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手印法的推广与创新▪P2

  ..续本文上一页

  第三,不证他过,徒众和上师无别平等,于法不断派系;

  第四,利济施惠于制造障碍者;

  第五,于一切时相作不离上师之敬信,上师有一切善行,主修上师;

  第六,想上师为十地怙主,知彼障碍,上师不离三时佛之想;

  第七,于身、财不执我;

  第八,四座之法行如幻如化,无精进生起;

  第九,将自己快乐施予他人,取他人之苦于自;

  第十,自他无高低之别,一律平等;

  第十一,轮回未空之间。作利他之事;

  第十二,思佛田,因三法清净,时无常断,为双运积累二资粮;

  第十三,铠甲法,即入法门,抛充懒散而修碍成就。

  央贡巴和邬坚巴继承并发展了郭仓巴的学说。央贡巴·坚参贝(1213——1258)生于一个密咒师家庭,父亲长期修炼密法,很有成就。央贡巴幼而聪颖,年甫五岁即能吟唱许多道歌,表达对佛法之见解。他初次见到桑结弥觉多杰(不动金刚佛)时,说“敬礼上师法王前,幻化小儿我名焰,宿世余业我已净,上师加持我已久,见之所迷我已除,行之取舍我已舍,修之所缘我已离,果之希得我已无”。⑸听讲大圆满、道果、道次第、能断、息结等教法。九岁时,被拥立为拉顿寺堪布。以后,又跟随廓扎巴、郭仓巴、萨班贡噶坚参、桑结热钦等高僧学法。建立朗顶寺后,为给人作示范,金刚跏趺坐一年,修方便道,气入手指,继修气入中脉,获得各种功能,感受颇深。之后,继续修金刚诵、遮诵及禁语诵等,证得梦境、幻身,“分别无平等后得而住轮围,诸法因果性是缘起,了知所知之曼荼罗智盛,三时不合极明晰,不须请问大修之心的高低,界之变化、食物,顺缘不合等一切”。⑹撰着了《住山法三种》和《本母六种》等,阐释大手印法。他指出:“大手印者,师无可示,徒无可悟,觉受无可污染,定见无可杂乱,见修行无可分,根道果无可裂,如是于此显有轮寂一切诸法,勿作任何遣立、束缚、解脱、对治、矫整,就自识得而自解脱,此之谓大手印”。

  纵观西藏佛教史,随着噶举派的正式创立和四大八小支派的相继出现,大手印法得到了很大发展,参学人数日益增加,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在中世纪基本上据西藏佛教的主导地位,处于传入以来的最盛期。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是不重文字,方便易修。噶举派继承了谛洛巴、那饶巴的传教方式,一贯重视言传口授,参学者通过上师的道歌领受深奥的哲理和修行秘诀,把生死烦恼等一切当作修证的助缘,这种易于接受和修炼的特殊方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修大手印法,从而推动了大手印法的发展。

  其次是不分贵贱贫富,广泛接纳修学人。噶举派僧人一贯以苦行为重,粗布单衣,粗茶淡饭,对于求法者,不视其地位高低,家境贫富,一律平等相待。因此,那些被他派阻止门外者纷纷投入噶举派之门,壮大了噶举派的僧侣队伍,扩大了大手印法的传播范围。

  第三是政治上的得势,带动了宗教发展。噶举派自创立起就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四大八小派系的出现,涌现出了一批品学兼优,在僧众中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领袖人物,他们不仅在当地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声望,而且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赏识。象第二世GMB活佛噶玛拔希、第三世让雄多杰、第四世饶贝多杰、第五世得银协巴和邬坚巴·仁青贝等人都先后应元、明两朝中央政府的诏请进京传法,得到赏赐。他们作为噶举派的代表人物,把大手印法传播到祖国内地和蒙古族地区,加强了与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十四世纪以后,噶举派的帕竹噶举取代萨迦派统治西藏,建立了以帕竹家族为中心的地方政权,推动了噶举派的发展,有利于大手印法的持续发展。

  第四是创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寺院,如粗朴寺、直贡替寺、贡塘寺、丹萨替寺、岗波寺、噶玛丹萨寺、噶玛拉顶寺、羊八井寺、拔绒寺、达隆寺、主巴寺、噶尔波曲隆寺、绰浦寺、塔尔巴林寺等,这些寺院的建成不仅方便了僧人,而且为修行者提供固定修学中心。

