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听讲者为众菩萨,根据这次所说的法结集的经典有《解深密经》、《大涅槃经》等。格鲁派从缘起自性空的理论出发,判中转无相*轮的经典为了义经,初转与末转*轮的经典为不了义经。因为,他们认为佛中转*轮时提出了诸法性空,而其余两次没有涉及这一问题。克珠杰说:“凡说一切诸法真实性空之大乘经典,皆中转*轮所摄。凡说究竟一乘之经,亦为彼摄。凡说三自性中,遍计执无实性、依他起及圆成实有实性之经,皆后转*轮经摄”。[11]初转*轮为小乘法藏,开示声闻见;中转和末转*轮为大乘法藏,中转*轮开示中观见,末转*轮开示唯识见。所以,中转*轮法为了义法,末转*轮为不了义法。
《四依经》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那么,何谓了义经,何谓不了义经?“了义”的定义是据字面表达已可接受的意思,“不了义”是经诠释后才可接受的意思。各经各派基于的原则和基本理论不同,对了义不了义经或法的分辨也不同。宗喀巴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以《解深密经》和《无尽慧经》为主要参考。《解深密经》说:“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尼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轮者。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争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桀,以隐密(空性)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争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争论安足处所”。[12]《解深密经》和《如来藏经》、《胜曼经》、《大乘涅槃经》等一样是龙树师徒之后、无着兄弟之前出现的经典,按照日本学者木村泰贤的研究,主要讨论真空妙有的根据、众生成佛的佛性和法身观三大问题。《解深密经》被看成是唯识佛教的先驱,它主要讨论阿赖耶识思想、三相三无性、三时了不了义等,认为佛初讲的四谛法是不了义法(不究竟),中转所说的法无自性、不生亦不灭,也是不了义法,只有末转*轮所说的三相三无性才是了义法。
《三摩地王经》说:“当知善逝佛宣说空,是为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士,其法皆是不了义”。《无尽慧经》说:“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契经?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及名了义契经。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无主宰中显似主宰,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此即说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13]这两部经属于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以讲空为主。寂护和莲花戒作了分析,《中观光明论》说:“惟说胜义是名了义,与此相违是不了义”。布顿大师以中转*轮诸经为了义经,初转和末转*轮诸经为不了义经。格鲁派判别的标准不是唯识派所采用的“言取”,而是以“空性”为主题,即以讲“空性”为主的经为了义经,它能彻底阐述事物存在的究竟性,而不必作进一步的诠释;教授其余课题的都属于不了义经。“空性,故胜义谛才是了义所缘,一部以了义所缘为主题的经典,便是了义经……除空性外,世间万法,即一切世俗谛皆是不了义所缘,而一部以世间万法为讨论主体的经典便是不了义经”。[14]觉囊派和格鲁派不同,它以如来藏佛性思想为评判的原则,认为如来藏作为不空的本体,即是法性、觉性,末转*轮诸经即讲如来藏佛性,故皆为了义经,初转和中转*轮诸经为不了义经。
理论方面的区分,吐蕃时期的着名学者吉祥积(贝孜)把佛教分为果乘和性相乘两类,果乘包括声闻乘、独觉乘、经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性相乘分唯识派、瑜伽派和经部中观派。智军(益希德)分声闻乘、独觉乘和大乘,把中观分为经部中观和瑜伽行中观。后来的管·法成、弟吾尊者和宁玛派、萨迦派等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格鲁派分佛教为大乘和小乘,小乘包括有部(毗婆沙部)和经部,大乘般若乘分中观和唯识两大学派,通称佛教四部。有部,也叫“分别说部”,它基于无常无我,在现象论方面坚持“三世实有”,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本体论上,分法为有为法和元为法,认为无为法是虚无状态,无法能生起万法。心性论方面,认为心性本来不净,心不能自缘,随眠就是烦恼,有情众生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假合,特别重于对外表业的分析。有部分根本四部和广十八部,根本四部之大迦叶传出的大众部,罗候罗传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传出的上座部,邬波离传出的正量部。从大众部分出五部,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七部,从上座部分出三部,从正量部分出三部,共计十八部。
