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广释·因缘品
宗喀巴著 许得存译 李冀诚校
(校定本)
第一章因缘
于此广说龙树《中观论》
第一节导引
寻空性之理
诸佛所说一切布施余行者,分别空性之慧生、未生、已生,住增益之方便。《入行论》云:“此等一切支,佛说智慧义,是故欲除苦,须生大智慧。”是故,世尊所说一切至言直间浸入彼心,如引导众盲;资德引彼入妙境,布施导入解脱城,寻缘起空性之慧眼,此即圆满智慧正业,又,示义显教,善遣释理,由所教化增上力宣说诸种了义不了义门,于此生是非疑虑,唯世尊至言不入能取余处,于如是声能立,从彼引入余处定有多种障害,故由诸理断定一切而堕入,须寻者,一切大乘教诫道。
开示作者殊胜。
若尔,《楞伽经》云:“诸自证分乘,非是度量境,如来灭度后,启白谁执持。”佛涅磐后,各等引分别智境。戏论寂静之乘谁能执持?答云:“如来灭度后,谁当持正法,世尊住久如,正法几时住,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名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成就极喜地,往升无量界。”远离了义有无乘二边,龙树作答,金光大师云:世尊住世时,吠舍厘童子诸世视欢喜降生,《大云经》云:“我涅磐四百年。童子化成比丘“龙”,护持正法,后往极信光佛刹土,为慧生光王。”《迦里耶怛特罗文殊师利根本分别经》云““如生时及相住世六百年。”《大法鼓经》云:“正法欲灭余八十年,在于南方高荼罗国大波利林善方便河边迦耶梨姓中生,当作比丘持我名。”(藏文:吠舍厘童子诸世视欢喜于佛般涅磐八十年,正教衰败之际,当作执佛相之比丘,弘扬正教,百年后离世往升乐土。)
复次,为显阿阇黎之教,尊敬妙颜及世尊。吠舍匣视欢喜与龙树同承。《大法鼓经》云:“如是示教,生于南方”,四百年即生于南方之二理。《楞伽经》、《文殊师利根本分别经》云:“修行第一地,往升无量光佛刹土。”《大法鼓经》云:“比丘于第七地。”《大云经》、《大法鼓经》所云于未来定能成佛者,于欲界幻化成佛故,《菩提道明灯》云:“由无上瑜伽道,龙树一生得金刚品位。”两经所云不相违,如云佛陀百年成佛与数先劫前成佛不相违。若尔,“伟大怙主之补特伽罗无上瑜伽乘者住世六百年,若不成佛,从无上续部所教化,一生得金刚持品位”,如云”尽言承诺,词句叙尽,是故:《六十颂正理论释》云:“怙主事业未得究竟者,唯以波罗蜜乘作行道增上力。”
所著《中论》总义
如是,怙主广作百加行等共明学论著,于内明依密咒、般若波罗蜜等,由甚深中观道了义教显示。《大乘宝要义论集经论》云:“引证诸经,十万般若,菩提藏等。”
由理示者,以《中观论》、《慧根本七十空性论》、《回诤论》、《六十颂正理论》、《宝曼论》、《细研论》等六论之理决择。颂云“虽示空性,由正理不多立,彼等论舍有无二边,特显缘起空性,由不观待有无边之道,显示轮回解脱。”
舍有无二边,示缘起空性分二,一切有部于补特伽罗及法增益自性所立。破者,根本慧,破彼之能立正量等寻思之十六句义者,《细研论》。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或“设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语亦无性,不能破自性”。如是所答,《回诤论》即第一品之余论。谓自性空缘起义,无自性而说所立、能立、能破、所破故,于无自性宗正量所量破立之所作、能作应理;于自性有宗立正量所量,不应理。《中论》虽于无自性示一切能作所作,若以所缘分辨,应理显示破立之所作能作,思惟于此理不堪立自宗,舍去故。《七十空性论·第七品》云:“若梦境幻化,如于干闼婆,如是生及住,如是毁坏灭。”于此诤答故,论之余论。若破生、住、灭之自性,除论延续等说不应理。《七十空性论》云:“有无住生灭?有无胜劣等?佛以世假名,非由清净力。”生灭等一切皆由诸佛所说世间名言安立,非由正立之增上力。
论多说于生等破自性,诸法自性空,诸法即缘起,如来无等故;亲示正法,世尊薄伽梵,能依世名言,正加各种名,如是,诸法现象之胜义者,缘起自性空故,生等一切由名言增上力安立。《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自性空,胜义、生等等即是假名、若不依前言,名言有义悉由名言增上力立有,实为难懂。于自性有示少许理害,安立无自性,诸如悉由名言增.上力立有,难解彼理一切能作,所作应理,故为通达作《七十空性论》。
