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于“西園夜話”時答疑
濟群法師
西園夜話是“菩提靜修營”的常規內容。修學佛法不在于聽了多少,關鍵是對法義理解了多少,運用了多少,這樣才能使佛法對人生産生作用。否則,即使聽得再多,也不過是增加一些知識而已。在理解和思考的過程中,難免出現疑問,爲此,靜修營特別安排了答疑專場,使學員在和濟群法師面對面的交流中得到答案。——編者
問:生活中如何運用般若正觀?
答:首先要獲得般若正見。這兩天所說的“《心經》的般若正觀”,正是幫助我們從緣起的角度看待世間。在正觀過程中,認識到我們面對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假象,其本質都是空無自性的。當我們確立這種知見後,面對任何現象都要用《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觀察。運用這一公式的過程,就是修習般若正觀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才能逐漸導入實相般若。所以,關鍵是般若正見的建立和運用。若空性正見尚未確立,般若法門的觀修自然無從談起。
問:能觀之智和所觀之境是否二元對立的存在?當心安住于空性,是否就沒有能所?
答:對尚未契入空性的凡夫來說,我們有能有所,這個能所正是妄識的作用。當心出現能所時,就會陷入能所的執著中。在禅修過程中,觀照到境界是空之後,還要將依境界建立的妄心空掉,心空境寂,才能從觀照般若契入實相般若。其實,佛菩薩境界中也是有能有所,但這些能所只是一種因緣假象,不會構成對立。因爲他已體證超越能所的空性,心的重點是安住于空性,而非因緣假象。
問:對在家居士來說,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答:佛法是人生的智慧,生活的智慧。這種智慧一方面是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世間,透徹人生真相;一方面是幫助我們擺脫迷亂狀態,建立健康的觀念,建立和解脫相應的行爲。所以,真正的修行需要在生活中曆練。尤其對在家居士來說,能將菩提心和般若正觀帶入生活,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場,能夠曆境煉心,磨砺習氣。
問:怎樣理解“人成即佛成”?
答:太虛大師所說的“人成即佛成”是有特定內涵的,是指圓滿意義上的人,而非其他。如果是儒家的人,那可能成爲儒家理想中的聖賢,卻不是成佛。另外,這句話的提出也有特定的時代背景,是針對當時教界盛行的經忏化、鬼神化、來世化的誤區現象而說,提出修行應從做人開始。事實上,佛陀就是以人的身份修行並最終成就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佛陀也是人,是圓滿斷德、智德和悲德的人,但必須遵循菩提道的修行才能圓滿這些德行。
問:怎樣發起願菩提心?我覺得發願的偈頌有些籠統,是否要有具體的願望?
答:願菩提心是代表人生最爲崇高的願望——以成就無上菩提,以幫助一切衆生解除輪回痛苦爲目標。因爲它是終極目標,自然是籠統的。爲了便于操作,個人可參照諸佛菩薩的發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並結合自身情況製定一些更爲具體的願望。發願能否具足力量,關鍵在于這一願望是否真切。惟有發自內心的願望,才能在生命中産生作用,成爲推動我們前行的力量。如果僅僅是停留于口頭的說法,是不可能産生多少效果的。
問:《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中介紹了很多觀修方法,能否按書中的方法去觀修?
答:對每一法門的落實,如思維暇滿義大、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主要是通過觀察修和安住修輪番進行。當所觀境生起時,就可安住其中。當所觀境開始模糊,又需要繼續觀察,直到境界清晰。思維法義的過程,首先是幫助我們改變觀念,然後是改變心態。關于此,我在“《菩提道次第略論》系列講座”中有較爲詳細的說明。若能將那一百多講仔細聽下來,你就清楚怎麼去理解,怎麼去應用了。
問:法性、空性和佛性是否一樣?
答:佛性、法性、空性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但這些名稱的安立有所側重,佛性是側重從有情方面來說,空性、法性則側重從法的角度去說。但不論空性還是佛性,本質是無二無別的。
問:佛法所說的自性是什麼?
答:佛法所說的自性,有時是從世俗谛角度來說,這是佛法所要否定的。佛法認爲,宇宙萬有都是緣起的,是無自性空的。這個無自性所否定的,正是有爲法建立的自性,這種自性絕對是沒有的。《心經》處處強調不、無、空,空的都是這種自性見。
但佛法有時也建立自性,這是從聖義谛的角度來說,和《心經》否定的自性是不同概念。這種自性代指佛性或空性,是作爲正面概念出現的。如《六祖壇經》所說:“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處,菩提自性就是指佛性,代表生命的覺醒力量。這種力量是生命本自具足的。
問:在家人普遍感覺持戒困難,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答:佛法中,將戒律稱爲無上菩提之本,是長養善根、邁向解脫的基礎。在不少人的觀念中,戒律似乎很神秘、很刻板,這是因爲對戒律無知造成的誤解。事實上,戒律是幫助我們建立一種真善美的生活。所謂真,即追求真理;所謂善,即完善道德;所謂美,即莊嚴身心。
而我們現有生命是無明製造的産品,是混亂無序的。受持戒律,是對種種不良習慣的修正,勢必會和原有串習産生沖突。這種沖突會使我們感到壓抑,使我們不願持戒,使我們尋找種種自我保護的理由。但我們要知道,若想改善生命,就必須扭轉這些不良串習。修行,就是通過對行爲的修正,最終修正心態,修正人格,修正生命品質。在這過程中,戒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真正認識到戒律對自身的意義,持戒就不再是被動的約束,而會成爲我們主動的選擇。學生學習是辛苦的,運動員訓練是辛苦的,社會上工作也是辛苦的,但沒人因爲辛苦而放棄,爲什麼?正是因爲他們認識到學習、訓練和工作的重要性。持戒同樣如此,明了持戒的意義,即使暫時遇到困難,也不會成爲阻礙了。
問:盜戒的界限在哪裏?另外我很喜歡吃肉,怎樣克服這個嗜好?
