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法的推廣與創新▪P2

  ..續本文上一頁

  第叁,不證他過,徒衆和上師無別平等,于法不斷派系;

  第四,利濟施惠于製造障礙者;

  第五,于一切時相作不離上師之敬信,上師有一切善行,主修上師;

  第六,想上師爲十地怙主,知彼障礙,上師不離叁時佛之想;

  第七,于身、財不執我;

  第八,四座之法行如幻如化,無精進生起;

  第九,將自己快樂施予他人,取他人之苦于自;

  第十,自他無高低之別,一律平等;

  第十一,輪回未空之間。作利他之事;

  第十二,思佛田,因叁法清淨,時無常斷,爲雙運積累二資糧;

  第十叁,铠甲法,即入法門,抛充懶散而修礙成就。

  央貢巴和邬堅巴繼承並發展了郭倉巴的學說。央貢巴·堅參貝(1213——1258)生于一個密咒師家庭,父親長期修煉密法,很有成就。央貢巴幼而聰穎,年甫五歲即能吟唱許多道歌,表達對佛法之見解。他初次見到桑結彌覺多傑(不動金剛佛)時,說“敬禮上師法王前,幻化小兒我名焰,宿世余業我已淨,上師加持我已久,見之所迷我已除,行之取舍我已舍,修之所緣我已離,果之希得我已無”。⑸聽講大圓滿、道果、道次第、能斷、息結等教法。九歲時,被擁立爲拉頓寺堪布。以後,又跟隨廓紮巴、郭倉巴、薩班貢噶堅參、桑結熱欽等高僧學法。建立朗頂寺後,爲給人作示範,金剛跏趺坐一年,修方便道,氣入手指,繼修氣入中脈,獲得各種功能,感受頗深。之後,繼續修金剛誦、遮誦及禁語誦等,證得夢境、幻身,“分別無平等後得而住輪圍,諸法因果性是緣起,了知所知之曼荼羅智盛,叁時不合極明晰,不須請問大修之心的高低,界之變化、食物,順緣不合等一切”。⑹撰著了《住山法叁種》和《本母六種》等,闡釋大手印法。他指出:“大手印者,師無可示,徒無可悟,覺受無可汙染,定見無可雜亂,見修行無可分,根道果無可裂,如是于此顯有輪寂一切諸法,勿作任何遣立、束縛、解脫、對治、矯整,就自識得而自解脫,此之謂大手印”。

  縱觀西藏佛教史,隨著噶舉派的正式創立和四大八小支派的相繼出現,大手印法得到了很大發展,參學人數日益增加,傳播範圍不斷擴大,在中世紀基本上據西藏佛教的主導地位,處于傳入以來的最盛期。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是不重文字,方便易修。噶舉派繼承了谛洛巴、那饒巴的傳教方式,一貫重視言傳口授,參學者通過上師的道歌領受深奧的哲理和修行秘訣,把生死煩惱等一切當作修證的助緣,這種易于接受和修煉的特殊方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修大手印法,從而推動了大手印法的發展。

  其次是不分貴賤貧富,廣泛接納修學人。噶舉派僧人一貫以苦行爲重,粗布單衣,粗茶淡飯,對于求法者,不視其地位高低,家境貧富,一律平等相待。因此,那些被他派阻止門外者紛紛投入噶舉派之門,壯大了噶舉派的僧侶隊伍,擴大了大手印法的傳播範圍。

  第叁是政治上的得勢,帶動了宗教發展。噶舉派自創立起就具有強勁的發展勢頭,四大八小派系的出現,湧現出了一批品學兼優,在僧衆中具有強大號召力的領袖人物,他們不僅在當地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和聲望,而且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賞識。象第二世GMB活佛噶瑪拔希、第叁世讓雄多傑、第四世饒貝多傑、第五世得銀協巴和邬堅巴·仁青貝等人都先後應元、明兩朝中央政府的诏請進京傳法,得到賞賜。他們作爲噶舉派的代表人物,把大手印法傳播到祖國內地和蒙古族地區,加強了與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十四世紀以後,噶舉派的帕竹噶舉取代薩迦派統治西藏,建立了以帕竹家族爲中心的地方政權,推動了噶舉派的發展,有利于大手印法的持續發展。

  第四是創建了一批規模較大的寺院,如粗樸寺、直貢替寺、貢塘寺、丹薩替寺、崗波寺、噶瑪丹薩寺、噶瑪拉頂寺、羊八井寺、拔絨寺、達隆寺、主巴寺、噶爾波曲隆寺、綽浦寺、塔爾巴林寺等,這些寺院的建成不僅方便了僧人,而且爲修行者提供固定修學中心。

