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结构和类型

  论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结构和类型

  索南才让

  [内容摘要]文章从历史、文化和建筑学的角度,对西藏佛塔的起源、历史、结构、类型特点、功能、用途、内涵、意义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旅游价值、文物价值和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等作了较为详细客观的考述与探讨。

  [关键词]西藏佛塔;起源;结构;类型

  [中国图书分类号]K87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3)-02-082-07

  西藏佛塔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是西藏神秘而富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文化现象。西藏佛塔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宗教文化内涵。西藏佛塔起源于一定的宗教观念,并依附于青藏高原这片藏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故土。它是伴随着藏传佛教的诞生而诞生,也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国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佛塔不仅具有鲜明的建筑风格特征,而且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宗教方面的,也有佛教建筑方面的;既有考古方面的,也有佛教艺术方面的;既有历史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既反映了藏传佛教曾经所拥有的辉煌,也诉说着藏传佛教现世的发展。它蕴涵着藏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意义,是藏传佛教信仰者的一种瞻仰礼佛的物化对象,是藏传佛教建筑艺术之珍品。雪域高原巍然耸立的一座座佛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和敬香拜佛之人,以及国内外大量的藏学爱好者和研究者。这些佛塔为揭开西藏佛教文化的神秘面纱,展示西藏一千多年社会历史和宗教文化之成果,研究西藏佛教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西藏佛塔的起源

  关于西藏佛塔源流的问题,曾载于《西藏研究》的“喜马拉雅的佛教建筑”一文中指出:“严格来说,佛塔并不是寺庙的一部分,而是形体各异的独立物。在早期和晚期的寺庙群中都有大量的佛塔。关于佛塔源于印度“斯丢巴”(堵波—笔者注)的历史已有大量论述,现在只需简要指出的是,斯丢巴在佛教传入西藏前就已经是一个形制完善的建构。在阿底峡时代,建造佛塔就已成为佛教徒普遍接受的广聚功德的行为”。①这里用简短几句道明了西藏佛塔发展的源与流。当论及西藏佛塔的起源时,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印度佛塔和尼泊尔佛塔,因为西藏佛塔源于古印度和尼泊尔。其实印度佛塔和尼泊尔佛塔如出一辙,历史上尼泊尔是古印度的一部分,用现代地理学概念讲,佛教的发源地是尼泊尔,而并非印度。因尼泊尔南部地区古名迦毗罗卫的地方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所以对西藏佛塔的起源产生较大影响的莫过于印度佛塔和尼泊尔佛塔。从比较大的地域范围而言,尼泊尔佛塔和我国西藏佛塔均属喜马拉雅地区的佛塔。西藏佛塔与尼泊尔佛塔在其结构、类型和内涵等方面均有着相似之处。与其说西藏佛塔形制接近于古印度佛塔,还不如说它更接近于尼泊尔佛塔。因西藏佛塔的造型酷似尼泊尔阿尼哥时期建造的佛塔,瓶形喇嘛塔的风格十分浓厚。而以后西藏佛塔的发展又对尼泊尔地区的佛塔产生重大影响,这从尼泊尔现存的3000多座藏传佛教寺院和以“嘉融喀肖”大佛塔为代表的众多藏式佛塔中可以得到印证。印度和尼泊尔等周边国家的佛塔是影响并促成西藏佛塔在形制、结构、类型等方面日趋成熟的直接原因,西藏佛塔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是藏传佛教文化。西藏佛塔一般称之为藏式佛塔、雪域佛塔、圣域佛塔、藏传佛塔、藏传佛教佛塔、喇嘛塔、瓶形喇嘛塔、梵塔等。本文采用“西藏佛塔”或“藏式佛塔”之称谓。藏语因地区方言的差异,对佛塔的称呼略有区别,所以汉文史料中称西藏佛塔为“觉顿”、“曲典”、“曲丹”、“乔什典”等,本文采用“曲丹”之称谓。藏族称佛塔为“曲丹”,藏文中含有恭敬、供养、祠祀和祀奉的意思。“丹”含有依靠、依赖、依存、支柱、根基、依所、归宿等意思。藏族也称佛塔为“图丹”,这里的“图”是心意、心境、心灵的意思。“图丹”是指心意之依所,心愿之所归。西藏佛塔多为覆钵式瓶形喇嘛塔。藏传佛教的发源地是西藏,诚然,藏式佛塔的发源地也是西藏,其他地区的藏式佛塔与西藏佛塔是源与流、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西藏佛塔又渊源于印度佛塔和尼泊尔佛塔,形成和发展在以西藏为主的广大藏区及祖国内地。西藏佛塔始终带有一股东南亚佛塔文化的馨香,充分体现了印度和尼泊尔建塔供养思想与西藏古代建筑的完美结合。西藏佛塔无论它以何种面孔出现,均是对古印度佛塔和尼泊尔佛塔的形制及其内涵的忠实继承与发展。西藏佛塔的历史可追溯到佛教传入西藏前的几个世纪。早在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盛兴时期,西藏就有祈神镇魔的土塔、石塔和木塔等。印度佛塔初传西藏时就兼收并蓄,融入苯教的某些建塔技艺。印度佛塔初传西藏大约是在5世纪左右,据藏籍《西藏王臣记》记载,约5世纪时,吐蕃赞普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佛塔已传入我国西藏。相传,赞普拉脱脱日年赞60岁那年,有一天,天空清朗,万里无云,忽然从雍布拉康王宫上空飘然降下许多佛经、佛像等“圣物”,其中就有一座一肘(一肘约合50厘米)高的金佛塔。其实这些“圣物”是当时印度学者班智达洛森措和翻译师鲁特赛献给赞普拉脱脱日年赞的,但赞普不识经文,也不知其义,因此,班智达和译师返回了印度。吐蕃时期藏族人虽然信奉苯教,但这些佛教“圣物”却受到异常的礼遇,认为是稀世珍品,尊严秘宝,安放在王宫玉台上,并虔诚供养,祈祷祝福。这就是西藏本土第一次获得的佛塔,而且是一座金佛塔。至于这些佛教“圣物”从天空中飘然而降的神话故事,是后来藏传佛教信仰者认为这些佛教“圣物”传入西藏犹如从天而降,格外惊喜,这是神的旨意,佛的恩赐,因而对这段历史故事有意加以渲染,以显示这些“尊严秘宝”之珍贵。但我们不能就此说西藏佛塔起始于拉脱脱日年赞时代,只能说那时已有佛塔传入的某种迹象或信号。真正意义上的西藏佛塔始自7世纪松赞干布时代,因西藏佛塔是藏传佛教的产物,佛教自松赞干布时代传入西藏,两者是同步发展的,但佛塔略晚于佛教的传入,因为人们在普遍接受佛教义理的基础上,才能去营造象征佛教的建筑物——佛塔。松赞干布时期佛教正式传入西藏,佛教建筑随之应运而生,佛塔这种象征佛陀真身和佛陀精神的佛教建筑也终于在西藏本土诞生。松赞干布时期创建的西藏昌珠寺五顶塔是藏族人在西藏本土创建的第一座结构较完整、特征较显明的藏式佛塔。另外,像拉萨红山顶白塔、奥同湖塔、大昭寺八塔等也均是西藏早期建造的佛塔。吐蕃早期佛塔的一些遗迹迄今尚存。比如西藏年楚河上游康玛县乃宁曲德寺有3座吐蕃时期的佛塔,这是西藏现存最早的佛塔遗迹。该寺建于吐蕃王朝时期,寺院结构以塔为中心,或者塔前殿后的建筑布局形式。又如坐落在西藏涅如藏布江西岸山坡上的哲姆寺,创建于吐蕃早期,该佛寺前面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石砌佛塔,与佛寺形成典型的“前塔后殿”的建筑布局,是西藏最早出现的塔院式建筑。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西藏佛塔对印度塔院式建筑风格的模仿。同期建造的西藏雪那贡巴寺佛塔则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坛城形佛塔,佛塔占地面积为144平方米,用石砌筑,塔肚为一圆形石圈,高3米,直径7.5米,这既是坛城形佛塔,又是西藏覆钵式佛塔的雏型。从总体分析,松赞干布时期建造的佛塔,只能代表西藏佛塔的最初形制,而不能代表完全意义上的西藏佛塔,建塔的目的也不完全是为了朝拜礼佛。例如,昌珠寺五顶塔就是为忏悔因杀害五头怪龙所造的罪孽,佛塔设立五顶也是此怪龙有五个头颅的原故。这与佛教在西藏本土还没有深深扎下根来,藏民族对博大精深的佛教义理知之不多,感到陌生,对佛塔这种外来建筑物的概念及其用途、功能、意义的认识比较模糊具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佛教在西藏初传时期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据专家考证,松赞干布时期,西藏本土的确出现了佛塔这种特殊的宗教建筑物,但其规模、种类和数量等是十分有限的。

