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覺經驗範圍以外的移動圖像和事件,包括神秘的原型、遙遠的地方和過去很久的時間。16(注:超常感應或稱超感知覺ESP)
(2)真空扭力波與扭場或稱撓場(torsion field, axion field)(自旋場以光速10億倍光速傳遞訊息)(注:李嗣涔教授認爲扭場就是中國常講的氣場,水晶氣場)
(A)撓場(torsion field)又稱自旋場(spin field)或扭場(axion field)。是物體自轉扭曲時空結構所産生的場,這種場在過去叁十年來已經俄國科學界爲主的大量實驗所證實。它有如下的性質:(1)與引力場相似,撓場不會被任何自然物質所屏蔽,在自然物質中傳播不會損失能量,它的作用只會改變物質的自旋狀態;(2)撓場的傳播速度至少爲光速的10億倍;(3)撓場會産生軸相的加速;(4)撓場源被移走以後,在該地仍保留著空間自旋結構,也就是撓場有殘留效應。
1950年代中到1970年代末,蘇聯(今俄國)柯易列夫教授爲天文望遠鏡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偵測器,發現即使用金屬遮住望遠鏡,也能偵測到星球的信號,表示星球所發射的電磁場中有一些信息是無法被金屬遮蔽的。由于星光傳遞到地球需要一段時間,他還發現如果把天文望遠鏡指向不是星球可見的位置,而是現在真正的位置,則偵測器會測到非常強烈的信號,表示星球發射出一種比光速還要快幾十億倍的信號。這個現象在1980及1990年代經俄國科學院及烏克蘭科學院證實,並用星體旋轉所産生的撓場來解釋所觀測到的現象。(注:柯易列夫教授在1940年代就提出時間和旋轉有關)
在60到80年代當然還發現有很多異常的物理現象與自旋有關,比如俄國的巴裏鹹夫斯基(Baryshevsky)發現中子通過自旋極化(自旋排向同一方向)的靶時,會有進動(粒子自旋會繞某一軸旋轉)發生,導致進動的場要比標靶原子核的磁場大幾千倍。美國阿崗實驗室的克裏奇(Krusch)發現自旋極化的質子散射橫截面,與自旋的方向有關。法國的路易勒(Lhuiller)發現氦3的熱導現象與原子核的自旋有關。這些現象很難用現有的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但是可以放進撓場的架構做統一解釋。
1980年代起俄國的科學家就開始製造撓場發射器,采用旋轉的物體或旋轉的磁鐵來做發射源。烏克蘭材料研究所發現,這種發射器發射的場可以改變任何物質內部的自旋結構,而與通靈者對物質所能産生的改變類似,第一次把撓場與人體潛能連接在一起。而這些研究當年是由蘇聯科學與技術國家委員會下的“非傳統技術中心”所支持。
1993年俄國物理學家希波夫(Shipov)提出一套真空方程式,來討論物理真空的種種性質。據稱所有已知的基本物理方程式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楊——密爾斯方程”、“海森堡方程”等均可以由這十個真空方程式導出完整的幾何型式。我本身不熟悉希波夫方程式,不過他的結論卻令我感到無比的震憾,因爲這些結論與我們所熟知人體潛能或信息場有相當的相似性。他的方程式顯示除了傳統的電磁場及萬有引力場是長距離的作用力場外,還存在第叁個長距離的作用力場,就是撓場。(注:撓場的強度中有許多項並沒有萬有引力G或普蘭克常數h的乘積,因此它的強度並不弱)
再提一次:撓場擁有極不尋常的特性:第一、撓場速度的極限不小于光速的109倍;第二、撓場在四度時空的傳遞不受光錐限製,也就是它不但能傳向未來,也能傳向過去;第叁、撓場能傳遞信息但不傳遞能量;第四、撓場並不一定遵行重疊原理。
由于粒子自旋沿著旋轉軸有朝上或朝下兩種可能性,因此撓場也有左旋及右旋兩種。一個非過渡金屬原子中的電子如果爲偶數個,其電子整體的自旋通常爲零,不會産生磁場,但是其電子及原子核自旋所伴隨的撓場而合成整個原子的撓場卻不一定爲零,因此撓場不一定伴隨磁場,但是磁場一定會伴隨著撓場。一般分子中不同原子的撓場又會合成分子的撓場,固體中所有原子撓場的合成會形成固體的撓場。大部分狀況下,原子與原子間的撓場相位沒有一定的關系,大量原子的撓場會互相抵銷,不會産生宏觀的撓場。但是有些材料像石英(水晶),由于晶格分子團(SiO4)形成特殊的螺旋構造,很像撓場的旋渦結構,有可能不同分子團的小撓場同調相吸,形成巨觀的旋渦撓場而發射出去,造成千百年來水晶有“氣”的傳說。
而撓場與超越四度時空信息場的關系又是如何?如果撓場的速度不小于光速的109倍,則可以用來解釋量子力學裏很難理解的雙光子糾纏(entanglement)現象,也可以用來理解信息場內似乎沒有空間距離的現象,雖然109倍光速仍不夠快,橫越我們十萬光年的銀河系仍要花八個多小時(筆者注:李嗣涔校長計算有誤,應爲52分鍾33秒6,且這裏未考慮曲線空間移動不同于直線移動,另百萬光年才是八個多小時)。如果撓場不但能傳向未來,也能傳向過去,則可以理解信息場的師父可以瞬間看到我們的過去,也能看到我們的未來。17(另筆者注:人體內水分子中的氫原子,H+(氫離子)共振自旋形成的扭場或撓場是人體傳遞訊號的基礎,這個看法臺灣蔡肇祺老師,李嗣涔教授都有類似提法,且水中氧原子有其它重大功用。此外未來是有變動性的)
