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得到了什麼,最終都會失去。就算你一生中最希望得到的東西,你都得到了,但是轉眼之間,死亡也會把它們帶走。人世間充滿了不圓滿,充滿了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病死,每個人都會面臨著分離。
那麼,生命的價值在哪裏?我們的世間,希望在哪裏?
所以很多哲學家思考到最後的時候,就會發瘋,甚至自殺。因爲他對人生做了很多思考,但是找不到出路,只好選擇結束生命:“我沒有辦法面對了,這麼多痛苦,太可怕了。”——我們很多人,還達不到他們那種程度,還在掩耳盜鈴,不去看、不去聽、不去想、不去解決問題。
佛教不是消極的宗教。恰恰相反,佛法是最積極的。佛法講四谛,並非只是講苦。說苦,是爲了讓我們斷除苦。
我們說苦,最終不要執著于苦,而是要以苦生起真正的出離心。要知道,在這世間,很多讓我們貪著的東西,其實價值並不是那麼大。如果你悟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放下很多東西,內心就會得到很大空間。
佛法經常讓我們去思維苦、無常、不淨,等等。這是爲了把你解放出來,讓你放下。
(3)斷除煩惱的重要性
知道了苦,就要進一步地去看它的原因,看如何去解決它。
輪回生死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煩惱,一個是依煩惱而起的業。
而在煩惱和業力之中,哪一個又是最根本的呢?
認爲業是最根本的舉手,我看一看是多少。認爲煩惱最根本的舉手,我看一看——多一些,也不是特別多。還有一些,兩個都沒舉手的,保持中立是吧?認爲兩個都一樣重要?
在煩惱和業力中,煩惱是最根本的。爲什麼呢?因爲業是依煩惱而産生的。如果沒有煩惱的滋潤,即使有業力,它也很難現形。相反,即使你沒有過去的業,都已經把它忏除清淨了,但是只要內心還有煩惱,你就會在煩惱的推動下不斷造業。
什麼是煩惱?有些人說,我一天到晚都很煩惱。但是讓你說到底什麼是煩惱,你又覺得說不出來了。
煩惱就是:“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就是讓你心靜不下來、安不下來的那種推動力。我們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內心的一種躁動,讓你不能安詳。
安一顆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個人能做到心安的話,已經煩惱很輕,甚至已經斷除煩惱了。
當年禅宗二祖,到達摩祖師面前求法的時候,雪下得非常大,他在雪地裏邊跪了很久,但是達摩祖師沒有答應他。後來二祖就把自己的胳膊砍下來,托著一條胳膊跪在達摩祖師的面前求法。達摩祖師就問他,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裏,你把手臂都砍下來了,到底想要什麼呢?當時二祖回答了一句話:“我心難安,乞師與安。”可見,安一顆心是如何難。把手臂砍下來去求這樣一個法,也是值得的。
煩惱住在我們的內心裏,一天到晚地推動著我們,催促著我們,糾纏著我們,牽挂著我們。從我們出生開始,煩惱就跟著我們了。從過去生,久遠劫以來,它都在跟著我們。如果我們不去尋求解脫的正法,那麼它未來還會生生世世都折磨我們。
我們要認識煩惱。外在的敵人,都可能有消失的一天。但是我們內心的煩惱,永遠不會放過我們的。
(4)十種根本煩惱
一般來說,有十種根本煩惱。
依于事的有:貪、嗔、無明、慢和疑。就是貪婪、嗔恨、無明、傲慢、懷疑。
依于理的,主要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那就是說,對自我的執著;執著于自己是恒常的,或者執著于自己是死後就灰飛煙滅、一無所有了,這樣的斷滅見;或者認爲人類是上帝創造的,是大梵天造的,認爲冥冥中有天在操縱著我們的命運,這樣的邪見;認爲身見、邊見、邪見很殊勝,執著于這些見解;或者執著于種種行爲,比如說修種種苦行,用火燒自己,或者認爲跳到恒河裏洗個澡,就可以把罪孽洗掉,或者認爲排一些氣、采一些能量,就能夠讓生命解脫,等等。所有這樣的錯誤的東西,不但沒有讓我們的生命更快樂,反而使我們沈淪得更厲害了。
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有我知有他,自他分愛憎,由此等和合,一切過當生。”