  8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在西藏得以蓬勃发展,西藏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座规模比较宏大的佛教寺院——桑耶寺。据《桑耶寺简志》介绍:坐落在西藏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我国西藏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也是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创建于779年,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融合汉、藏、印建筑风格为一体,是西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大乘佛教瑜伽中观派的创始人,古印度着名佛教寺院那烂陀的首座寂护(约700~760年)和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来西藏弘传佛法,并兴建桑耶寺。桑耶寺是在西藏佛教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亦是西藏佛教史上佛苯斗争的产物,它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8世纪初至10世纪后期,这里一度是吐蕃王朝的统治中心。今天无论是西藏佛教研究,还是佛塔建筑研究,都得从桑耶寺这里开始,所以桑耶寺对西藏佛塔,尤其是早期佛塔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寂护、莲花生三人亲自主持了盛大的开光典礼,并参加庆典活动,庆典喜宴上赤松德赞唱了《玉殿金座歌》,其歌词中就有一段赞颂桑耶寺四塔的唱词,歌中唱道:“我的那座白色佛塔,如同右旋之白螺。那座红色佛塔,犹如火焰冲天。那座青(绿)色佛塔,好似矗立的玉柱。那座黑色佛塔,宛如铁钉钉在地上。我之佛塔实属稀有罕见”。②在藏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佛塔之时,桑耶寺四塔确实是一种完美无瑕,稀有罕见,在西藏寺塔建筑中独领风骚,人们竞相模仿的具有导向…

《论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结构和类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