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結構和類型

  論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結構和類型

  索南才讓

  [內容摘要]文章從曆史、文化和建築學的角度,對西藏佛塔的起源、曆史、結構、類型特點、功能、用途、內涵、意義及其在現實社會中的實用價值、觀賞價值、旅遊價值、文物價值和藏傳佛教建築藝術研究價值等作了較爲詳細客觀的考述與探討。

  [關鍵詞]西藏佛塔;起源;結構;類型

  [中國圖書分類號]K87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003(2003)-02-082-07

  西藏佛塔是藏傳佛教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是西藏神秘而富有研究和觀賞價值的文化現象。西藏佛塔的産生和發展有著極其複雜的曆史背景和深邃的宗教文化內涵。西藏佛塔起源于一定的宗教觀念,並依附于青藏高原這片藏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故土。它是伴隨著藏傳佛教的誕生而誕生,也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是中國佛塔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佛塔不僅具有鮮明的建築風格特征,而且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既有宗教方面的,也有佛教建築方面的;既有考古方面的,也有佛教藝術方面的;既有曆史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既反映了藏傳佛教曾經所擁有的輝煌,也訴說著藏傳佛教現世的發展。它蘊涵著藏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意義,是藏傳佛教信仰者的一種瞻仰禮佛的物化對象,是藏傳佛教建築藝術之珍品。雪域高原巍然聳立的一座座佛塔,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衆多的國內外遊客和敬香拜佛之人,以及國內外大量的藏學愛好者和研究者。這些佛塔爲揭開西藏佛教文化的神秘面紗,展示西藏一千多年社會曆史和宗教文化之成果,研究西藏佛教文化、建築藝術、民俗風情和當時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水平等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一、西藏佛塔的起源

  關于西藏佛塔源流的問題,曾載于《西藏研究》的“喜馬拉雅的佛教建築”一文中指出:“嚴格來說,佛塔並不是寺廟的一部分,而是形體各異的獨立物。在早期和晚期的寺廟群中都有大量的佛塔。關于佛塔源于印度“斯丟巴”(堵波—筆者注)的曆史已有大量論述,現在只需簡要指出的是,斯丟巴在佛教傳入西藏前就已經是一個形製完善的建構。在阿底峽時代,建造佛塔就已成爲佛教徒普遍接受的廣聚功德的行爲”。①這裏用簡短幾句道明了西藏佛塔發展的源與流。當論及西藏佛塔的起源時,人們會自然聯想到印度佛塔和尼泊爾佛塔,因爲西藏佛塔源于古印度和尼泊爾。其實印度佛塔和尼泊爾佛塔如出一轍,曆史上尼泊爾是古印度的一部分,用現代地理學概念講,佛教的發源地是尼泊爾,而並非印度。因尼泊爾南部地區古名迦毗羅衛的地方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所以對西藏佛塔的起源産生較大影響的莫過于印度佛塔和尼泊爾佛塔。從比較大的地域範圍而言,尼泊爾佛塔和我國西藏佛塔均屬喜馬拉雅地區的佛塔。西藏佛塔與尼泊爾佛塔在其結構、類型和內涵等方面均有著相似之處。與其說西藏佛塔形製接近于古印度佛塔,還不如說它更接近于尼泊爾佛塔。因西藏佛塔的造型酷似尼泊爾阿尼哥時期建造的佛塔,瓶形喇嘛塔的風格十分濃厚。而以後西藏佛塔的發展又對尼泊爾地區的佛塔産生重大影響,這從尼泊爾現存的3000多座藏傳佛教寺院和以“嘉融喀肖”大佛塔爲代表的衆多藏式佛塔中可以得到印證。印度和尼泊爾等周邊國家的佛塔是影響並促成西藏佛塔在形製、結構、類型等方面日趨成熟的直接原因,西藏佛塔賴以産生和發展的思想理論基礎是藏傳佛教文化。西藏佛塔一般稱之爲藏式佛塔、雪域佛塔、聖域佛塔、藏傳佛塔、藏傳佛教佛塔、喇嘛塔、瓶形喇嘛塔、梵塔等。本文采用“西藏佛塔”或“藏式佛塔”之稱謂。藏語因地區方言的差異,對佛塔的稱呼略有區別,所以漢文史料中稱西藏佛塔爲“覺頓”、“曲典”、“曲丹”、“喬什典”等,本文采用“曲丹”之稱謂。藏族稱佛塔爲“曲丹”,藏文中含有恭敬、供養、祠祀和祀奉的意思。“丹”含有依靠、依賴、依存、支柱、根基、依所、歸宿等意思。藏族也稱佛塔爲“圖丹”,這裏的“圖”是心意、心境、心靈的意思。“圖丹”是指心意之依所,心願之所歸。西藏佛塔多爲覆缽式瓶形喇嘛塔。藏傳佛教的發源地是西藏,誠然,藏式佛塔的發源地也是西藏,其他地區的藏式佛塔與西藏佛塔是源與流、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西藏佛塔又淵源于印度佛塔和尼泊爾佛塔,形成和發展在以西藏爲主的廣大藏區及祖國內地。西藏佛塔始終帶有一股東南亞佛塔文化的馨香,充分體現了印度和尼泊爾建塔供養思想與西藏古代建築的完美結合。西藏佛塔無論它以何種面孔出現,均是對古印度佛塔和尼泊爾佛塔的形製及其內涵的忠實繼承與發展。西藏佛塔的曆史可追溯到佛教傳入西藏前的幾個世紀。早在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盛興時期,西藏就有祈神鎮魔的土塔、石塔和木塔等。印度佛塔初傳西藏時就兼收並蓄,融入苯教的某些建塔技藝。印度佛塔初傳西藏大約是在5世紀左右,據藏籍《西藏王臣記》記載,約5世紀時,吐蕃贊普拉脫脫日年贊時期,佛塔已傳入我國西藏。相傳,贊普拉脫脫日年贊60歲那年,有一天,天空清朗,萬裏無雲,忽然從雍布拉康王宮上空飄然降下許多佛經、佛像等“聖物”,其中就有一座一肘(一肘約合50厘米)高的金佛塔。其實這些“聖物”是當時印度學者班智達洛森措和翻譯師魯特賽獻給贊普拉脫脫日年贊的,但贊普不識經文,也不知其義,因此,班智達和譯師返回了印度。吐蕃時期藏族人雖然信奉苯教,但這些佛教“聖物”卻受到異常的禮遇,認爲是稀世珍品,尊嚴秘寶,安放在王宮玉臺上,並虔誠供養,祈禱祝福。這就是西藏本土第一次獲得的佛塔,而且是一座金佛塔。至于這些佛教“聖物”從天空中飄然而降的神話故事,是後來藏傳佛教信仰者認爲這些佛教“聖物”傳入西藏猶如從天而降,格外驚喜,這是神的旨意,佛的恩賜,因而對這段曆史故事有意加以渲染,以顯示這些“尊嚴秘寶”之珍貴。但我們不能就此說西藏佛塔起始于拉脫脫日年贊時代,只能說那時已有佛塔傳入的某種迹象或信號。真正意義上的西藏佛塔始自7世紀松贊幹布時代,因西藏佛塔是藏傳佛教的産物,佛教自松贊幹布時代傳入西藏,兩者是同步發展的,但佛塔略晚于佛教的傳入,因爲人們在普遍接受佛教義理的基礎上,才能去營造象征佛教的建築物——佛塔。松贊幹布時期佛教正式傳入西藏,佛教建築隨之應運而生,佛塔這種象征佛陀真身和佛陀精神的佛教建築也終于在西藏本土誕生。松贊幹布時期創建的西藏昌珠寺五頂塔是藏族人在西藏本土創建的第一座結構較完整、特征較顯明的藏式佛塔。另外,像拉薩紅山頂白塔、奧同湖塔、大昭寺八塔等也均是西藏早期建造的佛塔。吐蕃早期佛塔的一些遺迹迄今尚存。比如西藏年楚河上遊康瑪縣乃甯曲德寺有3座吐蕃時期的佛塔,這是西藏現存最早的佛塔遺迹。該寺建于吐蕃王朝時期,寺院結構以塔爲中心,或者塔前殿後的建築布局形式。又如坐落在西藏涅如藏布江西岸山坡上的哲姆寺,創建于吐蕃早期,該佛寺前面有一座規模宏大的石砌佛塔,與佛寺形成典型的“前塔後殿”的建築布局,是西藏最早出現的塔院式建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西藏佛塔對印度塔院式建築風格的模仿。同期建造的西藏雪那貢巴寺佛塔則是一座規模較大的壇城形佛塔,佛塔占地面積爲144平方米,用石砌築,塔肚爲一圓形石圈,高3米,直徑7.5米,這既是壇城形佛塔,又是西藏覆缽式佛塔的雛型。從總體分析,松贊幹布時期建造的佛塔,只能代表西藏佛塔的最初形製,而不能代表完全意義上的西藏佛塔,建塔的目的也不完全是爲了朝拜禮佛。例如,昌珠寺五頂塔就是爲忏悔因殺害五頭怪龍所造的罪孽,佛塔設立五頂也是此怪龍有五個頭顱的原故。這與佛教在西藏本土還沒有深深紮下根來,藏民族對博大精深的佛教義理知之不多,感到陌生,對佛塔這種外來建築物的概念及其用途、功能、意義的認識比較模糊具有一定的關系,這也是佛教在西藏初傳時期所産生的一種必然現象。據專家考證,松贊幹布時期,西藏本土的確出現了佛塔這種特殊的宗教建築物,但其規模、種類和數量等是十分有限的。