(B)另一種宇宙全息觀念——物理真空扭力場(撓場)或量子真空
物質和真空之間的相互作用還在更廣泛的領域裏被發現。例如人們注意到,在一定的條件下,真空能與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相互作用。當電子從一種能態向另一種能態“躍遷”時,這些效應就出現了:它們所發射的光子顯示出所謂的“蘭姆位移”(頻率稍微離開它的正常值)。真空能也對兩片緊挨在一起的金屬板産生輻射壓力。在板與板之間,真空場的某些波長是不會出現的,因而相對于外部的場來說降低了它的能量密度,這就産生了一種壓力(叫做卡西米爾效應),它推動板向內使之靠近。(筆者注:真空顯示能量幹涉作用,這與黑暗物質也有關)
量子真空顯然不是一種空的空間,它是宇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究竟有多麼重要我們只能猜測,但甚至保守的猜測也會承認,其重要性大大超過經典理論中的真空的重要性。經典理論已經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基本粒子的行爲受到真空的影響,但是它們並不追溯宏觀世界的物質—能量的相互作用。然而,在科學日益擴大的邊界上,當前的研究認爲,真空與宏觀水平上物體可觀察到的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于我們理解實在的本質來說是有用的。
俄羅斯物理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小組的工作在這裏有特殊的意義。A.阿基莫夫,G.I.希波夫,V.N.賓吉及其合作者們提出了一個“物理真空”的尖端理論。在他們的理論中,真空是延伸在整個宇宙中的一種真實的物理性質:它記錄和傳輸粒子和其它物體的蹤迹。如果它被廣泛的實驗所證實(這已經開始),那麼這一理論將使今後多年的物理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注:這與前面李嗣涔教授看法類似,歐文·拉茲洛也引用希波夫的真空理論)
盡管在概念上和數學解釋上是抽象的,但俄羅斯人的“物理真空的扭力場理論”是簡單的和基本的。實際上,理論聲稱,從粒子到星系的所有物體都在真空中造成渦旋。由粒子和其它物質物體所造成的這種渦旋是信息攜帶者,幾乎瞬時地把物理事件聯結起來。這些“扭力波”(torsion-wave)的群速度屬于109C級——是光速的10億倍。因爲不僅物理物體,而且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都産生和接受扭力波,所以不只是粒子“知道”彼此的存在,而且人類也知道彼此的存在:我們的大腦也是基于真空的“扭力場傳輸-接受者”。這對討論過的心靈感應、遙視和其它異地身體效應作了一種物理學上的解釋。基于真空的信號傳輸-接受理論,使宇宙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描述的更加相互關聯得多。信號從空間中的一點到另一點傳輸得越快,最後它們聯接起來的粒子就越多。盡管在空間相互分離的事件之間仍沒有絕對同時的相互關聯(這會要求信號以無限的速度傳輸),但是當信號傳播的速度大于光速時,它們就打開了把空間中的任何一點與宇宙的過去和未來聯結起來的相互作用錐。這可以幫助解釋宇宙的結構爲什麼如此均勻,即使在不可能通過以有限的光速傳播信息來相互聯系的廣大區域中。18(筆者注1:歐文·拉茲洛將這個場定義爲“ψ”場,正是有形界與無形界波動意識能量溝通管道)(筆者注2:地球人尚未熟悉真空中黑暗物質的波動能量效應,目前對反物質能量理解不夠深,而宗教修行界面臨同樣情況)(筆者注3:過去世影像仍可探尋,但實體已消亡轉換至下一時空,但未來仍在心念能量變動中,命運仍可創新,仍有機會改造,未來的光影〈有時在夢中,有時在冥想禅定祈禱中出現等等〉,不論是模糊還是清晰皆可變動。)
四、1980年代後新宗教或新思潮的科學觀
1.臺灣天帝教對靈魂(和子體)與肉體(電子體)的看法:
根據天帝教教義:新境界一書第四十八頁(新版60頁、64頁)所提和子體內涵:
(1)氫爲人生精中之渣末,而支配性靈之活動。(觸覺、嗅覺)
(2)氧爲運轉周身水澤之原素,保持人身之溫度而延長和子之生命。(味覺、辨覺)
(3)電質指人生生理上之運動及知覺,並有視覺(明通)與聽覺(聰通)之功能,即人生生活之基本條件,具 愛怨反應。
(4)X原素具有神明與果決,導引以上叁種原素而指揮神經,爲諸元之本體,超凡入聖之門,即佛所謂意法、末那與阿賴耶識,具執著癡性。
(筆者注:更改教義新境界64頁:氫爲…
《郭耀華談科學與宗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