  随着噶举派势力的膨胀,也出现了不少弊端,修行日趋简易化,修法中混入了不健康的成分。

  二、俱生和合法

  俱生法是密教的一种特殊法门,在《胜乐根本续》和《喜金刚续》等母续类经典中,把它解释为方便智慧俱生,或者空乐俱生等,歧解众多。俱生的性质是象天空一样明净的自性光明,这种体验难以言表、思考。谛洛巴根据《集密》和《胜乐》等经续,提出“俱生”即是自证智。“漪欤!俱生自证智,离语道非意行境”。

  俱生也是本元心,即诸法空性,在时间上没有前后之别,对此印度学者多有释说。那饶巴的弟子仲毗巴在他的《俱生成就论》中说:“是故俱生者,离诠即俱生”。⑺自在慧的《俱生成就论释》也说:“诸凡相应生,故说是俱生”。凡是与行、未行之法俱生者即是俱生。

  俱生,分为基俱生、道俱生和行俱生。基俱生者,一切生死涅槃的根基或本体;心性光明是基俱生;依闻、思、修分别诸法空性之见是道俱生;修习道俱生,令基俱生本性清净,成为基俱生和道俱生的俱生是果俱生。概括为自性俱生和求乐俱生,前者指大手印总义光明,后者指世俗菩提心所现的喻光明,把双修次第光明叫做乐空俱生。

  俱生法传入西藏后,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玛尔巴和弥拉日巴传承的俱生法被达波拉杰发展成为“俱生和合”法,他说“心妄念法身,最初即俱生,师教合一故,说为俱生合”。俱生是法身,分心性俱生和显有俱生两种,前者无分别,离一切戏论,妄念俱生法为法身之用;后者,指心性俱生之本力,道相不灭,在生死涅槃中显现,为法身之光,两者一体,都是俱生。达波拉杰的嫡传弟子帕木竹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分别俱生,专指各种三时分别。心性俱生是法身,显有俱生是法身光,分别俱生是法身波,无别俱生是法身义。

  俱生和合是大手印的秘诀,达波拉杰把它和四身结合起来讲。《噶举派史略》说:“心性法体皆为空”;“从本初俱生而无别,往昔未证彼理,除了善恶及异执,心要秘诀与解说证明本来俱生而住,彼等一切无别,心性和合,故名俱生和合。帕木竹巴·多杰嘉波说:“心及分别法身三,原初彼等皆俱生,运用秘诀合于心,是故说为俱生合”。显然,俱生和合是建立在本元心上,是本元心体空。

  讲俱生和合,首先以净信胜解和厌离,初修四加行道的暖位,次修顶位和忍位,最后修世第一位。暖位能成就信根、精进根、念根。三摩地根和慧眼,此五根是正行的基础,正行位修止观及止观双运法。《解脱道庄严论》说:“止者,依正三摩地,于心安住;观者,于止后分别了知事非事之法”。止即静虑,观是慧,止观无别,是双运的专一,在本元心体上,止观合一,叫做心性俱生法身,也是心所现之法,没有分别。因为,分别的本性同样是空性,分别之明相和无分别之空是一体,犹如空放或放空。玛尔巴说:“意识摇动能所执,离戏论融于法身”。心性本空,没有能执所执等戏论。达波拉杰说:“生于性相之分别,坚持说是法身”。总之,有空的本体和空有之相无二无别,体验两者一体是止观双运,是名言。

  三、八大教导与山法

  八大教导,是主巴噶举派创始人藏巴嘉热·益希多杰提出来的。第一,上师三身教导。三身之一的法身是正圆满佛,没有一切过患,离一切戏论,具有平等、甚深、常、一、正、净、光明、圆满受用等八相。平等者,一切佛的法身没有区别;甚深者,离一切戏论,难以分别;常者,无为法,自始至终无生灭变化;一者,界智一体;正者,清净,无增损、颠倒歪曲等;净者,没有所知障和烦恼障污染;光明者,无分别;圆满受用者,知识广博,功德圆满。

  受用身和化身属于色身,是从法身的加持和过去的誓愿中成就的,对于没有过患的徒众来说是受用身,对未净徒众来说是化身。受用身有轮回、佛田、身、相、法、事业、任运成就、无自性等八相。轮回是对住十地的菩萨而讲的;受用佛田,指全部佛田;受用身具三十二种妙相和八十种随好;受用法者,专指大乘佛法;事业,指佛业;任运成就者,不需要艰苦努力而自然成就;无自性者,所现各种身都无自性。

