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

  索南才让

  [关键词]藏传佛教;格鲁派;判教思想

  [摘 要]藏传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本派的正统和权威,对佛教经典从形式到内容给予安排和估价,用来确定本宗为佛的最完满说教。格鲁派基于“缘起自性空”的思想理论,对显密经典和教法进行分别,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宗派的判教思想。

  [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8)03-047-09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派中最后形成的一个宗派,它的思想理论是在宗喀巴佛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完善的,在修证上调和了中观“空”与唯识“有”两大思想,强调止观双运,其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教理的统一和规范,修习的系统性,以及完善的组织,并通过闻、思、修把戒、定、慧三学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基于“缘起自性空”的理论,对大小乘佛法包括密法进行全面分析评判,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各宗派的许多独到观点。

  一、判教的基本理论

  格鲁派的佛学思想源于龙树、提婆、佛护、月称等人的大乘中观学说,并有所抉择和发挥。龙树论证空性见是针对其他一些人的见解,宗喀巴则把它发展到一切现象,并结合定中证空,断除行者自己的俱生妄见;龙树针对坚持一切为实有的人,用遣荡的口吻证空,宗喀巴的论述针对的则刚好是相反的人,因为他认为一切现象本身毫无真实可言。从认识论来说,格鲁派把缘起和性空,即一个有,一个无,两个截然对立的观念调和在一起,得出“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的结论,使两者成为相辅相成的互为关系,彼此相融。宗喀巴说,如果要理解中观,其要诀乃是在于能够理解缘起与性空之间,或胜义谛与世俗谛之间的相融性,对其中一者的理解有助于掌握另一者,借助“缘起”掌握事物现象的“无自性”,即“空性”。同时,基于“缘起”进一步了解到事物不是“全无”,而是“世俗有”。一般解释,“缘”是关系或条件,“缘起”即是依靠条件而生起。佛教所讲的因缘并非普通人所认识的有条件而成的事物,而是一种极为抽象的思想行为。宗喀巴代表的格鲁派把“缘起性空”发展成为“缘起自性空”。他说:“缘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无自性故。诸缘起法其性非有,无有性故。何故无性,待因缘故”。[1]“若自性不空,生灭缘起皆不得成,一切建立悉不应理……说空性义,即缘起义”。[2]对格鲁派来说,空性是存在的,空性远不是“非有”或“非无”,“空性”、胜义谛、性、法性、真实是一回事,以这些确立空性的存在,但空性的存在不是自性地存在,空性不是绝对的,不是真实本身,不是自有,也不是非相对地独立。如果空性以外的事物是自性有,则空性也是自性有,这样缘起就失去意义。“空性的存在,使一切事物的存在成为可能,因为当现象是自性空时,现象才能生、住、起力用等”。[3]如果自性不空,生灭缘起都不得成立;如果自性空,一切则皆应理。“若以因缘生因,即为诸法皆无自性,说空性义,即缘起义”。[4]反映了缘起与性空从相互对立走向相互关联、互相融合、互相配合。第一世达赖喇嘛格敦珠巴在其《中观根本慧论》中对“缘起”作了精辟解释,他说:“诸有为法的自体“有法”,在自(芽)未生时,于缘(种子)等中应非有,因为尔时未现见故。若许自未生时于缘等中非有,则他生应非有自性,因为自(芽)未生时于缘等中自体非有故。又彼(芽)有法,在缘(种子)未成时,于缘等中应非有,若在缘中有芽,应成无因故。若许未成时缘中无有芽,则不从缘而生有自性的他法,在缘等未成时自体非有”。[5]这里以缘起性空为一切的条件,从自生无自性引申到他生无自性,乃至一切无自性,明确了性空“体”与缘起“用”的相融关系。

  为了确立空性见,格鲁派承认缘起诸法都是假名(唯名安立),否认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和绝对真实为依托处。诸法假名是由分别心安立的,“没有分别心,就没有一切法”。由于萨迦耶见(我见、身见)俱生(执我与身为真实存在),或萨迦耶见无明,将本非实有之法执为实有,导致人我执(主体实有)和法我执(客体实有)的愚痴,造成生死烦恼。按照宗喀巴的话说,由于俱生无明,将“有”增益为自性有。因此,要破除无明,解脱生死,证达空性,通过渐修而获得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格鲁派的人法二无我是建立在“缘起自性空”的理论之上,认为人我执起于法我执。“我”是梵文“阿特曼”的意译,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理解为个体灵魂与世界灵魂,佛教则指能支配人和事物的内部主宰者,即本体。格鲁派认为,人不能主宰自己,法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等主体功能,同时也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以及因果关系在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相互转化的客观联系,把两者对立起来。

