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的修身▪P2

  ..續本文上一頁藍、黃、綠五色;佛母的額、喉、心、臍、兩大腿處置有佛父的本咒、心、本尊心咒,沙、哈,同樣呈現白、紅、藍、黃、綠五色。這樣,不緣待佛父的生殖輪,而意想空,空中“吽”(homv)字現紅色金剛,黃色“補诃耶”(abomhva)加持其五頂洞;不緣待佛母天空而住空,意想從“阿”字現叁瓣紅蓮,花蕊受黃色“hyom”加持。之後,意修方便智慧,心直接定于方便智慧所生的根本咒字。意想從佛父眉間白毫(诃摩)字生起白色明點,大小如白芥子,順中脈下降,直至生殖輪;佛母眉間“吽”(hom)字生起紅色明點,大小如白芥子,順佛母的中脈降至生殖輪,紅白明點在“诃摩”、“吽”(ham, hom)兩字處彙合,變成紅白明點相。繼修上氣下壓,下氣微縮,漸現大樂明點。這時,意念“阿鬘”(avli)⑵,從金剛道生起明點,在佛父中脈內向上流動,微微搖動。接著,意想母蓮明點,微修樂,待樂增加達到一定量時,佛父佛母共同感受大樂,使其余五輪的本尊也分享大樂。

  之後,從生殖輪紅白明點發出紅白光相,從佛母中脈出現後順右鼻孔放出,意修一切情器世間全部溶于情器中,紅白兩光合二爲一發出,一切情世間從我的左鼻孔進入,沿中脈下行融入生殖輪明點,護輪和寒林同時收攝于輪明點中,從中發光,五輪本尊從叁昧耶輪開始左轉,間或右轉,順自己的左鼻孔進入,內外結合,經中脈在秘密處(生殖輪)融合,或者內外分別彙集,融于明點。

  專心修煉,樂感逐漸加強,發出難以忍受的喧囂聲,這是住空中,緣待淡紅色明點專心修煉大樂自性。如此反複修煉,樂空雙運,身體出現躍起現象。或者,針對明點修樂,心散亂不定,如果想從中出現躍起現象,必須從明點修“吽”(homv),從“吽”緣待主尊佛父母修,從生殖輪明點出現大樂輪空行母等,逐漸發向意輪、語輪、身輪和叁昧耶輪,開發智慧。依止智慧手印,反複修煉,能證悟大手印。

  總之,《勝樂》所說的大手印修持法是方便與智慧雙修法,其中的佛父佛母都是意想中的本尊,並非男女兩根的親身體驗,而是意修。

  叁、七支修心法

  七支是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的簡稱,別稱毗盧遮那七法。毗盧遮那是大日如來的梵名。七支,即金剛跏趺坐、兩手結定印、眼微閉、身端正、兩肩平、頭微俯、舌抵上腭,是修定的一種基本方法。《了義海心要》解釋比較詳細,說:“身作毗盧遮那七法。七法者;足作跏趺,二手等持,置于臍下,約四指處,肘伸勿曲,肩胛如鹫翅展,頸如鈎曲,颔壓喉結,脊椎伸直如矢,目凝鼻端四指前空,勿瞬勿顧,雙唇輕合,齒略未阖。舌抵上腭,坐于舒適墊上”。噶舉派將此作爲調心的基本方法,結合其于他經續作了進一步闡釋,配以五靜慮法,即以跏趺坐修下泄氣;以兩手結定印置臍下約四指處修平行氣;身正脊直肩擴平修遍行氣,身不正則脈不調;以頸曲壓喉修上行氣;以舌抵上腭及適宜視量修持命氣。五氣融入中脈,産生無分別智,身體輕安寂靜,保持自然狀態。如果身體不正則脈不正,傾右、傾左、前俯、後抑,雖然覺受到明、樂、心定、空等相,但是很快就會失去,增加瞋恚、貪欲、癡愚、傲慢,難以入定,難以證得空性法爾。因此,噶舉派僧人喜歡遠離塵囂,避居寂靜地方修煉,這樣心能安住,不執著一切,進入正定。彌拉日巴及其衆弟子就是這方面的典範,他們入山坐靜,遠離一切過患,迄得成就。彌拉日巴曾告誡弟子說:“入山靜修,快如成佛,以人多易起叁毒,心不清淨,貪受用等,亦從此起”。

