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外境、世俗有性和自證分等。他們運用邏輯推理形式表達空,把空看成是修持者在瑜伽的修行中能夠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
瑜伽行中觀派創始人寂護(又譯靜命)在勝義中解釋人、法有無自性時,承認名言中有自相所成的自性,勝義中心無性,名言中無外境,融合了中觀和瑜伽行兩大學派的思想。宗喀巴說:“初說世俗,外境亦無,世俗內心,許有自性,唯許六識,同隨理行。若就勝義,雖圓成實,亦無自性”。[20]中觀瑜伽行派在世俗谛方面,吸收了瑜伽行派的“唯心無境”說,在勝義谛上則采取中觀無自性學說,認爲心境俱無,主體與客體皆空。土觀說:“自續派又分兩派,一派因其建立所許之瑜伽行與唯識派相順,名瑜伽行中觀自續派。一派如經部論師許微塵所積之外境,名經部行中觀自續派”。[21]瑜伽行中觀派結合有垢假相唯識與無垢假相唯識解釋空有,因此在分真相中觀與假相中觀,真相中觀師以寂護、蓮花戒和聖解脫軍爲代表,假相中觀師有獅子賢和祗多梨等人。
中觀應成派,也叫“隨應破派”、“歸謬論派”,創始人是佛護與月稱兩位論師,他們采用破而不立、以破顯宗,就敵論隨言出過的“應成”方式論證諸法性空的道理,從真、俗二谛否定一切事物現象的獨立性。認爲人、法皆無主體(人法二無我),人無我分細品和粗品兩種,細品人無我是指人的無自性,同時也用于事物上,便成法無我,兩者都沒有自性,一切事物現象都是名言施舍而立。宗喀巴說:“中觀師者,唯破他許余無自宗……正理之果亦唯令舍他宗,除彼之余,自無所許。故一切種不應宣說自續之因,唯用應成”。[22]觀察勝義之時,如果承認無性是所成立,而于自宗成立無性是自續派,如果自己不許,唯破他欲是應成派。[23]應成派是從破他宗指出他宗的過錯,並非自己先提出論點然後根據自己的宗見去破他。這方面,第一世班禅克珠傑和第一世嘉木樣活佛都有精辟論述。土觀說:“僅用應成立宗,令所破者之相續心上,生起了悟所成的比量,即爲應成派”。[24]應成派以言說相應者爲世俗,離言說、離戲論者爲勝義。這樣,不需要建立自宗,也不用因明的量智去推論,而是用辯證方法破一切執著。因此,格魯派又以龍樹、提婆爲根本中觀師,佛護、月稱、寂天等人爲偏執中觀師,釋迦友、龍菩提、明杜鵑等人爲非偏執中觀師。在很大程度上,格魯派吸取了應成派的思想,但在某些問題的討論上與應成派仍有分歧,不是完全繼承。
叁、對密教的認識與判別
如上所述,格魯派從方便行判佛教爲大小二乘;從見上,判顯教爲有部、經部、中觀部、唯識部,認爲有部屬于小乘佛教,而經部則已經超出了部派佛教或小乘佛教的範疇,是處于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過渡階段的部系;中觀派證實義有盡,屬于利根派,而唯識派證實義未盡,屬于鈍根派。大乘佛教中,般若乘是因乘,金剛乘屬于果乘,前者修“觀”,後者修“止”,止觀猶如鳥的雙翅,缺一不可。金剛乘,也叫“密乘”、“果乘”、“密咒乘”、“方便乘”,或“持明藏”、“續部”。宗喀巴說:“以隱秘修而得成就,若非器境不爲彼說,故名日密”。“乘者,運載義,運至此處即是果乘,以此運載即是因乘”。他引用《無垢光論》說:“言金剛者,最不可壞及不可斷,此即大乘名金剛乘。咒與波羅蜜多,果性因性融合爲一”。[25]同般若乘或因乘比較,密乘或金剛乘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修證得果的速度快。般若乘通過佛菩薩的加持能夠證得圓滿菩提行,金剛乘則以念咒、觀像修行獲得共同成就。這是般若乘與金剛乘的事部、行部、瑜伽部比較的,如果與無上瑜伽部比較,般若乘通過長期修菩提心、慈悲心去完成衆生的事業,金剛乘的無上瑜伽部則能于極短時間內修得果位。
第二,修行方法不同。般若乘以苦行、持戒等方法,修極靜業,金剛乘則以宣傳四部密法,引導衆生了解産生煩惱的根源和煩惱帶來的危害性,把煩惱當本尊修。
第叁,根器不同。般若乘修行者不明白方便,屬于中根;金剛乘修者明白一切事理,屬銳根。根器不一樣,修行所得成就的時間也不一樣。
第四,修行所得果位不同。般若乘人最終只能證得菩薩位,很難成佛,而金剛乘修行者則能即身獲得佛果。
格魯派認爲,密法是佛教內部根據修行者的不同根器劃分的,密教徒衆從一開始就對佛法産生濃厚興趣,並在修習中了解緣起性空理論,層次相對較高。一般分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事部,也稱“事續部”,重點學習各種儀軌。宗喀巴解釋說:事續亦稱掉舉續,修行者意想本尊爲天女,相視而産生好感,爲此而說的經續叫事續。它分世間部和出世間部,世間部又分有財部、藥叉部、余世間部;出世間部分爲如來部、蓮花部和金剛部。事部的總續有秘密總續、蘇悉地續、妙臂問續、後靜慮續,分別以《蕤四耶經》、《蘇悉地羯羅經》、《蘇婆呼童子請問經》、《金剛項髻續》爲主要經典。各部有部尊、部主、部妃、部頂、明王、部屬等,各有自己的經續。格魯派尤其重視《文殊師利根本續》(漢譯名《大方廣菩薩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叁十六品)。
行部,即行續部,按照格魯派解釋稱“視續”。譬如,修行者和所觀待的本尊不僅相視,而且送以微笑,由此産生快樂感,爲此而說的續,叫做行續。該續部既重內修也重外修,以釋迦牟尼佛的受用身(報身)大日如來佛在華藏莊嚴世界的色究竟天厚嚴宮雪際湖所講的《毗盧遮那現證菩提續》(漢譯名《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即《大日經》)爲根本經續,也是如來部續。金剛部續是《金剛手灌頂續》,蓮花部的經續無藏譯本。