  隨著噶舉派勢力的膨脹,也出現了不少弊端,修行日趨簡易化,修法中混入了不健康的成分。

  二、俱生和合法

  俱生法是密教的一種特殊法門,在《勝樂根本續》和《喜金剛續》等母續類經典中,把它解釋爲方便智慧俱生,或者空樂俱生等,歧解衆多。俱生的性質是象天空一樣明淨的自性光明,這種體驗難以言表、思考。谛洛巴根據《集密》和《勝樂》等經續,提出“俱生”即是自證智。“漪欤!俱生自證智,離語道非意行境”。

  俱生也是本元心,即諸法空性,在時間上沒有前後之別,對此印度學者多有釋說。那饒巴的弟子仲毗巴在他的《俱生成就論》中說:“是故俱生者,離诠即俱生”。⑺自在慧的《俱生成就論釋》也說:“諸凡相應生,故說是俱生”。凡是與行、未行之法俱生者即是俱生。

  俱生,分爲基俱生、道俱生和行俱生。基俱生者,一切生死涅槃的根基或本體;心性光明是基俱生;依聞、思、修分別諸法空性之見是道俱生;修習道俱生,令基俱生本性清淨,成爲基俱生和道俱生的俱生是果俱生。概括爲自性俱生和求樂俱生,前者指大手印總義光明,後者指世俗菩提心所現的喻光明,把雙修次第光明叫做樂空俱生。

  俱生法傳入西藏後,受到普遍重視,特別是瑪爾巴和彌拉日巴傳承的俱生法被達波拉傑發展成爲“俱生和合”法,他說“心妄念法身,最初即俱生,師教合一故,說爲俱生合”。俱生是法身,分心性俱生和顯有俱生兩種,前者無分別,離一切戲論,妄念俱生法爲法身之用;後者,指心性俱生之本力,道相不滅,在生死涅槃中顯現,爲法身之光,兩者一體,都是俱生。達波拉傑的嫡傳弟子帕木竹巴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分別俱生,專指各種叁時分別。心性俱生是法身,顯有俱生是法身光,分別俱生是法身波,無別俱生是法身義。

  俱生和合是大手印的秘訣,達波拉傑把它和四身結合起來講。《噶舉派史略》說:“心性法體皆爲空”;“從本初俱生而無別,往昔未證彼理,除了善惡及異執,心要秘訣與解說證明本來俱生而住,彼等一切無別,心性和合,故名俱生和合。帕木竹巴·多傑嘉波說:“心及分別法身叁,原初彼等皆俱生,運用秘訣合于心,是故說爲俱生合”。顯然,俱生和合是建立在本元心上,是本元心體空。

  講俱生和合,首先以淨信勝解和厭離,初修四加行道的暖位,次修頂位和忍位,最後修世第一位。暖位能成就信根、精進根、念根。叁摩地根和慧眼,此五根是正行的基礎,正行位修止觀及止觀雙運法。《解脫道莊嚴論》說:“止者,依正叁摩地,于心安住;觀者,于止後分別了知事非事之法”。止即靜慮,觀是慧,止觀無別,是雙運的專一,在本元心體上,止觀合一,叫做心性俱生法身,也是心所現之法,沒有分別。因爲,分別的本性同樣是空性,分別之明相和無分別之空是一體,猶如空放或放空。瑪爾巴說:“意識搖動能所執,離戲論融于法身”。心性本空,沒有能執所執等戲論。達波拉傑說:“生于性相之分別,堅持說是法身”。總之,有空的本體和空有之相無二無別,體驗兩者一體是止觀雙運,是名言。

  叁、八大教導與山法

  八大教導,是主巴噶舉派創始人藏巴嘉熱·益希多傑提出來的。第一,上師叁身教導。叁身之一的法身是正圓滿佛,沒有一切過患,離一切戲論,具有平等、甚深、常、一、正、淨、光明、圓滿受用等八相。平等者,一切佛的法身沒有區別;甚深者,離一切戲論,難以分別;常者,無爲法,自始至終無生滅變化;一者,界智一體;正者,清淨,無增損、顛倒歪曲等;淨者,沒有所知障和煩惱障汙染;光明者,無分別;圓滿受用者,知識廣博,功德圓滿。

  受用身和化身屬于色身,是從法身的加持和過去的誓願中成就的,對于沒有過患的徒衆來說是受用身,對未淨徒衆來說是化身。受用身有輪回、佛田、身、相、法、事業、任運成就、無自性等八相。輪回是對住十地的菩薩而講的;受用佛田,指全部佛田;受用身具叁十二種妙相和八十種隨好;受用法者,專指大乘佛法;事業,指佛業;任運成就者,不需要艱苦努力而自然成就;無自性者,所現各種身都無自性。