  如上所述,格鲁派所说的缘起与性空的相融性,事实上也就是胜义谛与世俗谛的相融性。胜义谛(真谛)和世俗谛(俗谛)是用来了解佛法真实,证悟一切事物本体空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一切事物现象是二谛的所依,除了二谛也就没有一切法。“一切佛经,皆依世俗胜义二谛而转。若不了知二谛差别,即不能知圣教真实。由二谛门解释佛经,亦即彼理”。[6]二谛之有,同样是缘起之有,所以二谛是在一切法上分析的。“以诸宣说种种缘设缘生法者,一切皆是世俗谛法。由彼道理成无性空,惟尔即是胜义谛故”。[7]如果不依世俗谛就不能说胜义谛,如果不能掌握胜义谛则不能证得涅槃。这种世俗有、胜义空的空性观是“自性空”见,跟觉囊派所坚持的世俗空、胜义有的“他空”见截然不同,坚持“自空”观的格鲁派是将胜义谛和世俗谛统一起来,两者是互为依存的相融关系,持“他空”见的觉囊派则将二谛分割开来看待。

  总之,格鲁派以“缘起自性空”为前提,调和了“缘起”与“性空”、“止”与“观”、“胜义谛”与“世俗谛”、“空”与“有”的关系,达到圆融。由缘起理论出发,按照方便行对佛法进行判别,认为一切佛法总摄为大乘教法和小乘教法,大小二乘是人修佛法之门。宗喀巴说,大小乘佛教“犹如母是诸子共因,父是彼等族姓别母,如是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四子共因,判别彼等为大小乘之因”。[8]小乘佛教以《阿含经》为基本经典,它在证得人无我的同时也证法无我,只是没有达到究竟。“应了知无常苦等十六行相,一切皆非真解脱道,同为净相续之道。由是小乘人中,有是净冶相续道器而非解脱道器,及是器者,即钝根与利根。小乘法藏正为后机宣说,前者唯是兼收之机。小乘人中虽亦通达法无自性,然大小乘非无差别”。[9]大乘佛教包括大乘显教和密教两部分,总分为甚深见派、修行加持派和广大行派,第一派由文殊菩萨传龙树,由阿底峡传进西藏;第二派由金刚持菩萨初创,谛洛把等人传承;第三派由弥勒菩萨传无著论师。宗喀巴继承了三派的全部思想。

  二、以见判教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开始于菩提伽耶、鹿野苑等恒河中上游地区传教,其中第一次为阿若乔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五位比丘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称为初转*轮(四谛*轮)。之后,又两次从不同角度讲四谛,分别称为中转*轮(二转*轮)和末转*轮(第三次转*轮)。因为,每次从不同方面讲四谛,故称“四行相”,三转共十二行相。《三转*轮经》说:初转名“示相转”(示转),即肯定四谛;二转名“劝相转”(劝转),指出四谛在实践中的意义;三转名“证相转”(证转),证明自己已经达到修行的要求。后世对三转*轮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藏传佛教各派也有自己的判释。一般认为,佛第一次在鹿野苑转四谛*轮,第二次在灵鹫山转五相*轮,第三次在毗舍离城转广分别*轮。觉囊派认为,佛陀第二次转*轮主要讲自性空法,第三次转*轮重点讲他空法。如《觉囊派教法史》所说:“般若乘法是佛于中转*轮和末转*轮所说。佛在灵鹫山、吉祥米积山等地,为大乘中根种姓的徒众二转*轮,讲无相、离戏论*轮,所讲经典以广、中、略品十七部《般若经》为代表。……又在印度毗舍离城,主要考虑大乘种姓的上根徒众,第三次转*轮,讲分别胜义、究竟诸法本性、法性光明、如来藏、不退了义、能示轮语的*轮,以《如来藏经》、《胜曼经》、《央掘摩罗经》等多部不共经典,以及《解深密经》、《楞伽经》等二十部共同经典为代表”。[10]很明显,觉囊派把讲空性法的《般若经》等划归中转无相*轮经,把讲如来藏佛性法的《如来藏经》和《楞伽经》等划归末转*轮经,这是藏传佛教各派中最独特的一种划分。格鲁派则认为,释迦牟尼成佛后的初转*轮是在波罗尼斯的鹿野苑进行的,听法者是阿若乔陈如等五位比丘,内容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故名“四谛*轮”。根据这次转*轮结集出了《*轮经》、《毗奈耶》、《阿笈摩》、《近念住经》、《广大游戏经》、《百业经》、《百喻经》、《缘起经》等,以其中的《*轮经》为主要经典。不久,佛在南印度的灵鹫山为五位比丘及五千声闻弟子转无相*轮,内容涉及法性和涅檠等问题。根据这次说法形成的经典有被称为“母经”的《般若十万颂》、《般若两万五千颂》、《般若一万五千颂》、《般若一万颂》、《般若八千颂》、《圣摄颂》等及十一部子经:《善力映蔽请问经》、《般若七百颂》、《般若五百颂》、《般若一百五十颂》、《般若五十颂》、《金刚能断般若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乔尸迦经》、《贤手请问经》、《少字般若》、《一字般若》,以及《三摩地王经》、《方广经》、《大宝积经》等与般若义相顺的经。第三次在广严城(毗舍离城)转善分别*轮,…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判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多罗那他评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