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于“西园夜话”时答疑

  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于“西园夜话”时答疑

  济群法师

  西园夜话是“菩提静修营”的常规内容。修学佛法不在于听了多少,关键是对法义理解了多少,运用了多少,这样才能使佛法对人生产生作用。否则,即使听得再多,也不过是增加一些知识而已。在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疑问,为此,静修营特别安排了答疑专场,使学员在和济群法师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答案。——编者

    问:生活中如何运用般若正观?

     答:首先要获得般若正见。这两天所说的“《心经》的般若正观”,正是帮助我们从缘起的角度看待世间。在正观过程中,认识到我们面对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其本质都是空无自性的。当我们确立这种知见后,面对任何现象都要用《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观察。运用这一公式的过程,就是修习般若正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导入实相般若。所以,关键是般若正见的建立和运用。若空性正见尚未确立,般若法门的观修自然无从谈起。

    问:能观之智和所观之境是否二元对立的存在?当心安住于空性,是否就没有能所?

     答:对尚未契入空性的凡夫来说,我们有能有所,这个能所正是妄识的作用。当心出现能所时,就会陷入能所的执著中。在禅修过程中,观照到境界是空之后,还要将依境界建立的妄心空掉,心空境寂,才能从观照般若契入实相般若。其实,佛菩萨境界中也是有能有所,但这些能所只是一种因缘假象,不会构成对立。因为他已体证超越能所的空性,心的重点是安住于空性,而非因缘假象。

    问:对在家居士来说,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答:佛法是人生的智慧,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间,透彻人生真相;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摆脱迷乱状态,建立健康的观念,建立和解脱相应的行为。所以,真正的修行需要在生活中历练。尤其对在家居士来说,能将菩提心和般若正观带入生活,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场,能够历境炼心,磨砺习气。

    问:怎样理解“人成即佛成”?

     答:太虚大师所说的“人成即佛成”是有特定内涵的,是指圆满意义上的人,而非其他。如果是儒家的人,那可能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圣贤,却不是成佛。另外,这句话的提出也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是针对当时教界盛行的经忏化、鬼神化、来世化的误区现象而说,提出修行应从做人开始。事实上,佛陀就是以人的身份修行并最终成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佛陀也是人,是圆满断德、智德和悲德的人,但必须遵循菩提道的修行才能圆满这些德行。

    问:怎样发起愿菩提心?我觉得发愿的偈颂有些笼统,是否要有具体的愿望?

     答:愿菩提心是代表人生最为崇高的愿望——以成就无上菩提,以帮助一切众生解除轮回痛苦为目标。因为它是终极目标,自然是笼统的。为了便于操作,个人可参照诸佛菩萨的发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些更为具体的愿望。发愿能否具足力量,关键在于这一愿望是否真切。惟有发自内心的愿望,才能在生命中产生作用,成为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如果仅仅是停留于口头的说法,是不可能产生多少效果的。

    问:《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中介绍了很多观修方法,能否按书中的方法去观修?

     答:对每一法门的落实,如思维暇满义大、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主要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轮番进行。当所观境生起时,就可安住其中。当所观境开始模糊,又需要继续观察,直到境界清晰。思维法义的过程,首先是帮助我们改变观念,然后是改变心态。关于此,我在“《菩提道次第略论》系列讲座”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若能将那一百多讲仔细听下来,你就清楚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应用了。

    问:法性、空性和佛性是否一样?

     答:佛性、法性、空性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但这些名称的安立有所侧重,佛性是侧重从有情方面来说,空性、法性则侧重从法的角度去说。但不论空性还是佛性,本质是无二无别的。

    问:佛法所说的自性是什么?

     答:佛法所说的自性,有时是从世俗谛角度来说,这是佛法所要否定的。佛法认为,宇宙万有都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空的。这个无自性所否定的,正是有为法建立的自性,这种自性绝对是没有的。《心经》处处强调不、无、空,空的都是这种自性见。

   但佛法有时也建立自性,这是从圣义谛的角度来说,和《心经》否定的自性是不同概念。这种自性代指佛性或空性,是作为正面概念出现的。如《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处,菩提自性就是指佛性,代表生命的觉醒力量。这种力量是生命本自具足的。

    问: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佛法中,将戒律称为无上菩提之本,是长养善根、迈向解脱的基础。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戒律似乎很神秘、很刻板,这是因为对戒律无知造成的误解。事实上,戒律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真善美的生活。所谓真,即追求真理;所谓善,即完善道德;所谓美,即庄严身心。