  化身的八種相,所依相,和法身相同,堅固不動;因相者,慈悲利濟一切衆生;田相者,淨田和非淨田;時相,長住世間;自性相,具有解脫的方法;能入相者,凡入道者,都能成熟資糧;能解脫相者,由于善業圓滿,能解脫世俗系縛。

  叁身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平等、常、現有叁個方面。平等差別,法身,所依法界無異,所以平等;受用身,思想無異平等;化身事業平等。

  常差別,法身,勝義無生滅,常住;受用身,法受用無常斷,因常而常;化身,代代相傳,故常。

  現有差別,法界所知障淨止如見比身;煩惱障淨,現受用身;業障淨,現化身。

  第二,大慈大悲教導。達波拉傑根據《無盡慧經》分慈爲所緣衆生之慈、所緣法之慈和無所緣之慈叁種。所緣衆生之慈是初發心的菩薩;所緣法之慈是入行的衆菩薩;無所緣之慈是于未生法得忍的菩薩。在叁慈中,重點修所緣衆生之慈。

  悲,分所緣衆生悲,所緣法悲和無所緣悲。所緣衆生悲者,觀見衆生的惡趣苦而生悲;所緣法悲者,熟習四聖谛,了解因果,從常及總攝中轉變思想,對不了解因果、迷惑常及總攝的其他衆生産生悲心;無所緣悲者,入定證達諸法空性,對執諸法實有的衆生産生悲心。

  第叁,因果緣起教導。

  第四,五法甘露教導。五法者,先修菩提心;觀自身爲本尊;敬信上師;無分別正見;發願回向作印持。它是由直貢·久丹貢布(世怙主)總結出來的,他說,修行大手印教授,先必修五法,“此菩提心如雄馬,未經利他之調禦,不能對衆有大恩,故應策勵前行心。自身本爲天王身,未至不變究竟處,不能召集空行屬,故應勤修本尊天。上師爲四身雪山,若不照以淨信日,則無加持之水流。故應發起信解心,心如虛空廣無垠,若不淨掃妄想雲,二智明星不輝映,故應勤修無別心。二種資糧如摩尼,不以願力勤拂拭,隨意佛事難成辦,最後應勤修回向”。⑻修菩提心,利濟衆生;修自身爲本尊,召集諸空行本尊;修信解心,希望得到加持;修無分別見,引發兩種智慧;發願回向,以作助緣,成就佛果。

  第五,俱生和合教導;

  第六,那饒六法教導;

  第七,八法平等教導。八法,指世間八法,利、衰、譽、毀、稱、譏、苦、樂。噶舉派把它們看成是平等、一體,都是由本元心性所現。

  第八,空行回修教導。

  山法,噶舉派口耳相傳的四嚴叁類。四嚴是山法廣生衆德、秘密灌頂大舟、金剛身之隱說和中陰導引。山法廣生衆德是俱生和合與六法的輔行,著重講性相和叁種律儀。灌頂大舟主要講阿阇黎黑行者所傳勝樂曼荼羅儀軌,即修持方法。黑行者認爲,修行金剛乘勝樂密法,首先必須堅信勝樂法行,敬信根本上師,受取灌頂,守護根本誓言和律儀。誓言分護叁昧耶、食叁昧耶、不離叁昧耶和修行叁昧耶。修行方法,第一步:成就本尊法;第二步:成就咒語法;第叁步:成就果法;第四步:消除障害法。金剛身隱說,重點修擇因位事相。

  中陰導引,主要講述彌拉日巴爲長壽女講的六種中陰疏釋。

  叁類口授法:除障法,彌拉日巴的道歌及各種零散道歌。

  ⑴《青史》,迅魯貝著,郭和卿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1——312頁。

  ⑵《青史》,迅魯貝著,郭和卿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9頁。

  ⑶《大手印願文》,讓雄多傑著,張澄基譯。

  ⑷《青史》,廓諾·迅魯伯著,郭和卿譯,西藏人民出版社,第439頁。

  ⑸《青史》,漢譯本,第448頁。

  ⑹《洛絨教史》,達擦·次旺傑著,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48頁。

  ⑺《噶舉派史略》,沖熱·堪布才南木著,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44頁。

  ⑻《宗教流派鏡史》,土觀著,劉立千譯,西北民族學院,1980年,第77頁。

  

《大手印法的推廣與創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