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判教▪P2

  ..續本文上一頁聽講者爲衆菩薩,根據這次所說的法結集的經典有《解深密經》、《大涅槃經》等。格魯派從緣起自性空的理論出發,判中轉無相*輪的經典爲了義經,初轉與末轉*輪的經典爲不了義經。因爲,他們認爲佛中轉*輪時提出了諸法性空,而其余兩次沒有涉及這一問題。克珠傑說:“凡說一切諸法真實性空之大乘經典,皆中轉*輪所攝。凡說究竟一乘之經,亦爲彼攝。凡說叁自性中,遍計執無實性、依他起及圓成實有實性之經,皆後轉*輪經攝”。[11]初轉*輪爲小乘法藏,開示聲聞見;中轉和末轉*輪爲大乘法藏,中轉*輪開示中觀見,末轉*輪開示唯識見。所以,中轉*輪法爲了義法,末轉*輪爲不了義法。

  《四依經》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那麼,何謂了義經,何謂不了義經?“了義”的定義是據字面表達已可接受的意思,“不了義”是經诠釋後才可接受的意思。各經各派基于的原則和基本理論不同,對了義不了義經或法的分辨也不同。宗喀巴在討論這一問題時以《解深密經》和《無盡慧經》爲主要參考。《解深密經》說:“世尊,初于一時,在婆羅尼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輪者。而于彼時所轉*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爭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桀,以隱密(空性)相轉正*輪,雖更甚奇,甚爲希有。而于彼時所轉*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爭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爭論安足處所”。[12]《解深密經》和《如來藏經》、《勝曼經》、《大乘涅槃經》等一樣是龍樹師徒之後、無著兄弟之前出現的經典,按照日本學者木村泰賢的研究,主要討論真空妙有的根據、衆生成佛的佛性和法身觀叁大問題。《解深密經》被看成是唯識佛教的先驅,它主要討論阿賴耶識思想、叁相叁無性、叁時了不了義等,認爲佛初講的四谛法是不了義法(不究竟),中轉所說的法無自性、不生亦不滅,也是不了義法,只有末轉*輪所說的叁相叁無性才是了義法。

  《叁摩地王經》說:“當知善逝佛宣說空,是爲了義經差別,若說有情數取士,其法皆是不了義”。《無盡慧經》說:“何等名爲了義契經,何等名爲不了義契經?若有安立顯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義經;若有安立顯示勝義,此等及名了義契經。若有顯示種種字句,此等即名不了義經;若有顯示甚深難見難可通達,此等是名了義契經。若有由其種種名言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無主宰中顯似主宰,此等名爲不了義經;若有顯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無主宰等諸解脫門,此等是名了義契經。此即說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13]這兩部經屬于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以講空爲主。寂護和蓮花戒作了分析,《中觀光明論》說:“惟說勝義是名了義,與此相違是不了義”。布頓大師以中轉*輪諸經爲了義經,初轉和末轉*輪諸經爲不了義經。格魯派判別的標准不是唯識派所采用的“言取”,而是以“空性”爲主題,即以講“空性”爲主的經爲了義經,它能徹底闡述事物存在的究竟性,而不必作進一步的诠釋;教授其余課題的都屬于不了義經。“空性,故勝義谛才是了義所緣,一部以了義所緣爲主題的經典,便是了義經……除空性外,世間萬法,即一切世俗谛皆是不了義所緣,而一部以世間萬法爲討論主體的經典便是不了義經”。[14]覺囊派和格魯派不同,它以如來藏佛性思想爲評判的原則,認爲如來藏作爲不空的本體,即是法性、覺性,末轉*輪諸經即講如來藏佛性,故皆爲了義經,初轉和中轉*輪諸經爲不了義經。

  理論方面的區分,吐蕃時期的著名學者吉祥積(貝孜)把佛教分爲果乘和性相乘兩類,果乘包括聲聞乘、獨覺乘、經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性相乘分唯識派、瑜伽派和經部中觀派。智軍(益希德)分聲聞乘、獨覺乘和大乘,把中觀分爲經部中觀和瑜伽行中觀。後來的管·法成、弟吾尊者和甯瑪派、薩迦派等獨有自己的評判標准。格魯派分佛教爲大乘和小乘,小乘包括有部(毗婆沙部)和經部,大乘般若乘分中觀和唯識兩大學派,通稱佛教四部。有部,也叫“分別說部”,它基于無常無我,在現象論方面堅持“叁世實有”,認爲一切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在本體論上,分法爲有爲法和元爲法,認爲無爲法是虛無狀態,無法能生起萬法。心性論方面,認爲心性本來不淨,心不能自緣,隨眠就是煩惱,有情衆生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假合,特別重于對外表業的分析。有部分根本四部和廣十八部,根本四部之大迦葉傳出的大衆部,羅候羅傳出的根本說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傳出的上座部,邬波離傳出的正量部。從大衆部分出五部,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七部,從上座部分出叁部,從正量部分出叁部,共計十八部。

