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菩提道上叁個層次
學佛的過程,可以由淺入深地分爲叁個層次:下士、中士和上士。
下士的發心,是遠離惡趣,希求世間安樂。修學的內容,主要是受持皈依、修學十善。所得的果報,會使我們不至于墮于惡趣,生于人天的善處。
中士的發心,是解脫輪回的痛苦,證入解脫。修學的內容,主要是戒定慧叁學。所得的果,主要是解脫和涅槃。
上士的發心,是要以大悲心救度一切衆生。修學的內容,主要是六度四攝。所得的果,是無上佛果。
1、下士道的深信業果
(1)做一個下士不容易
我們先來看下士道。大家不要覺得,“下士”好像是一個很低級的階段,等同于“下等”。事實上,能夠稱作“士”,已經很了不起了。下士至少能夠保證在輪回中不會墮入惡趣。
在我們這個時代,能在輪回中保持自己的生命不斷地向上,能夠保持內心始終都是安樂的,能夠保證生活始終與善法相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接觸了很多學佛的人,大家的一個共同感覺就是,這個時代的壓力超過了任何一個時代。時代的潮流不斷地推動著每一個人。
首先是信息爆炸。只要一打開網絡,什麼都有,鋪天蓋地。在信息的海洋中間,我們如何來選擇,如何不被淹沒?
第二是刺激消費。消費本來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因爲我們有需求,需要使用。但是現在,生活讓我們感到一種要去消費、要提升消費能力的壓力,使我們的生命被驅趕著。
第叁是提倡競爭。在這樣一個競爭的時代,我們從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踏上競爭軌道了。一個班級裏,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一個人成功,其他人都是失敗的。這樣的過程中,注定了每個人都有那麼多壓力。
而且我們的媒體,又給我們這樣的熏陶和灌輸。
大家可以看一下屏幕。屏幕上,舉槍的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他其實是在做遊戲,舉了一把玩具槍,對著攝影記者。雖然只是在玩遊戲,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那種眼神,他的臉,非常猙獰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哪裏來的?就是從影視、文學作品來的。那些不健康的作品,把種種貪婪、仇恨直接灌輸到我們的頭腦裏來。
你看這個比賽場上,人們在那裏競爭,拼搏,掙紮。每個人好像都已經竭盡全力了,每個人都在渴望著勝利,渴望著得到榮譽,得到物質,得到種種的東西。
當我們在想要戰勝外界的東西時,有沒有想著戰勝自己呢?當我們與外界的人去競爭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與我們內心的煩惱,與我們內心種種的痛苦,做一個競爭呢?
如果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作爲後盾,沒有清醒的覺照,我們根本就沒有力量來對抗種種的貪婪、仇恨、愚癡。
所以說,真正做一個下士不容易。
在這樣一個時代,想要讓生命得到安樂,想要讓內心充滿喜悅,想要讓身語意都安住在善法上面,那是相當不容易的啊!
(2)念死讓我們清醒
《道次第》裏有兩方面的修學。第一,學習斷除種種煩惱的能力;第二,讓我們的身心回到善的軌道裏來。其中介紹了一個強有力的法門,就是念死。
在死亡面前,我們會忽然清醒過來,發現我們追求的東西,可能是用畢生精力去爭取的東西,並不是真正想要的東西。憶念死亡,可以使我們清醒,重新傾聽內心裏真正的聲音。
我前段時間看了一本雜志,它介紹了汶川地震。有一篇文章,介紹了一對夫妻,剛剛離婚。兩人結婚了一段時間,總是互相傷害。最後兩人都已經傷痕累累,厭倦到再也不想在一起了。他們辦完離婚手續出來,這個男子想起要給前妻買一個發夾。以前一直想買,沒有買過。離婚的時候,他突然有一點良心發現,要去買發夾。當他跑到商場裏去買的時候,正好地震開始。刹那之間,那個女子就眼睜睜地看著她的前夫被埋在廢墟裏了。她沖上去,在廢墟裏扒,要把那個人給拉出來,其實人已經砸死了。在她拼命扒的時候,過去種種兩人互相關懷的情景、美好的記憶,全部現起來。她才明白,過去兩個人互相傷害,很多都是因爲雞毛蒜皮的事情。種種不滿和指責,來源于自己內心的自私、以自我爲中心,希望別人圍繞著自己轉,來源于永不滿足的貪欲。面臨死亡的時候,她才真正看清楚。
我們要真切地去憶念死亡,在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真正最在乎的是什麼?
面對死亡,每個人的反應不一樣。我在這裏談死,可能你們心裏在想:如果我要死了,我最重視的是什麼?我最想得到的是什麼?
