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得到了什么,最终都会失去。就算你一生中最希望得到的东西,你都得到了,但是转眼之间,死亡也会把它们带走。人世间充满了不圆满,充满了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分离。
那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世间,希望在哪里?
所以很多哲学家思考到最后的时候,就会发疯,甚至自杀。因为他对人生做了很多思考,但是找不到出路,只好选择结束生命:“我没有办法面对了,这么多痛苦,太可怕了。”——我们很多人,还达不到他们那种程度,还在掩耳盗铃,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想、不去解决问题。
佛教不是消极的宗教。恰恰相反,佛法是最积极的。佛法讲四谛,并非只是讲苦。说苦,是为了让我们断除苦。
我们说苦,最终不要执著于苦,而是要以苦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要知道,在这世间,很多让我们贪著的东西,其实价值并不是那么大。如果你悟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放下很多东西,内心就会得到很大空间。
佛法经常让我们去思维苦、无常、不净,等等。这是为了把你解放出来,让你放下。
(3)断除烦恼的重要性
知道了苦,就要进一步地去看它的原因,看如何去解决它。
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依烦恼而起的业。
而在烦恼和业力之中,哪一个又是最根本的呢?
认为业是最根本的举手,我看一看是多少。认为烦恼最根本的举手,我看一看——多一些,也不是特别多。还有一些,两个都没举手的,保持中立是吧?认为两个都一样重要?
在烦恼和业力中,烦恼是最根本的。为什么呢?因为业是依烦恼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烦恼的滋润,即使有业力,它也很难现形。相反,即使你没有过去的业,都已经把它忏除清净了,但是只要内心还有烦恼,你就会在烦恼的推动下不断造业。
什么是烦恼?有些人说,我一天到晚都很烦恼。但是让你说到底什么是烦恼,你又觉得说不出来了。
烦恼就是:“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就是让你心静不下来、安不下来的那种推动力。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内心的一种躁动,让你不能安详。
安一颗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个人能做到心安的话,已经烦恼很轻,甚至已经断除烦恼了。
当年禅宗二祖,到达摩祖师面前求法的时候,雪下得非常大,他在雪地里边跪了很久,但是达摩祖师没有答应他。后来二祖就把自己的胳膊砍下来,托着一条胳膊跪在达摩祖师的面前求法。达摩祖师就问他,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你把手臂都砍下来了,到底想要什么呢?当时二祖回答了一句话:“我心难安,乞师与安。”可见,安一颗心是如何难。把手臂砍下来去求这样一个法,也是值得的。
烦恼住在我们的内心里,一天到晚地推动着我们,催促着我们,纠缠着我们,牵挂着我们。从我们出生开始,烦恼就跟着我们了。从过去生,久远劫以来,它都在跟着我们。如果我们不去寻求解脱的正法,那么它未来还会生生世世都折磨我们。
我们要认识烦恼。外在的敌人,都可能有消失的一天。但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永远不会放过我们的。
(4)十种根本烦恼
一般来说,有十种根本烦恼。
依于事的有:贪、嗔、无明、慢和疑。就是贪婪、嗔恨、无明、傲慢、怀疑。
依于理的,主要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那就是说,对自我的执著;执著于自己是恒常的,或者执著于自己是死后就灰飞烟灭、一无所有了,这样的断灭见;或者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是大梵天造的,认为冥冥中有天在操纵着我们的命运,这样的邪见;认为身见、边见、邪见很殊胜,执著于这些见解;或者执著于种种行为,比如说修种种苦行,用火烧自己,或者认为跳到恒河里洗个澡,就可以把罪孽洗掉,或者认为排一些气、采一些能量,就能够让生命解脱,等等。所有这样的错误的东西,不但没有让我们的生命更快乐,反而使我们沉沦得更厉害了。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有我知有他,自他分爱憎,由此等和合,一切过当生。”