答:偷盜也叫不與取,其標准爲,凡別人沒有給你的有主物,都不可私自占爲己有。哪怕挪動位置,也是犯戒的。
至于不殺生,並不完全等同于吃素。佛陀開許吃叁淨肉,即不見、不聞、不疑。不見是沒看見這個肉爲你而殺,不聞是沒聽說這個肉爲你而殺,不疑是沒任何際象表明這個肉是爲你而殺。這種叁淨肉是可以吃的。當然,從慈悲的角度,不吃肉是更好,畢竟有人吃就會有人殺。
如果對肉有貪著的心,我們可以做些觀想。其一,肉就是動物的屍體,屍體好吃嗎?其二,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你想吃衆生肉時,拿自己的手咬一口試試,看看自己的肉好不好吃。其叁,現在很多養殖方式很不健康,吃了對身體有極大危害。具備這樣一些認知,就會減少對肉的貪著。
問:怎樣理解衆生平等?蚊子和我們是平等的嗎?
答:衆生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所謂平等,是從佛性和業力角度來說。衆生皆有佛性,造業皆會感果,在這個層面上,衆生是平等無別的。但生命在無盡延續過程中會有不同的積累,所以每個生命的起點又是各不相同的。在六道衆生中,人的身份是最爲可貴的。因爲只有這個身份才是解脫成佛的法器,所以佛陀說人身難得,但沒有說蚊子難得。
問:受戒後怎樣對待老鼠之流?另外,清理環境時難免誤傷小動物,這會犯戒嗎?爲什麼要愛護它們?
答:對老鼠、蟑螂、蒼蠅的處理,在戒律中也明確說到。首先是盡量搞好環境衛生,防止蚊蠅滋生。如果已經出現,就盡量不去傷害它們。
如果搞衛生時無意中傷害一些小生命,雖然會有罪業,但比較輕,且屬不定業,受報時間和結果都不確定。但從戒律角度來說是不犯的,因爲戒律是具緣成犯,無心造作的行爲不在此列。
愛護生命,既是爲了給其他衆生以安全感,更是爲了長養我們的慈悲心。這不僅對衆生有利,同時也對自身生命的改善有利。學佛不是爲了獲得某種身份,而是要學佛所行,最終圓滿佛菩薩具備的悲智兩大品質。愛護生命,正是成就慈悲品質的具體實踐。
問:事無不可對人言,乃人生一大快事。所以我在生活中盡力持戒,但很多同修覺得這一想法過于理想化,請法師開示。
答:受戒確實會和原有串習發生沖突,所以我們會覺得束縛,覺得不舒服。但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糾正這些不良習慣。
持戒,正是在內心建立一套防範系統。尤其是現代人,受個性解放的影響而格外缺乏自製力,這就有必要特別加強。具備自製力,我們才有能力抵抗串習累積的慣性,改變原有的生命發展軌道。當我們認識到戒律對改善生命的巨大意義,持戒就會成爲自覺的行爲。因爲我們不是在被動接受某些規約,而是我們爲了改善自身生命來尋求戒律的幫助。這不是理想,是我們必須認清的現實。
問:打坐時怎麼克服腿麻等問題?每次持續45分左右就堅持不了,這一關應該怎麼來過?
答:打坐的關鍵是善用其心,坐姿只是輔助用心的手段。正像我們講般若正觀,是要具備緣起、無自性空的認知,以此觀照每個問題。從比量的思維,逐漸進入現量的正觀。其中,現觀通常是以禅修方式進行,而比量的層面可在日常生活中,未必一定要坐著。
在打坐過程中,都會碰到腿的問題。至于每到一定時間就挺不過去,可能和生理狀況有關,也可能和心理設定有關。其實,開始時不必一次坐很長時間,每座可以短一點,多坐幾座。在此過程中,當然要有適當的忍耐力。時間長了,腿的功夫就會慢慢進步。
問:應該如何誦經?是否一部經一直讀下去?
答:是否一門深入地讀進去,關鍵在于這部經是否適合你。不同經典,蘊…
《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于“西園夜話”時答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