  修身寂的具體方法有兩種,一是等引修法(定修),修得上降四喜和下固四喜的俱生喜時,意念空性,證樂空無別;二是後得護持法,生起俱生歡喜後,俱生樂空和合,定持。

  修語寂,于心脈輪攝氣,重點修行風。一是于心端修咒明點行風;二是專視前方修光明點行風;叁是于秘密處修實體明點行風。根據噶舉派解釋,口吐濁氣,乃至禁語。或者,用九節拂風法清除濁氣,氣息自然出入,心不起念,也不作意分別,不受外境影響,安然住內,令心寂靜。進一步說,心寂修法,于心間修咒明點,攝氣于心,然後意觀鼻前方,修光明點,念誦氣金剛語,使氣從中脈結內往來叁次,最後于秘密頂端修實體明點;依止手印,吐出濁氣,解開心間脈結,氣集于不死脈結內溶化,從而達到心寂。

  細分爲內法和外法,內法主要用寶瓶氣;外法以手印方便爲助修。噶舉派認爲,身依七支法坐,猶如寶庫之門,“已得固鎖,盜不能侵”。“身儀合法,則拙火易起,甘露生,自能引發無上大樂。其由業氣引動之妄念,不勞對治之力,可得無分別定,本覺正智,于是乎現”。⑶以調身達到調脈,脈調則氣調,氣調則心調,使心專一而注,不起妄念。

  與之類似五法,在噶舉派中非常盛行,受到修行者的普遍重視。第一,身體豎直,脊椎伸直如矢,腹不現紋,左右二脈之氣不住中脈,因此各脈舒通,解開中脈之結;

  第二,喉曲如勾,兩頸脈跳動如同魚腮,開合不停,從此引生無分別,如果曲則能堵塞脈道,隨著妄念減少,生起本智;

  第叁,腿夾如織,身體穩固不被一切外魔羅刹等所侵擾;

  第四,修帶系體,如式纏繞,松緊長短要適度,能使七支坐法,身體自然得到正定;

  第五,坐以線氈,“坐抵肛門,俾下出氣不散,趨入中脈”,能迅速産生暖樂相。

  這五種是修習靜慮的方法,瑪爾巴十分重視此法,他說:“此五要門,誠爲最殊勝不共口授之無上密訣也,昔五百仙人,久修靜慮難止,有猿猴曾學辟支佛坐法,安住山中,仙人見而效之,遂生定力,以身不調直,易落沈掉故”。達波拉傑說:“身要者,足跏趺坐,脊椎如珠寶,衣巾寬松,舌抵上腭,眼視鼻端,雙手等持置于臍下,如格織,如潔系,如矢直,此乃修身之方便。如矢放,如鈎勾,如輪圍,是修氣之方便(《達波拉傑文集》。向蔡巴·達瑪紮高度概括爲“身要凡五:如矢直、如鈎曲、如織交、如鏈鎖、如系絞是”。所謂如矢直者,腰椎挺直如箭,這樣有利于中脈直伸,左右氣易入中脈,解開脈結。如鈎曲者,頸自然彎曲如鈎,這種方法使上行氣易入中脈,消除貪煩惱。同時,使兩頸動脈緩緩引導,停止心念,斷除一切妄念,生起無分別慧,令火氣入中脈。如織交者,和金剛跏趺坐法相同。如鏈鎖者,用金剛結或禅帶,由膝內縛;如系絞者,坐在線棉衣包上,緊抵肛門,這樣使氣脈和合,能迅速産生暖樂。

  無論是七支坐法,還是五靜慮法,其主要目的是通過調身修心,使心消除一切煩惱雜念而入定,爲進一步修行打好基礎。達波拉傑認爲,如果不了解身要,也不可能了解修行的要點;不掌握修要,就無從認識心。