因爲對我們生命的本質的不明了,就會對自己的五蘊,執著有這樣一個“我”。你會認爲這個我是恒常的,小時候是我,現在是我,老了還是我。小的時候的身體,跟老的時候的身體,早就不同了,心理也早就不同了,什麼都變了,但是就覺得這個我沒有變。從小長到大,照片裏那個小孩子也是我,未來的那個將要走到死亡邊上的老頭或老太太,那也還是我呀。
到底什麼是我?那就是一種感覺,一種執著。
在這個自我的基礎上,判別的是“他”。對自己喜歡的、要的東西,對符合自己的,會貪;對不符合自己的,會産生嗔恨。
緣我高舉,産生傲慢。在這個世間上,我們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自己那一小片空間。可是在我們的感覺上,好像整個世界被我們分成了兩半:一個是我,一個是我外邊的世界,好像整個世界是以我爲核心的,以我的價值觀來評判的:我喜歡的、我不喜歡的;對我有利的,對我有害的。
(5)八正道的修行
如果想破除我執,走向解脫,那就是道谛的內涵。以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來斷除煩惱。
八正道分叁個方面:一個是戒,一個是定,一個是慧。
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的範圍,可以使我們的煩惱不至于太厲害。如果我們每天把身心調整得比較好,而且有正當的職業、良好的生活態度,煩惱會少很多。
正精進、正念、正定,屬于定學,可以壓伏煩惱。你在禅修中,有時候會覺得找到了安樂,內心一片喜悅和甯靜。但這個時候,還只是一種壓伏。
最後,用正見、正思維,用慧學來永斷煩惱。
(6)真正的出離心是清涼的
以上就是中士道的整個過程。
在中士道的過程中,最核心的,就是要産生出離心。中士道的正見,就是無我的正見。
怎麼才能生起出離心呢?通過正見、正思維。思維什麼,能讓出離心生起來呢?就是對苦谛的思維。如果你對苦谛沒有真正的認識,後面的一切都談不到了。
真正生起出離心是什麼感覺?律藏裏邊有一個公案。
當時佛陀出家以後,證道了。他父親淨飯王曾經有一個要求,你成佛以後,必須要回你的祖國來一次,讓我看看你。佛陀成佛之後,爲了實踐這個諾言,帶著弟子回到了祖國。
他的父親一看,佛陀的弟子們因爲修苦行,都又黑又瘦,法相也不怎麼樣,穿得很破。淨飯王覺得,我的兒子是佛陀,這麼尊貴,但是他的弟子們不莊嚴,配不上。于是他下令:所有的貴族子弟,每一家要選一個,長得又莊嚴,而且又年輕又聰明的男孩,跟隨佛陀出家。硬指標,給他的兒子壯聲威。
結果很多貴族都剃度出家了。有一個王爺之類的貴族年輕人,也剃度了。出家之後,他跟隨佛陀聽聞了一些教法。後來,他到屍陀林裏邊去靜修。一天夜裏,幾個出家人路過這片墳場,聽到這個年輕人在裏邊大聲喊叫:“真快樂啊!太快樂了!”這幾個人就想:你看那小子,是不是又在回憶過去在王宮裏邊的生活了?他們就彙報給佛陀了。
第二天,佛陀把這個比丘找來,問他,昨天夜裏你是不是喊“快樂”?他說,是啊。佛陀就問,你是不是憶念到那些五欲六塵的享樂,想到你那些美女、醇酒、王宮了?
這個比丘說,不是的。他說,我以前在王宮裏邊,雖然有很多享受,但是內心裏很煩躁,有壓力,有很多事務要管理,還要經常參軍打仗,防備仇敵的陷害。妻妾們有時候還爭風吃醋,家庭關系協調不好,很煩惱。昨天夜裏,在墳場裏邊思維這些的時候,我感覺到,從這一刻開始,我不需要再爲這些東西挂礙了。突然,我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從未有過的清涼,所以忍不住喊起來了,因爲這個感覺太美妙了。
佛陀就爲他驗證了,說,是的,真正的佛法的修行,確實是清涼的,是安樂的,你的感覺是對的。
真正的出離心,會讓我們體會到如釋重負之感。
現在我們很多學佛的人,也會修出離心,卻修得深仇大恨的,苦不堪言的。那不是真正的出離心,那是一種嗔心。
如果出離心修得不正確,狀態很麻煩,不單自己煩惱,還將給別人帶來很多煩惱。
爲了修出離心,有時候要問自己一句:“又如何?”有人總想著,我要得到一百萬,或者一千萬,我要買一套更大的房子,或者買兩套、叁套、四套、五套……你想買的時候,就要問問自己:“又如何?”就算買到一百套房子,又如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上,有太多外在的東西在推動著你。你的世界觀,可能是非常病態的、充滿貪嗔癡的,它在影響著你,控製著你的身心。如果你在當下問自己這麼一句話,你就會醒過來。
3、上士道的發菩提心
(1)成佛是爲了利益衆生
中士道已經很美妙了,但是,往上,還有更殊勝的上士道。