观待轮回解脱,舍有无边者,由余二论示释,如《六十颂正理论》,堕有无二边,不得解脱。“遍知法无法,佛陀般涅磐。”正知法自性有无故,诸圣者度脱此世,彼二互依故,由自体能立之无自性者,唯彼等。谓彼有有体轮回及无体涅磐故,彼二无自性,不应理。答诤云:如是谓有,随顺由凡夫名言智执有,非针对圣者空性见言,遍知生死流转自性无生,由慧破果时,安立“得涅磐”。若不尔者,尽由自相能立之烦恼,不生后蕴故,于安立现起破涅磐烦恼。蕴、何一不应理,破灭。论又云显示劣乘之涅磐,彼所立之支余论多云。
总之,获阿罗汉时,若于得涅磐及证得义无现起空性胜义,定不得涅磐,由小乘所立之要义。《宝曼论》云:“善趣之能立即信念之信,先去除外,成解脱之能立慧器。”
“般若”者,知我,我所无胜义谛。若依彼,知蕴无实,灭我执;若执蕴谛不灭,轮回退还。轮回于无见恶趣及有见善趣故。除彼,于解脱不依有无二边,须知正义。彼义安立于摄六界补特伽罗故,不立于彼等及一、异故,不立清净,如是,谓分别界、蕴。
先后破补特伽罗及法自性,多云缘起性空。不依有无二边,了知正义,须决定轮回解脱之道,此要点于修支中显现。《中论》、《七十空性论》谓由伺察空性之道,退还无明、后退还一切余支。决定境缘起性空,不须显立彼分别之有境解脱之因,思惟难立前者。
综其义,《中论》、《细研论》广破他宗所立、能立,显示缘起空性,若尔,于彼破法亦不应磋商破之能作,所作故,思惟破他宗,无立自宗,彼等一切所作、能作于自宗应理。《回诤论》云。
若尔,由破立之能作决定义,自性不立缘起,彼胜义故,诸如一切由名言增上力立,故世俗有即空性。《七十空性论》云:“如是唯立名言,伺察一切能作、所作于名言应理。”如是通达二谛理者,何须说成佛,于轮回解脱亦可,是二论宣说,尊者趣入大小乘门,施与有情生活视眼,恩德无量。
论中殊胜者,《中观论》,示无量不同理门,决定甚深入,树立基础。
于法生起欢喜功德
于如是甚深法生欢喜功德,应以赞颂,《集经论》云:“信受深法故,积一切福泽,未成佛之间圆满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幼宝施经》云:“明察远离文殊菩萨方便,于千百劫行六波罗蜜多故,谁疑法异门。若闻佛法,广生福泽,无所怀疑,何须说闻法,有者写字诵持,广示余人。”《金刚经》云:“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沙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善逝俱舍论》云:“计十大不善。具彼等故,趣入法无我,从一切始法生正信,具崇敬心.,一切有情不趋恶趣。”《伏魔品》云:“诸比丘了知一切佛法,知诸过始边由自性所蔽,除生过之悔,不作坚定故,若映蔽无间,邪入仪轨尸罗,何况杂碎。”《无生敌经》云:“作无间故,入闻正法,若信持,不言彼业是业障”。由诸阿阇黎引。
显示于何处宣说之器
若闻甚深空性语,有者不信受舍弃故,趋入恶趣,余人信受,自性无任何空义,邪执诽谤故,示者定作信受差别。彼从何相知?《入中论》云:“异生闻空性,心中数生喜,喜泪润湿眼,何以身毛竖?“彼中有圆满佛慧种,乃为亲示法器;彼中示胜义谛,随顺真谛生功德。若尔,彼闻空性见,犹闻者获宝藏欢喜,伺察彼见于他世于不衰之方便。若我毁犯尸罗缘而堕恶趣,思惟空性见失断,正执戒律,圆满正作;若持戒生善趣而成贫困,寻求饮食、法衣而掉举,思惟不闻空性常有,广做布施;若大慈悲执空性见故,远离成佛,思惟不可得。修作悲心;若生愤怒,堕入恶趣,既生善趣.且貌丑陋故;思惟诸圣者不作欢喜,修行忍辱教诫。知一切尸罗,遍回向故,见成佛及生起无量果,为饶益有情,发甚深善愿,回向菩萨,显说所有缘起,要见菩提心,起大恭敬心。《入中论》云:“恒常正执戒能住,广做布施依悲心,修行忍辱具善业。回向菩萨益有情,恭敬圆满诸菩萨。”若知空性为要,有如实了理;若以知理破一切因果,幻化不尽,其上不欺正语,缘起了义无有坚处故,不仅无闻者功德,且生诸过,是故,碍因果缘起决定,持闻甚深教论,思义修行,于诸世作信持誓愿。
第二节正明《中论》义
名义
札杂湿——智慧
玛哈玛迦——大中道
摩拉——根本
迦日迦—一—章品
纳玛——名曰
智慧者般若波罗蜜多总名。《般若灯论释》云“能立般若波罗蜜多理故。”如《般若灯论》所云所诠门命名。
中道者,如舍世间边际,余名“中”。舍有无二边,谓“中性”为“中道”。于自义言处。颂“中道”故.谓“迦”者,总言中观论著或其所有名。曰:“中道”。由“迦”之名言故,曰:“中观”即中观宗,清辨言。若作于“玛哈玛迦”之中观论著或中观派为“中道”;若谓舍二边之中为“中道”者,如《三摩地王经》云:“有无二边者,清浊亦是边。”是故,舍二达,贤者不住中,何以引是言?彼如说一切有…
《中论广释·因缘品(宗喀巴著,许得存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