  四、金剛誦和寶瓶氣

  金剛誦和寶瓶氣不僅是大手印的基本修身方法,也是密乘最重要的必修法。金剛誦用氣柔和,是圓滿次第中的修止法。噶舉派在這方面承襲了龍樹的方法。龍樹說:“由得風真實,漸入咒真實,了達咒所緣,學習金剛誦。金剛誦行者,能得緣自心,住如幻等持,以實際修治,從實際起定,當得無二智,住雙運等持,更無可學者”。⑷宗喀巴把金剛誦解釋爲語遠離,“緣自心或名心遠離”。他認爲,在衆多的咒語中,唯有金剛誦是了義咒,“于語根本風能得自在亦唯稱贊金剛念誦。爲語金剛叁摩地,一切念誦此最究竟”。⑸按照噶舉派的大手印修法,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金剛數息法又分數息觀、隨息觀、修氣之止、修氣之觀、修還和修淨六種,每一種每日以上午、日中、下午、半夜四座爲度,稱爲四座瑜伽。根據密教的習慣方法,初座修呼吸數二十一次,第二座修五十四次,第叁座修一百零八次,第四座修一千零八次,逐漸增加,心專緣氣息,不散亂,數至二萬一千六百次。如果感到疲倦,可以暫停修習。

  數息觀,是修定時專心計數呼吸(氣息)次數,使分散的精神專注,進入禅定意境。總誦真言滿十萬遍,若感疲倦,可暫解印稍作歇息,等疲勞消除結印重誦,從頭開始計數,專注一意,令心不亂。

  隨息觀,令心或意念隨呼吸出入,觀氣息出入至何處,呼時,觀氣息出至鼻前一肘至五肘之間;吸氣時,觀氣息仍然至鼻端前一肘至五肘而止,進入鼻道,經喉輪、心輪,流至臍下的生殖輪,逐漸遍布四肢及全身。心隨呼吸,出入自然,修行到一定程度時即可清楚氣息遠近長短的性相。

  修氣止。隨觀氣息,應觀其出入住的自性,觀其入由鼻孔進入,經喉、心住于臍間,出則由臍間上行,經心、喉、順鼻道而出。如果觀其遍住全身,是爲細觀;如果觀見氣息僅住臍間,則爲粗觀;如果觀氣心合住,即爲氣止。

  修氣觀。觀見外界地、水、火、風、空五大種呈下泄氣、持命氣、上行氣、平住氣、遍行氣的黃、白、紅、綠、藍五色和長短標准,依次住于鼻端前方十二指、十叁指、十四指、十五指和十六指處,五欲、五蘊、五煩惱及一切色心法都是由五大五氣生,每一氣息中有五大五色。當氣息吸入時,五色五大氣逐漸從鼻孔進入,周偏全身;當氣息呼出時,它們順鼻孔出去至原處,“或出增入減,或入增出減”,各不混亂。按照密教觀點,兩鼻孔出入氣息的長短,直接影響著智愚、禍福和壽命的高低長短。

  修還。隨著氣息的出人,觀“唵、阿、吽”叁字的色相。根據《集密根本續》和龍樹的《集密五次第論》,“唵”字住額間,意想從本尊額間“唵”字發白光,融入自己的額間,白光周偏全身,身體清爽,得寶瓶灌頂,證得身金剛;“阿”字住喉間,意想從本尊喉間“阿”字發紅光,進入自己喉間,紅光周偏全身,語味清淨,受秘密灌頂,證得語金剛;“吽”字住心脈輪,意想本尊心間“吽”字發藍光,入于自心,全身充滿藍光,意味清淨,受智慧灌頂,證得意金剛。然後,本尊身發各色光,從自身毛孔入住,清除身、語、意的各種障害,受第四灌頂,證得智慧金剛。大手印的修還法,觀氣出變成白色“唵”字;觀氣入變成藍色“吽”字;氣住則變成紅色“阿”字。因此,凡出入氣息都變成“唵”、“阿”、“吽”叁字,能解開全身脈結,使氣漸入中脈。