因为对我们生命的本质的不明了,就会对自己的五蕴,执著有这样一个“我”。你会认为这个我是恒常的,小时候是我,现在是我,老了还是我。小的时候的身体,跟老的时候的身体,早就不同了,心理也早就不同了,什么都变了,但是就觉得这个我没有变。从小长到大,照片里那个小孩子也是我,未来的那个将要走到死亡边上的老头或老太太,那也还是我呀。
到底什么是我?那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执著。
在这个自我的基础上,判别的是“他”。对自己喜欢的、要的东西,对符合自己的,会贪;对不符合自己的,会产生嗔恨。
缘我高举,产生傲慢。在这个世间上,我们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自己那一小片空间。可是在我们的感觉上,好像整个世界被我们分成了两半:一个是我,一个是我外边的世界,好像整个世界是以我为核心的,以我的价值观来评判的: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对我有利的,对我有害的。
(5)八正道的修行
如果想破除我执,走向解脱,那就是道谛的内涵。以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断除烦恼。
八正道分三个方面:一个是戒,一个是定,一个是慧。
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的范围,可以使我们的烦恼不至于太厉害。如果我们每天把身心调整得比较好,而且有正当的职业、良好的生活态度,烦恼会少很多。
正精进、正念、正定,属于定学,可以压伏烦恼。你在禅修中,有时候会觉得找到了安乐,内心一片喜悦和宁静。但这个时候,还只是一种压伏。
最后,用正见、正思维,用慧学来永断烦恼。
(6)真正的出离心是清凉的
以上就是中士道的整个过程。
在中士道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要产生出离心。中士道的正见,就是无我的正见。
怎么才能生起出离心呢?通过正见、正思维。思维什么,能让出离心生起来呢?就是对苦谛的思维。如果你对苦谛没有真正的认识,后面的一切都谈不到了。
真正生起出离心是什么感觉?律藏里边有一个公案。
当时佛陀出家以后,证道了。他父亲净饭王曾经有一个要求,你成佛以后,必须要回你的祖国来一次,让我看看你。佛陀成佛之后,为了实践这个诺言,带着弟子回到了祖国。
他的父亲一看,佛陀的弟子们因为修苦行,都又黑又瘦,法相也不怎么样,穿得很破。净饭王觉得,我的儿子是佛陀,这么尊贵,但是他的弟子们不庄严,配不上。于是他下令:所有的贵族子弟,每一家要选一个,长得又庄严,而且又年轻又聪明的男孩,跟随佛陀出家。硬指标,给他的儿子壮声威。
结果很多贵族都剃度出家了。有一个王爷之类的贵族年轻人,也剃度了。出家之后,他跟随佛陀听闻了一些教法。后来,他到尸陀林里边去静修。一天夜里,几个出家人路过这片坟场,听到这个年轻人在里边大声喊叫:“真快乐啊!太快乐了!”这几个人就想:你看那小子,是不是又在回忆过去在王宫里边的生活了?他们就汇报给佛陀了。
第二天,佛陀把这个比丘找来,问他,昨天夜里你是不是喊“快乐”?他说,是啊。佛陀就问,你是不是忆念到那些五欲六尘的享乐,想到你那些美女、醇酒、王宫了?
这个比丘说,不是的。他说,我以前在王宫里边,虽然有很多享受,但是内心里很烦躁,有压力,有很多事务要管理,还要经常参军打仗,防备仇敌的陷害。妻妾们有时候还争风吃醋,家庭关系协调不好,很烦恼。昨天夜里,在坟场里边思维这些的时候,我感觉到,从这一刻开始,我不需要再为这些东西挂碍了。突然,我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从未有过的清凉,所以忍不住喊起来了,因为这个感觉太美妙了。
佛陀就为他验证了,说,是的,真正的佛法的修行,确实是清凉的,是安乐的,你的感觉是对的。
真正的出离心,会让我们体会到如释重负之感。
现在我们很多学佛的人,也会修出离心,却修得深仇大恨的,苦不堪言的。那不是真正的出离心,那是一种嗔心。
如果出离心修得不正确,状态很麻烦,不单自己烦恼,还将给别人带来很多烦恼。
为了修出离心,有时候要问自己一句:“又如何?”有人总想着,我要得到一百万,或者一千万,我要买一套更大的房子,或者买两套、三套、四套、五套……你想买的时候,就要问问自己:“又如何?”就算买到一百套房子,又如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有太多外在的东西在推动着你。你的世界观,可能是非常病态的、充满贪嗔痴的,它在影响着你,控制着你的身心。如果你在当下问自己这么一句话,你就会醒过来。
3、上士道的发菩提心
(1)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
中士道已经很美妙了,但是,往上,还有更殊胜的上士道。