   而我们现有生命是无明制造的产品,是混乱无序的。受持戒律,是对种种不良习惯的修正,势必会和原有串习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会使我们感到压抑,使我们不愿持戒,使我们寻找种种自我保护的理由。但我们要知道,若想改善生命,就必须扭转这些不良串习。修行,就是通过对行为的修正,最终修正心态,修正人格,修正生命品质。在这过程中,戒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真正认识到戒律对自身的意义,持戒就不再是被动的约束,而会成为我们主动的选择。学生学习是辛苦的,运动员训练是辛苦的,社会上工作也是辛苦的,但没人因为辛苦而放弃,为什么?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学习、训练和工作的重要性。持戒同样如此,明了持戒的意义,即使暂时遇到困难,也不会成为阻碍了。

    问:盗戒的界限在哪里?另外我很喜欢吃肉,怎样克服这个嗜好?

     答:偷盗也叫不与取,其标准为,凡别人没有给你的有主物,都不可私自占为己有。哪怕挪动位置,也是犯戒的。

   至于不杀生,并不完全等同于吃素。佛陀开许吃三净肉,即不见、不闻、不疑。不见是没看见这个肉为你而杀,不闻是没听说这个肉为你而杀,不疑是没任何际象表明这个肉是为你而杀。这种三净肉是可以吃的。当然,从慈悲的角度,不吃肉是更好,毕竟有人吃就会有人杀。

   如果对肉有贪著的心,我们可以做些观想。其一,肉就是动物的尸体,尸体好吃吗?其二,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你想吃众生肉时,拿自己的手咬一口试试,看看自己的肉好不好吃。其三,现在很多养殖方式很不健康,吃了对身体有极大危害。具备这样一些认知,就会减少对肉的贪著。

    问:怎样理解众生平等?蚊子和我们是平等的吗?

     答:众生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所谓平等,是从佛性和业力角度来说。众生皆有佛性,造业皆会感果,在这个层面上,众生是平等无别的。但生命在无尽延续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积累,所以每个生命的起点又是各不相同的。在六道众生中,人的身份是最为可贵的。因为只有这个身份才是解脱成佛的法器,所以佛陀说人身难得,但没有说蚊子难得。

    问:受戒后怎样对待老鼠之流?另外,清理环境时难免误伤小动物,这会犯戒吗?为什么要爱护它们?

     答:对老鼠、蟑螂、苍蝇的处理,在戒律中也明确说到。首先是尽量搞好环境卫生,防止蚊蝇滋生。如果已经出现,就尽量不去伤害它们。

   如果搞卫生时无意中伤害一些小生命,虽然会有罪业,但比较轻,且属不定业,受报时间和结果都不确定。但从戒律角度来说是不犯的,因为戒律是具缘成犯,无心造作的行为不在此列。

   爱护生命,既是为了给其他众生以安全感,更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这不仅对众生有利,同时也对自身生命的改善有利。学佛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身份,而是要学佛所行,最终圆满佛菩萨具备的悲智两大品质。爱护生命,正是成就慈悲品质的具体实践。

    问:事无不可对人言,乃人生一大快事。所以我在生活中尽力持戒,但很多同修觉得这一想法过于理想化,请法师开示。

     答:受戒确实会和原有串习发生冲突,所以我们会觉得束缚,觉得不舒服。但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纠正这些不良习惯。

   持戒,正是在内心建立一套防范系统。尤其是现代人,受个性解放的影响而格外缺乏自制力,这就有必要特别加强。具备自制力,我们才有能力抵抗串习累积的惯性,改变原有的生命发展轨道。当我们认识到戒律对改善生命的巨大意义,持戒就会成为自觉的行为。因为我们不是在被动接受某些规约,而是我们为了改善自身生命来寻求戒律的帮助。这不是理想,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实。

    问:打坐时怎么克服腿麻等问题?每次持续45分左右就坚持不了,这一关应该怎么来过?

     答:打坐的关键是善用其心,坐姿只是辅助用心的手段。正像我们讲般若正观,是要具备缘起、无自性空的认知,以此观照每个问题。从比量的思维,逐渐进入现量的正观。其中,现观通常是以禅修方式进行,而比量的层面可在日常生活中,未必一定要坐着。

   在打坐过程中,都会碰到腿的问题。至于每到一定时间就挺不过去,可能和生理状况有关,也可能和心理设定有关。其实,开始时不必一次坐很长时间,每座可以短一点,多坐几座。在此过程中,当然要有适当的忍耐力。时间长了,腿的功夫就会慢慢进步。

    问:应该如何诵经?是否一部经一直读下去?

     答:是否一门深入地读进去,关键在于这部经是否适合你。不同经典,蕴…

《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于“西园夜话”时答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修学要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