经部,又叫“经量部”或“说经部”、“说喻部”,依经藏立宗,即依《阿含经》为准则立论,故名。土观说:“经部者又名说喻部,依据经藏而立为派。善依譬喻门开示一切法,故名说喻部。此分为二:一如经藏中所说,依唯许如其文字门,而成立派别,是随教派。二随七部量论中所说之正理,是随正理派”。[15]代表人物有鸠摩罗多、室力罗多、净行罗多等。这一派出自有部,但反对有部的三世实有说,主张刹那说;认为一个现象灭了,接着另一个现象发生,把事物现象的存在看成是暂时的,只有发挥作用时事物才是真实的,坚持现象刹那存在。它分随理行经部和随教行经部,格鲁派依随理行经部,从认识论方面认为无常法全面显现于现量,而常住法则显现于概念思维,无常法和常住法两个概念是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同义词。
唯识学派,也叫“瑜伽唯识学派”或“瑜伽行派”,由无着、世亲兄弟二人所创。土观说:“无着从慈氏(弥勒)听讲《般若经》、弥勒《五部论》,此后复还人间,造五部地论及二种律仪,开唯识大车之规”[16]唯识学派的主要学说是“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以末转*轮诸经和弥勒系统诸论为主要经典,把“识”看成是派生·切现象和生死流转的本体,视客观事物为主观意识的产物,肯定了“识”的转化作用和色空心有的胜义有说,认为万法因其自相而现有,却不是“名言所依处”的自相有,否定常住及独立的实体。这种观点虽然和格鲁派所坚持的“缘起性空”的理论相悖,但是为了修证需要,即为了陈述“止”而依循无着、世亲创立的“唯识学”,把截然对立的两种观念“空”与“有”、“观”与“止”调和起来。Elizabeth Napper这样评论说:“宗喀巴认为,为着理解佛陀的经籍,应依靠如车之双辙的两位疏解家:无着及龙树。他承认大乘二车的有效性,并强调应依循一位适合自己的疏释家之诠释”。[17]格鲁派称唯识学派为“广大行派”,尊弥勒、无着、世亲为该派的前三祖。《宝行论》和《现观庄严论》是唯识思想的开创者弥勒的两部论着,受到藏传佛教各派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现观庄严论》被格鲁派定为必修的五部大论之一。克珠杰评论说:“唯《宝行论》,藏地先贤谓属解释第二*轮之论,明中观自续派见;觉囊派则谓是释第三转*轮,明彼等宗见。童慧(循努洛追)大师谓是释第三*轮,明唯识见;布顿大师谓是释第三*轮,双明中观及唯识见。我宗依宗喀巴大师所许,为释第二转*轮《如来藏经》、《陀罗尼自在王问经》、《大哀经》、《智光明庄严经》、《央掘摩罗经》、《胜曼经》等之密意,为中观应成派意趣。无着诸论亦应成派见”。[18]他把《现观庄严论》看成是解释第二次转*轮法的经典,“为自续派见,但其究竟意趣则为应成派”。由于唯识派诸师所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解释的重点不同,因此对“识”的理解相异。格鲁派从它的体性(本质)分随理行唯识派(有相唯识)和随教行唯识派(无相唯识),前者以陈那、法称等人为代表,重视逻辑论证和认识论方面的探讨;无相唯识的代表人物是无着、世亲等论师。学术界称为前期瑜伽行派和后期瑜伽行派。
从“相”分真相派与假相派。真相派又分能所取等数、破卵成半及各种无二,前者分八识派和六识派;各种无二派分六识派和一识派。假相派分有垢假相和无垢假相,前者持心性杂有无明习气,后者则相反。从识上,分八识、六识、九识、一识。
中观学派是由龙树和提婆师徒开创的,根据“缘起”说“性空”,把万物看成是待缘而起,以此来证明现象的虚幻不实,否定一切事物内在的不真实。格鲁派充分发挥“缘起性空”理论,作为评判的标准和根据,对中观学派诸论师的思想进行划分归类,认为龙树、提婆、佛护、清辨、月称及寂护是根本中观师,其他诸师是随持中观师;佛护之前是前中观派,之后为后中观派。后中观派又分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后者又分瑜伽行自续派与随理行自续派。宗喀巴根据二谛和名言中有无外境等进行区分,说:“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于二类大中观师,谓于名言许外境者名经部行中观师,及于名言不许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观师。就立胜义亦立二名,谓许胜义谛现空(有空)双聚名理成如幻,及许胜义谛唯于现境断绝戏论名极无所住。二种初者许是静命论师及莲花戒等,其如幻及极无所住之名,印度论师亦有许者”。[19]承认名言中有外境的代表人物是清辨,他创立了中观自续派,针对唯识宗提出…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