可能有人覺得:如果我快死了,我肯定要大吃一頓……去沒有玩過的地方,好好地旅遊一下,放松一下……或者,好好地陪伴我的妻子、我的孩子……
也有人可能會想:我還有那麼多煩惱,那麼多不足之處。如果這一刻就死了,我還有太多善法沒有修,我會覺得不甘心,覺得錯過了很多時光。
佛法的念死,不是爲了讓我們對本來就無常的東西更貪著。念死,是要給我們敲響鍾聲,提醒我們,我們的生命還不圓滿。如果這時候就要離開這個世間,那我們還沒有准備好。念死,是爲了將來的那一刻做好准備。
如果我們能每時每刻都把身心調整得很好,每時每刻都能覺知自己的狀態,把握住自己的身心,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不會有遺憾,不會害怕。
我們會覺得遺憾,會覺得不甘,就是因爲我們沒有真正地把握生命。
(3)對惡趣苦生起怖畏
在念死的過程中,也需要深刻地憶念惡趣苦。如果我們帶著煩惱的心態,帶著種種的焦躁、憤怒,帶著種種的不滿,走向未來的生命,那麼等待著我們的是什麼呢?能不能是安樂和喜悅呢?恐怕很難。
觀察惡趣苦,生起怖畏,我們就會知道,我們需要尋找內心真正的歸宿。
在業的洪流裏邊,在生死的滾滾波濤裏邊,在種種煩惱狂潮沖動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依靠,內心的小船如果沒有港灣,我們只能在洪流裏翻轉、沈浮。
(4)叁寶是心靈的歸宿
爲了尋找心靈真正的歸宿,我們需要皈依。皈依是什麼?就是尋找一個依靠,尋找生命的方向。
在漆黑的大海裏航行,是需要一個燈塔的。有了燈塔,你就能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方向。你也就知道,終有一天能到達目的地。
如果連燈塔都沒有,不管我們航行多久,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走得是對還是錯,也不知道究竟有沒有能夠到達的一天。這樣一種生命的狀態,肯定是漂泊的,迷茫的,痛苦的。
我們皈依的是什麼?皈依叁寶。皈依裏邊,正皈依是什麼?皈依于法。法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那麼佛陀是什麼呢?是皈依的大師,就是我們的榜樣。他真正覺悟了生命,有能力解脫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解脫。清淨的賢聖僧團,是我們修行路上的良師益友。我們修學,不能離開團隊的力量。
我們受持了皈依,修行才能完整地展開。我們內心裏那一顆菩提種子,才能發芽、生長起來。
(5)時刻觀察自己的行爲
下士道的修行,著重的是修十善業,要對業果産生正念。
對業果的了解,是整個下士道正見的核心。
說到業果,可能很多同修都會覺得,這個大家都很清楚,沒有什麼很深的東西。
但是我們對業果的理解,是不是能夠真正地深入到——我們做每一個行爲都會考慮到它的後果和影響?當我們在內心裏,放縱嗔恨、放縱貪婪、增長愚癡的時候,有沒有去想一下: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爲,都是在生命裏種下一個力量,種下一顆種子呢?
如果你對業果的理解,能夠精細到這樣一個地步,時刻都能想到自己的行爲,這才是真正具足了業果正見的標志。那麼,業果就不再是口頭上的說法,也不再是佛學課上的名詞解釋,你可以真正地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了。
2、中士道的四谛法門
(1)思維四谛觀察世間
中士道的修學,在《道次第》裏邊,主要集中在苦、集、滅、道四谛。四谛法門,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了之後,第一次爲弟子們宣說的法門。佛陀告訴弟子,要這樣觀察世間。
苦谛,是對世間的診斷,認爲世間是痛苦的。集谛就是查找病因,看痛苦的原因來自哪裏。滅谛,是對未來康複的評估。道谛,決定了治療的方法。
整個四谛法門,代表了佛陀對這樣一個輪回世間的系統評價,和處理的態度。
(2)談苦是面對現實
首先談苦谛。佛教談苦,是非常之多的。有叁苦、六苦、八苦,還有《瑜伽師地論》裏邊講的二百多種苦,還有無量諸苦。
有的人一聽:“你們佛教好像非常悲觀消極,老是談苦。爲什麼不談快樂呢?世間有那麼多開心的事情。”
因爲人生有很多問題,確實是非常基本的問題,必須要面對。如果不面對,可能永遠沒有解決它的機會。你面對它的時候,也許就能夠解決它。談苦,大家不要皺眉,也不要頭痛,而是要具有面對的精神,真正地看一看它。
人生的痛苦包括身心兩個方面。身體方面,生老病死,是我們都會遇到的根本問題。心裏邊呢,心愛的人要別離,不喜歡的會見面,要求的東西得不到,這些感覺,是每個人經常會遇到的。
有的人會說,是的,世間有很多痛苦,但是也有很多快樂呀!也有很多陽光、微笑……
然而,所有的快樂,都是基于苦的減輕。在無常變幻的世間,你沒辦法找到絕對的、永恒的樂。
有時候你覺得陽光燦爛,可是如果這個燦爛的陽光一直曬下去,你也會覺得:怎麼天天老是晴的,要是來點雨滋潤一下就好了,也可以吹一點風嘛,爲什麼不下一點雪?要是一天到晚都下雪,你又會覺得:爲什麼不給我們一點春的溫暖?
人的內心總是這樣,在不斷地無常變化之中。
我們的很多快樂,只不過是痛苦的暫時緩解。吃東西的時候很快樂,但你要是一直吃一直吃,你就會吃得煩死了,苦不堪言了。睡覺也是這樣,睡到最後,睡得很苦惱,難受得要命。生病的人,天天在病床上,睡得最多,卻是最痛苦的。
不管…
《邁向成佛——略談佛法修學的次第 四、菩提道上叁個層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