  修淨。內外氣息逐漸停息,全身支脈及中脈結解開,業氣盡而智氣現。

  金剛數息六法中,數息觀、隨息觀、修氣止和修氣觀等四種是金剛誦的方便,修還則是轉變業氣的要門。

  第二步是依持命氣、下泄氣、上行氣、平住氣、遍行氣和龍氣、龜氣、蜥蠍氣、天授氣、勝弓氣等十氣進行的觀誦法。

  寶瓶氣,屬于剛氣,其中也有剛柔之別。它最基本的方法是,意觀本尊融入自身,使自身變成本尊,先以九節拂風吐出濁氣,吸入外面的新鮮氣。接著以吸、滿、散、射四法修行。吸者,由鼻孔吸入上氣逐漸下行至臍下四指處,同時提肛,下氣上提,與臍下四指處的上氣結合,上下兩氣如函蓋相扣,猶如壺形,藏氣于其中。

  滿者,觀想左右二脈之氣擠下中脈,上下之氣在臍下和合,持氣久住,如藏于瓶中。持氣時間,如《吉祥勝樂源續王》所說:“金剛跏趺坐,雙手叁搓揉,六次作彈指,漸至叁十六,如此寶瓶氣,叁信能滅除,滿至一百零八”。當不能忍持時,用消氣法消除。

  消,分內消和外消。內消觀氣入中脈,業氣變爲智氣。外消,觀氣周偏全身,由各毛孔出,此後直沖頂輪梵穴,由鼻孔放出。

  射氣,有直沖頂法和由鼻孔出法。一般沖頂次數不宜過多。觀想壺形修行的目的,在于修心,“使離息而獨立,從有想念起落,亦不爲所影響”。

  由于寶瓶氣是一種剛柔結合的修法,所以方法稍有區別。黑行者和海生金剛兩人認爲,心持脈之明有,持守中脈,專修四字咒和臍下脈的短“阿”字,直至持心堅固;意攝氣于心脈輪。

  噶舉派認爲,修寶瓶氣時,必須是空腹,或飯後,不應在腹不適時修行,也不易長時間修煉,應該邊歇邊修。修寶瓶氣至滿時,按照氣合法,用脈結系縛臍輪,使“阿摩、吽、唵”(am-hum-om )叁字明顯。住秘密處的氣令臍火本性的“阿”字熾燃,火光由中脈向上,融化“阿摩、唵、洱摩”(ham-om-hum)叁字,降到臍間“阿摩”(am)字,兩者融爲一體。觀想俱生喜明點,專心修明點,臍火漸變細微,仿佛一占束火舌,周偏臍輪“阿摩”;專修“阿摩”,即能觀見相,心定,臍火之光周遍全身。

  氣合修法,一般氣不從口吸入,而是由鼻道出入,輕柔長吸,嚴禁猛吸。氣息吸入後不外放,壓內,順左右二脈下行,發出習習聲音,意觀二脈滿血;漲滿時,意修左右二脈氣入中脈,無聲咽津,壓至氣處,下氣從二下門緩緩上行,依附于短“阿”,意想“阿”字持氣,適度爲止。帕木竹巴·多傑嘉波認爲,氣由左右二脈入住中脈修是滿合法;持氣適度,若不能持守,彈指外消,是爲消氣和合法。心調則氣調,氣心相合,證得一切成就:以一晝夜大換氣十二次,每次一千八百息,共二萬一千六百息爲度,“換氣盡,則心緣境爲氣所引之妄念,亦隨之而盡”。

  應該清楚,寶瓶氣是上下氣結合,當左右二脈之氣開口時,中脈氣閉合;中脈氣開口時,左右二脈氣閉合,從寶瓶的左右二脈阻止氣外流,專緣修行入住中脈。帕木竹巴說,先修脈,不能持氣時萬不能壓氣。也有人認爲,下氣不上提,上氣下壓。或者,先將上氣下壓,間或下氣上提叁次。還有一種觀點,認爲修寶瓶氣,是臍以上的命氣和臍以下的下行氣在臍輪和合。不管怎樣,寶瓶氣是一種以控製呼吸收攝心而達到心定的修法,但又不能隨便亂修,否則會損傷身體,危及生命。

  ⑴《西藏大藏經·甘珠爾秘密部二》,日本版,西藏大藏研究會編輯,第205頁。

  ⑵ 梵文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成串,另一層是妻、女友。

  ⑶《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劉銳之著,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4,佛光出版社,1979年。

  ⑷《集密五次第論》,龍樹著,法尊譯,引自《密宗道次第廣論》。

  ⑸《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宗喀巴著,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3年。

  

《大手印的修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