  8世紀中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佛教在西藏得以蓬勃發展,西藏出現了曆史上第一座規模比較宏大的佛教寺院——桑耶寺。據《桑耶寺簡志》介紹:坐落在西藏紮囊縣江北岸的桑耶寺,是我國西藏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也是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創建于779年,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它融合漢、藏、印建築風格爲一體,是西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建築之一。8世紀中葉,赤松德贊從印度迎請大乘佛教瑜伽中觀派的創始人,古印度著名佛教寺院那爛陀的首座寂護(約700~760年)和印度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來西藏弘傳佛法,並興建桑耶寺。桑耶寺是在西藏佛教具有一定的社會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的條件下産生的,亦是西藏佛教史上佛苯鬥爭的産物,它對西藏的政治、經濟、曆史和文化産生過重大影響。8世紀初至10世紀後期,這裏一度是吐蕃王朝的統治中心。今天無論是西藏佛教研究,還是佛塔建築研究,都得從桑耶寺這裏開始,所以桑耶寺對西藏佛塔,尤其是早期佛塔的研究顯得至關重要。桑耶寺建成後,赤松德贊、寂護、蓮花生叁人親自主持了盛大的開光典禮,並參加慶典活動,慶典喜宴上赤松德贊唱了《玉殿金座歌》,其歌詞中就有一段贊頌桑耶寺四塔的唱詞,歌中唱道:“我的那座白色佛塔,如同右旋之白螺。那座紅色佛塔,猶如火焰沖天。那座青(綠)色佛塔,好似矗立的玉柱。那座黑色佛塔,宛如鐵釘釘在地上。我之佛塔實屬稀有罕見”。②在藏區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佛塔之時,桑耶寺四塔確實是一種完美無瑕,稀有罕見,在西藏寺塔建築中獨領風騷,人們競相模仿的具有導向…

《論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結構和類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