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含著不同的見地,不同的修行原理。但我們要知道,修行是需要基礎和次第的,比如皈依、發心、戒律,是修學任何法門都繞不開的。具備這些基礎,進而選擇一個法門修行,或念佛,或參禅,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否則,一開始就抓住一部經或一句佛號懵懵懂懂地念著,可能念了幾十年還是不知所雲,還是法不入心。原因何在?就在于基礎不足,在于對這些經教、佛號理解得膚淺。倘若內心不曾和法相應,自然無法念得得力。所以,基礎紮實和適合自己都很重要。
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提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方法,是不是念佛需要一刻不停地念下去?
答:都攝六根,不是說要把眼睛閉起來,把耳朵塞起來,關鍵是在于正念的培養。比如思維輪回的痛苦,思維阿彌陀佛的功德,將心調整到位之後,再專注于佛號,就能在內心形成強大的正念。這種正念一旦穩定,自然形成相續的作用。這不是要嘴巴不停地念,因爲你還要吃飯,還要睡覺,怎麼相續?所以相續的是正念,是心與佛號的相應。當然,在正念尚未形成之前,確實不容易做到淨念相繼。因爲心念是無常的,時有時無,時斷時續,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
問:對于在家人的修行來說,是“要見十方佛”還是“閑觀一片心”更合適?
答:這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來抉擇。有能力閑觀一片心,不妨直接觀心。如果內心散亂而無法觀照,可以通過念佛將心念專注于佛號。相對來說,持名念佛比觀心會容易些。另外,念佛和觀心也可以統一起來,這樣念佛的效果會比較好。
問:皈依後如何進一步修學?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答:皈依後如何進一步修學?是很多信徒的普遍問題。在今天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接觸不同宗派乃至不同語系的法門,但這種多樣化的選擇,對初學者不見得有益。因爲他們並未具備選擇能力,多半只能根據個人感覺而非法義作出判斷。而凡夫的感覺又是變化無常的,所以不少人就熱衷于跑廟找師父,天南地北,到處參訪。而每位善知識的教導未必一致,最後就可能一片混亂。所以,我建議你們聽一聽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講的“菩提道次第略論系列講座”。只要用心聽下來,相信你們對佛法修學的理路、要領和次第都會有基本認識,那就不會偏執一端或不得要領了。
問:在家人不能證得阿羅漢果,若想今生解脫,是否只有往生淨土這條路呢?
答:從聲聞乘來說,在家居士可以證到叁果,這是很高的果位了。而從菩薩乘來說,很多大菩薩都是以在家身份出現,比如我們熟悉的彌勒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所參訪的大善知識中,也有很多是在家居士。
當然,如果沒有今生解脫的把握,念佛求生淨土是比較保險的方式,這也是很多祖師大德的選擇。
問:我身體不好,很擔心哪天就會死,怎樣修行才能使身體健康?才能對今生去向較有把握?
答:身體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情,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合理安排飲食;第叁是多做戶外運動。從佛法來說,還提倡多放生,以慈悲心關愛動物,你讓衆生免遭橫死,生活安樂,自然會感得健康的果報。此外,適當的禅修也有助于身體健康。
至于擔心死的問題,其實念死就是很好的修行。當我們想到生命危脆,朝不保夕,對世間的貪著就會減少,能更快進入修行狀態。但在不明心性之前,我們對生死會感到迷茫。也正是因爲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更要努力修行。通過念死無常、念輪回苦,對叁寶生起強大的信心。只要我們深信叁寶爲世間唯一依靠,無論何時離開世界,就不必擔心墮落惡道了。
問:現在很多地方把建寺造像作爲開發旅遊的項目,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現在確實有很多地區爲了發展經濟、帶動旅遊而建寺造像,從佛教本身來說,這樣做顯然是不如法的。一個道場的存在,關鍵在于法的內涵,這樣才能起到淨化社會人心的作用,否則就和旅遊景點沒有本質區別了。遺憾的是,現在很多寺廟也熱衷于旅遊開發,這和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關,也和教界缺乏良好的修學氛圍有關。我覺得,教界呈現一種什麼狀態,和衆生的共業密切相關。如果衆生業力較重,是不易感得清淨道場及大善知識出現的。所以,我們不要過多責怪環境,也要考量自己:爲什麼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此策勵自己精進修學。
作爲學佛人來說,我們在順應環境的同時,還要主動選擇清淨道場,選擇堪爲依止的善知識,主動調整自己的心行狀態。在努力過程中,相信我們感得的外緣也會發生變化。
問:在目前這個時代,出家人似乎也很辛苦,究竟哪種方式適合修道呢?
答:從佛陀建立出家製度的角度來說,當然出家更有利于修行。尤其在修行初期,僅靠個人力量,很難擺脫世俗的誘惑,擺脫內心的欲望、情緒和煩惱,這就需要善知識作爲護佑,需要清淨環境作爲助緣。出家沒有太多的世俗負擔,沒有複雜的人際關系,相對來說更爲單純。但現在的寺院受經濟浪潮影響,真正如法的修道環境也不多。爲什麼說今天是末法時代?就是因爲誘惑太多,環境太險峻,修行人很難找到用功辦道之地。過去的寺院,一道圍牆就和塵世是兩個天地。而在紅塵滾滾的今天,到處是圍牆擋不住的網絡和電視,只有靠我們內在的圍牆來抵擋。所以,今天無論以哪種方式修行都很難。
世間那麼多人都在欲望中辛苦掙紮,惟有真正認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才能生起猛利的出離心。這種出離心不是厭倦,而是因爲你已看透世間本質。雖然在做很多事,但只是爲了生存的方便,利他的方便。這種做事,就不易對我們構成幹擾。否則,你對輪回還會充滿期待,即使換一個環境也沒用,因爲環境只能起到暫時的輔助作用。作爲在家居士來說,關鍵在于透徹輪回本質,確定叁寶爲究竟皈依,從而生起出離心,並進一步提升爲菩提心。若能以這種心行生活,在家一樣可以修行。正如《維摩經》所說:“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當然,如果有出家的因緣,有殊勝的道場,有善知識的引導,出家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于修行,用于弘法利生。
《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于“西園夜話”時答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