上士道的发心,是发菩提心。这样的众生,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他拥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菩萨道的修行,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在利他中成就自己。在利他的过程中间,一方面可以不断地突破我执,另一方面,不断地成就大慈大悲的品质和无量的福德。
进入大乘,标志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愿意成佛。
也有的人会说,我为了成佛,所以要利益众生。大家说,可不可以这样想?这样想,是不是一种菩提心呢?认为可以的举手,我看一看。认为不可以的举手,我看一看。看来认为不可以的是非常多的。
成佛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什么是目标呢?尽未来际地利益众生,圆满地利益众生,这是我们最根本的目标。它是真正的菩萨的唯一的发心。
菩提心以大悲为核心。菩萨为什么要成佛?因为只有佛陀有最圆满的能力利益众生。
(2)发菩提心的四个缘
《瑜伽师地论》里讲到,怎么才能生起菩提心呢?有四个因缘。
第一个,通过见闻诸佛菩萨的神力和功德,生起欲得之心。我们看诸佛菩萨的传记,看到经典里的描写,对他们的功德、智慧、慈悲,生起了一种信心:原来佛陀这么伟大,他对众生的教化,值得我们尊敬和信仰,值得我们依靠。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也想有这样的功德和智慧,有这样的能力。
第二个,闻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通过听闻大乘佛法,产生信心。
第三个,是看到佛法的衰微。在这个末法的时候,正法非常微弱,人们的贪嗔痴非常炽盛。不要说修大乘法了,修解脱道、修下士道的人都已经很少了。因为看到佛法如此衰微,菩提心如此难以生起,有人会想:正是因为菩提心难发,所以我才要发菩提心,带动大家一起发心,让菩提教法久住世间。
第四个,见到世间的恶人愚痴过重而发心。我们这个世间,人们烦恼太重了,太痛苦了,希望自己早一点有能力利益他们。
由于这样的因缘聚会,菩提心能够生起来。
过去生中,我们发过菩提心,今生听到善法,就会生起这样的一种心,生起强烈的感动。
(3)生起菩提心的七重因果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菩提心的修习方法:
圆满的佛果从哪里来呢?从菩提心来。
菩提心缘于增上意乐,就是要承担利益一切众生的重担的责任心。
这样的增上意乐,来源于内心的大悲。
悲心来源于哪里呢?悲心来源于对众生真正的慈爱。佛法,并不是无情的,佛法,并不是冷漠的,其实有着滚烫的情怀,对众生是有慈爱的。
慈心从哪里来?慈心生起,来源于知恩、念恩和报恩。
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母亲。母亲跟我们是最有因缘的,她用她的生命、她的身体孕育了我们。从知母念恩,再观察一切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对众生的报恩之心。众生对我们有那么大的恩德,所以我们希望众生快乐,希望断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要有能力,必须要成佛。这时候,就会发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我们最终会得到佛果。
在七因果里边,最核心的要素是大悲心。慈悲是菩萨的核心的品质。知母、念恩、报恩,和慈的修行,都是为了让我们生起大悲心。增上意乐和菩提心,乃至于佛果,都是大悲心的果。你有了大悲心,就会一步一步地增上,会发起菩提心,会去追求圆满的佛果。想要解除一切众生痛苦的悲心,是整个大乘佛法里边最核心的内涵。
当然,这个菩提心,还只是一个菩提心愿。当你生起了这样的菩提心——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求取无上佛果,也要让我周围一切众生永远没有痛苦,都得到安乐——那么你就发起了愿菩提心。
(4)受戒强化菩提心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可以通过一个仪轨来强化它,使它进一步地稳定下来。这就是受持菩提心戒。
每次菩提静修营,济群法师都会给大家传授菩提心戒。
菩提心戒,跟菩萨戒还不同。它是愿菩提心的戒。从发起愿菩提心,到落实到行动中,真正地去做,还是有距离的。
受了愿菩提心之后,可以进一步地受持菩萨戒。
菩萨戒就是开始进入行菩提心的阶段,开始真正地在生活中不断地修学六度四摄,不断地增进我们的福德和智慧。
我们的生命开始不断地成长,最终到达那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无上圆满的佛果。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