在修行的次第方面,格魯派認爲事部和行部都重視本尊瑜伽、空性瑜伽、氣息瑜伽和念誦瑜伽。本尊瑜伽,修行者觀像而修,達到自身與本尊融爲一體。此分世俗瑜伽和勝義瑜伽。空性瑜伽,以修內外皆空爲目標。氣自瑜伽的修煉能使堅固本尊瑜伽。念誦瑜伽包括在世俗瑜伽中,是策發修本尊的心願。瑜伽部,重內定輕外事,即以禅定修煉爲重。宗喀巴說:“若于外事內定二者中,以內定爲主,偏外事者,是瑜伽部之機”。以大日如來佛在色究竟天爲衆菩薩所說的《攝真實續》(漢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爲根本續。修行方法是四座瑜伽,其中分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無相瑜伽中同樣分如來部、金剛部、寶生部和蓮花部。
無上瑜伽部專修內定,不觀待任何外事。《密宗道次第廣論》說:“若不觀待外事能生無上瑜伽,是無上瑜伽部”。格魯派之前的其他宗派分無上瑜伽部爲瑜伽父續、瑜伽母續、方便續、般若續、空性父續、空性母續,或父續、母續、無二續。格魯派認爲,方便、智慧與無二續的方便、智慧名同義不同,方便是大樂俱生,智慧是指通達一切法無自性的智慧,方便與智慧無別,爲所诠爲,應該在前冠以“瑜伽”二字,即瑜伽父續和瑜伽母續。這樣,格魯派分無上瑜伽爲瑜伽父續和瑜伽母續兩種,同布頓大師和覺囊派所分的方便父續、智慧母續、無二續的叁分法不同,也有別于甯瑪派的事續、行事、瑜伽續、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等密教六分法,它把布頓和覺囊派的無二續經典《時輪根本續》等時輪類經典劃在瑜伽母續中。認爲瑜伽父續中《集密根本續》爲主續或正續,瑜伽母續中《勝樂根本續》爲正續,“其理如下,其余父續,未能如《密集》(即《集密根本續》)之廣說生起、圓滿次第及諸儀軌。同理,其余母續亦未能如《勝樂》之廣說生起、圓滿次第及諸儀軌”。[26]閻摩德迦類、大威德類、無上幻化網類經典被劃在父續附屬經典中;屬于母續類的經典還有《喜金剛根本續》、《時輪根本續》、《大手印明點續》、《大幻化母續》、《金剛四座續》、《佛平等瑜伽續》等。格魯派的這種劃分是結合其“緣起自性空”理論進行的。
[參考文獻]
[1][19][20][22][2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M].法尊譯.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5:416、404、416、473、473
[2][4][6][7][13]宗喀巴.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M].法尊譯.宗喀色大師集[C](第4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57、57、59、57、52.
[3][14][17]Elizabeth Napper.緣起與性空[M].劉宇光譯.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出版社,2003:112、24、22.
[5]格敦珠.中觀根本慧論.法尊譯[M].油印本。
[8][9]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廣論[M].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6:9.
[10]阿旺洛追紮巴.覺囊派教法史[M].許得存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2.
[11]宗喀巴.宗喀巴大師集[C](第5卷).法尊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l:350.
[12]解深密經[M](卷2).玄奘譯.南京:金陵刻經處,199l:16.
[15][16][21][24]士觀善慧法日.宗教流派鏡史[M].劉立千譯.蘭州:西北民族學院研究室,1980:9、12、11.
[18][26]談錫永.密續部總建立廣釋導讀[M].香港:香港密乘佛學會、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版,1996:75、180.
[25]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廣論[M](卷2).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6:31.
[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簡介]索南才讓(1962—),又名許得存,藏族,青海樂都人,研究員,主要從事藏傳佛教及藏族史研究。(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陝西 成陽 712082)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判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