境之有,以及义住名,乱义为名的名义关系,内外中、大小善恶等诸多方面由心增益所执的一切。”依他起性是“存在于能执所执法中的识,”它能产生无明习气,是“有。”圆成实性是“远离自证自明一切戏论,即法性、法界、空性、胜义谛等名(概念)之差别。”这样以来,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之间形成相互依存而相对的关系。遍计所执性与依他起性之间是等无真实,“等”为幻有,是世俗虚妄。世俗没有遍计所执性,有

  依他起性;世俗无圆成实性,圆成实为胜义空性。因此,遍计所执性为假有,依他起性为实有,圆成实性既非假有,也非实有,而是无戏论有。进而言之,遍计执性是“无”的空性,相无自性;依他起性是“有”的空性,为无自性;圆成实是胜义空性,圆成实胜义谛是“他空。因为,胜义是从他性空,世俗在他性上自性亦空,空性与无自性遍于一切所知。

  一般胜义有指自心本体如来藏,如来藏为圆成实性,为法性、觉性、佛性,具有自证、离戏论和光明三相。多罗那他指出,空性即佛性,佛性与佛心是同一个意思,平等住在众生等一切法中。这样,众生心即佛性,“对众生来说,叫自性住种界。……非以空性心住佛,而是以有情众生心住佛。”[15]既然众生具有佛性,为何却难以成佛呢?由于分别心,佛性受到污染,只有清除一切污染,才能使佛性显现。显然,多罗那他把心性(佛性)视为本体,这与宁玛派视佛性为功能有本质区别。

  从修行实践上说,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在六支瑜伽的收摄位就能出现烟等各种相,以及其它各种特殊感受。一般心感受到快乐,语态之心阻止气流通,意态之心无分别,即空性感受,体验明、空、乐。心性本来光明,也为乐,修行者心中出现的自性明乐相即是光明十相,此十相也就是如来藏佛性。

  

《多罗那他评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