  經部,又叫“經量部”或“說經部”、“說喻部”,依經藏立宗,即依《阿含經》爲准則立論,故名。土觀說:“經部者又名說喻部,依據經藏而立爲派。善依譬喻門開示一切法,故名說喻部。此分爲二:一如經藏中所說,依唯許如其文字門,而成立派別,是隨教派。二隨七部量論中所說之正理,是隨正理派”。[15]代表人物有鸠摩羅多、室力羅多、淨行羅多等。這一派出自有部,但反對有部的叁世實有說,主張刹那說;認爲一個現象滅了,接著另一個現象發生,把事物現象的存在看成是暫時的,只有發揮作用時事物才是真實的,堅持現象刹那存在。它分隨理行經部和隨教行經部,格魯派依隨理行經部,從認識論方面認爲無常法全面顯現于現量,而常住法則顯現于概念思維,無常法和常住法兩個概念是勝義谛與世俗谛的同義詞。

  唯識學派,也叫“瑜伽唯識學派”或“瑜伽行派”,由無著、世親兄弟二人所創。土觀說:“無著從慈氏(彌勒)聽講《般若經》、彌勒《五部論》,此後複還人間,造五部地論及二種律儀,開唯識大車之規”[16]唯識學派的主要學說是“萬法唯識”、“叁界唯心”,以末轉*輪諸經和彌勒系統諸論爲主要經典,把“識”看成是派生·切現象和生死流轉的本體,視客觀事物爲主觀意識的産物,肯定了“識”的轉化作用和色空心有的勝義有說,認爲萬法因其自相而現有,卻不是“名言所依處”的自相有,否定常住及獨立的實體。這種觀點雖然和格魯派所堅持的“緣起性空”的理論相悖,但是爲了修證需要,即爲了陳述“止”而依循無著、世親創立的“唯識學”,把截然對立的兩種觀念“空”與“有”、“觀”與“止”調和起來。Elizabeth Napper這樣評論說:“宗喀巴認爲,爲著理解佛陀的經籍,應依靠如車之雙轍的兩位疏解家:無著及龍樹。他承認大乘二車的有效性,並強調應依循一位適合自己的疏釋家之诠釋”。[17]格魯派稱唯識學派爲“廣大行派”,尊彌勒、無著、世親爲該派的前叁祖。《寶行論》和《現觀莊嚴論》是唯識思想的開創者彌勒的兩部論著,受到藏傳佛教各派的普遍重視,尤其是《現觀莊嚴論》被格魯派定爲必修的五部大論之一。克珠傑評論說:“唯《寶行論》,藏地先賢謂屬解釋第二*輪之論,明中觀自續派見;覺囊派則謂是釋第叁轉*輪,明彼等宗見。童慧(循努洛追)大師謂是釋第叁*輪,明唯識見;布頓大師謂是釋第叁*輪,雙明中觀及唯識見。我宗依宗喀巴大師所許,爲釋第二轉*輪《如來藏經》、《陀羅尼自在王問經》、《大哀經》、《智光明莊嚴經》、《央掘摩羅經》、《勝曼經》等之密意,爲中觀應成派意趣。無著諸論亦應成派見”。[18]他把《現觀莊嚴論》看成是解釋第二次轉*輪法的經典,“爲自續派見,但其究竟意趣則爲應成派”。由于唯識派諸師所使用的方法不盡相同,解釋的重點不同,因此對“識”的理解相異。格魯派從它的體性(本質)分隨理行唯識派(有相唯識)和隨教行唯識派(無相唯識),前者以陳那、法稱等人爲代表,重視邏輯論證和認識論方面的探討;無相唯識的代表人物是無著、世親等論師。學術界稱爲前期瑜伽行派和後期瑜伽行派。

  從“相”分真相派與假相派。真相派又分能所取等數、破卵成半及各種無二,前者分八識派和六識派;各種無二派分六識派和一識派。假相派分有垢假相和無垢假相,前者持心性雜有無明習氣,後者則相反。從識上,分八識、六識、九識、一識。

  中觀學派是由龍樹和提婆師徒開創的,根據“緣起”說“性空”,把萬物看成是待緣而起,以此來證明現象的虛幻不實,否定一切事物內在的不真實。格魯派充分發揮“緣起性空”理論,作爲評判的標准和根據,對中觀學派諸論師的思想進行劃分歸類,認爲龍樹、提婆、佛護、清辨、月稱及寂護是根本中觀師,其他諸師是隨持中觀師;佛護之前是前中觀派,之後爲後中觀派。後中觀派又分中觀應成派與中觀自續派,後者又分瑜伽行自續派與隨理行自續派。宗喀巴根據二谛和名言中有無外境等進行區分,說:“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于二類大中觀師,謂于名言許外境者名經部行中觀師,及于名言不許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觀師。就立勝義亦立二名,謂許勝義谛現空(有空)雙聚名理成如幻,及許勝義谛唯于現境斷絕戲論名極無所住。二種初者許是靜命論師及蓮花戒等,其如幻及極無所住之名,印度論師亦有許者”。[19]承認名言中有外境的代表人物是清辨,他創立了中觀自續派,針對唯識宗提出…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判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多羅那他評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