上士道的發心,是發菩提心。這樣的衆生,不光是爲了自己的解脫。他擁有非常強烈的社會責任心,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菩薩道的修行,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在利他中成就自己。在利他的過程中間,一方面可以不斷地突破我執,另一方面,不斷地成就大慈大悲的品質和無量的福德。
進入大乘,標志是什麼?就是發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爲利有情願成佛”。爲了利益衆生的緣故,願意成佛。
也有的人會說,我爲了成佛,所以要利益衆生。大家說,可不可以這樣想?這樣想,是不是一種菩提心呢?認爲可以的舉手,我看一看。認爲不可以的舉手,我看一看。看來認爲不可以的是非常多的。
成佛並不是我們的目標。什麼是目標呢?盡未來際地利益衆生,圓滿地利益衆生,這是我們最根本的目標。它是真正的菩薩的唯一的發心。
菩提心以大悲爲核心。菩薩爲什麼要成佛?因爲只有佛陀有最圓滿的能力利益衆生。
(2)發菩提心的四個緣
《瑜伽師地論》裏講到,怎麼才能生起菩提心呢?有四個因緣。
第一個,通過見聞諸佛菩薩的神力和功德,生起欲得之心。我們看諸佛菩薩的傳記,看到經典裏的描寫,對他們的功德、智慧、慈悲,生起了一種信心:原來佛陀這麼偉大,他對衆生的教化,值得我們尊敬和信仰,值得我們依靠。我也想成爲這樣的人,我也想有這樣的功德和智慧,有這樣的能力。
第二個,聞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通過聽聞大乘佛法,産生信心。
第叁個,是看到佛法的衰微。在這個末法的時候,正法非常微弱,人們的貪嗔癡非常熾盛。不要說修大乘法了,修解脫道、修下士道的人都已經很少了。因爲看到佛法如此衰微,菩提心如此難以生起,有人會想:正是因爲菩提心難發,所以我才要發菩提心,帶動大家一起發心,讓菩提教法久住世間。
第四個,見到世間的惡人愚癡過重而發心。我們這個世間,人們煩惱太重了,太痛苦了,希望自己早一點有能力利益他們。
由于這樣的因緣聚會,菩提心能夠生起來。
過去生中,我們發過菩提心,今生聽到善法,就會生起這樣的一種心,生起強烈的感動。
(3)生起菩提心的七重因果
接下來我們具體看一下菩提心的修習方法:
圓滿的佛果從哪裏來呢?從菩提心來。
菩提心緣于增上意樂,就是要承擔利益一切衆生的重擔的責任心。
這樣的增上意樂,來源于內心的大悲。
悲心來源于哪裏呢?悲心來源于對衆生真正的慈愛。佛法,並不是無情的,佛法,並不是冷漠的,其實有著滾燙的情懷,對衆生是有慈愛的。
慈心從哪裏來?慈心生起,來源于知恩、念恩和報恩。
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是母親。母親跟我們是最有因緣的,她用她的生命、她的身體孕育了我們。從知母念恩,再觀察一切衆生都曾是自己的母親,從而産生對衆生的報恩之心。衆生對我們有那麼大的恩德,所以我們希望衆生快樂,希望斷除他們的痛苦。
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我必須要有能力,必須要成佛。這時候,就會發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我們最終會得到佛果。
在七因果裏邊,最核心的要素是大悲心。慈悲是菩薩的核心的品質。知母、念恩、報恩,和慈的修行,都是爲了讓我們生起大悲心。增上意樂和菩提心,乃至于佛果,都是大悲心的果。你有了大悲心,就會一步一步地增上,會發起菩提心,會去追求圓滿的佛果。想要解除一切衆生痛苦的悲心,是整個大乘佛法裏邊最核心的內涵。
當然,這個菩提心,還只是一個菩提心願。當你生起了這樣的菩提心——我要利益一切衆生,我要求取無上佛果,也要讓我周圍一切衆生永遠沒有痛苦,都得到安樂——那麼你就發起了願菩提心。
(4)受戒強化菩提心
發起願菩提心之後,可以通過一個儀軌來強化它,使它進一步地穩定下來。這就是受持菩提心戒。
每次菩提靜修營,濟群法師都會給大家傳授菩提心戒。
菩提心戒,跟菩薩戒還不同。它是願菩提心的戒。從發起願菩提心,到落實到行動中,真正地去做,還是有距離的。
受了願菩提心之後,可以進一步地受持菩薩戒。
菩薩戒就是開始進入行菩提心的階段,開始真正地在生活中不斷地修學六度四攝,不斷地增進我們的福德和智慧。
我們的生命開始不斷地成長,最終到達那個最高的境界,那就是無上圓滿的佛果。
《邁向成佛——略談佛法修學的次第 四、菩提道上叁個層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