  化身的八种相,所依相,和法身相同,坚固不动;因相者,慈悲利济一切众生;田相者,净田和非净田;时相,长住世间;自性相,具有解脱的方法;能入相者,凡入道者,都能成熟资粮;能解脱相者,由于善业圆满,能解脱世俗系缚。

  三身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平等、常、现有三个方面。平等差别,法身,所依法界无异,所以平等;受用身,思想无异平等;化身事业平等。

  常差别,法身,胜义无生灭,常住;受用身,法受用无常断,因常而常;化身,代代相传,故常。

  现有差别,法界所知障净止如见比身;烦恼障净,现受用身;业障净,现化身。

  第二,大慈大悲教导。达波拉杰根据《无尽慧经》分慈为所缘众生之慈、所缘法之慈和无所缘之慈三种。所缘众生之慈是初发心的菩萨;所缘法之慈是入行的众菩萨;无所缘之慈是于未生法得忍的菩萨。在三慈中,重点修所缘众生之慈。

  悲,分所缘众生悲,所缘法悲和无所缘悲。所缘众生悲者,观见众生的恶趣苦而生悲;所缘法悲者,熟习四圣谛,了解因果,从常及总摄中转变思想,对不了解因果、迷惑常及总摄的其他众生产生悲心;无所缘悲者,入定证达诸法空性,对执诸法实有的众生产生悲心。

  第三,因果缘起教导。

  第四,五法甘露教导。五法者,先修菩提心;观自身为本尊;敬信上师;无分别正见;发愿回向作印持。它是由直贡·久丹贡布(世怙主)总结出来的,他说,修行大手印教授,先必修五法,“此菩提心如雄马,未经利他之调御,不能对众有大恩,故应策励前行心。自身本为天王身,未至不变究竟处,不能召集空行属,故应勤修本尊天。上师为四身雪山,若不照以净信日,则无加持之水流。故应发起信解心,心如虚空广无垠,若不净扫妄想云,二智明星不辉映,故应勤修无别心。二种资粮如摩尼,不以愿力勤拂拭,随意佛事难成办,最后应勤修回向”。⑻修菩提心,利济众生;修自身为本尊,召集诸空行本尊;修信解心,希望得到加持;修无分别见,引发两种智慧;发愿回向,以作助缘,成就佛果。

  第五,俱生和合教导;

  第六,那饶六法教导;

  第七,八法平等教导。八法,指世间八法,利、衰、誉、毁、称、讥、苦、乐。噶举派把它们看成是平等、一体,都是由本元心性所现。

  第八,空行回修教导。

  山法,噶举派口耳相传的四严三类。四严是山法广生众德、秘密灌顶大舟、金刚身之隐说和中阴导引。山法广生众德是俱生和合与六法的辅行,着重讲性相和三种律仪。灌顶大舟主要讲阿阇黎黑行者所传胜乐曼荼罗仪轨,即修持方法。黑行者认为,修行金刚乘胜乐密法,首先必须坚信胜乐法行,敬信根本上师,受取灌顶,守护根本誓言和律仪。誓言分护三昧耶、食三昧耶、不离三昧耶和修行三昧耶。修行方法,第一步:成就本尊法;第二步:成就咒语法;第三步:成就果法;第四步:消除障害法。金刚身隐说,重点修择因位事相。

  中阴导引,主要讲述弥拉日巴为长寿女讲的六种中阴疏释。

  三类口授法:除障法,弥拉日巴的道歌及各种零散道歌。

  ⑴《青史》,迅鲁贝着,郭和卿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1——312页。

  ⑵《青史》,迅鲁贝着,郭和卿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9页。

  ⑶《大手印愿文》,让雄多杰着,张澄基译。

  ⑷《青史》,廓诺·迅鲁伯着,郭和卿译,西藏人民出版社,第439页。

  ⑸《青史》,汉译本,第448页。

  ⑹《洛绒教史》,达擦·次旺杰着,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48页。

  ⑺《噶举派史略》,冲热·堪布才南木着,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44页。

  ⑻《宗教流派镜史》,土观着,刘立千译,西北民族学院,1980年,第77页。

  

《大手印法的推广与创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