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

  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

  学佛的过程,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层次:下士、中士和上士。

   下士的发心,是远离恶趣,希求世间安乐。修学的内容,主要是受持皈依、修学十善。所得的果报,会使我们不至于堕于恶趣,生于人天的善处。

   中士的发心,是解脱轮回的痛苦,证入解脱。修学的内容,主要是戒定慧三学。所得的果,主要是解脱和涅槃。

   上士的发心,是要以大悲心救度一切众生。修学的内容,主要是六度四摄。所得的果,是无上佛果。

  1、下士道的深信业果

  (1)做一个下士不容易

  我们先来看下士道。大家不要觉得,“下士”好像是一个很低级的阶段,等同于“下等”。事实上,能够称作“士”,已经很了不起了。下士至少能够保证在轮回中不会堕入恶趣。

   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在轮回中保持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向上,能够保持内心始终都是安乐的,能够保证生活始终与善法相应,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接触了很多学佛的人,大家的一个共同感觉就是,这个时代的压力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推动着每一个人。

   首先是信息爆炸。只要一打开网络,什么都有,铺天盖地。在信息的海洋中间,我们如何来选择,如何不被淹没?

   第二是刺激消费。消费本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有需求,需要使用。但是现在,生活让我们感到一种要去消费、要提升消费能力的压力,使我们的生命被驱赶着。

   第三是提倡竞争。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我们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踏上竞争轨道了。一个班级里,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一个人成功,其他人都是失败的。这样的过程中,注定了每个人都有那么多压力。

   而且我们的媒体,又给我们这样的熏陶和灌输。

   大家可以看一下屏幕。屏幕上,举枪的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他其实是在做游戏,举了一把玩具枪,对着摄影记者。虽然只是在玩游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种眼神,他的脸,非常狰狞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哪里来的?就是从影视、文学作品来的。那些不健康的作品,把种种贪婪、仇恨直接灌输到我们的头脑里来。

   你看这个比赛场上,人们在那里竞争,拼搏,挣扎。每个人好像都已经竭尽全力了,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胜利,渴望着得到荣誉,得到物质,得到种种的东西。

   当我们在想要战胜外界的东西时,有没有想着战胜自己呢?当我们与外界的人去竞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与我们内心的烦恼,与我们内心种种的痛苦,做一个竞争呢?

   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后盾,没有清醒的觉照,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来对抗种种的贪婪、仇恨、愚痴。

   所以说,真正做一个下士不容易。

   在这样一个时代,想要让生命得到安乐,想要让内心充满喜悦,想要让身语意都安住在善法上面,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啊!

  (2)念死让我们清醒

   《道次第》里有两方面的修学。第一,学习断除种种烦恼的能力;第二,让我们的身心回到善的轨道里来。其中介绍了一个强有力的法门,就是念死。

   在死亡面前,我们会忽然清醒过来,发现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是用毕生精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忆念死亡,可以使我们清醒,重新倾听内心里真正的声音。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杂志,它介绍了汶川地震。有一篇文章,介绍了一对夫妻,刚刚离婚。两人结婚了一段时间,总是互相伤害。最后两人都已经伤痕累累,厌倦到再也不想在一起了。他们办完离婚手续出来,这个男子想起要给前妻买一个发夹。以前一直想买,没有买过。离婚的时候,他突然有一点良心发现,要去买发夹。当他跑到商场里去买的时候,正好地震开始。刹那之间,那个女子就眼睁睁地看着她的前夫被埋在废墟里了。她冲上去,在废墟里扒,要把那个人给拉出来,其实人已经砸死了。在她拼命扒的时候,过去种种两人互相关怀的情景、美好的记忆,全部现起来。她才明白,过去两个人互相伤害,很多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种种不满和指责,来源于自己内心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围绕着自己转,来源于永不满足的贪欲。面临死亡的时候,她才真正看清楚。

   我们要真切地去忆念死亡,在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真正最在乎的是什么?

   面对死亡,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我在这里谈死,可能你们心里在想:如果我要死了,我最重视的是什么?我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可能有人觉得:如果我快死了,我肯定要大吃一顿……去没有玩过的地方,好好地旅游一下,放松一下……或者,好好地陪伴我的妻子、我的孩子……

   也有人可能会想:我还有那么多烦恼,那么多不足之处。如果这一刻就死了,我还有太多善法没有修,我会觉得不甘心,觉得错过了很多时光。

   佛法的念死,不是为了让我们对本来就无常的东西更贪著。念死,是要给我们敲响钟声,提醒我们,我们的生命还不圆满。如果这时候就要离开这个世间,那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念死,是为了将来的那一刻做好准备。

   如果我们能每时每刻都把身心调整得很好,每时每刻都能觉知自己的状态,把握住自己的身心,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不会有遗憾,不会害怕。

   我们会觉得遗憾,会觉得不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

  (3)对恶趣苦生起怖畏

   在念死的过程中,也需要深刻地忆念恶趣苦。如果我们带着烦恼的心态,带着种种的焦躁、愤怒,带着种种的不满,走向未来的生命,那么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呢?能不能是安乐和喜悦呢?恐怕很难。

   观察恶趣苦,生起怖畏,我们就会知道,我们需要寻找内心真正的归宿。

   在业的洪流里边,在生死的滚滚波涛里边,在种种烦恼狂潮冲动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依靠,内心的小船如果没有港湾,我们只能在洪流里翻转、沉浮。

  (4)三宝是心灵的归宿

   为了寻找心灵真正的归宿,我们需要皈依。皈依是什么?就是寻找一个依靠,寻找生命的方向。

   在漆黑的大海里航行,是需要一个灯塔的。有了灯塔,你就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你也就知道,终有一天能到达目的地。

   如果连灯塔都没有,不管我们航行多久,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走得是对还是错,也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能够到达的一天。这样一种生命的状态,肯定是漂泊的,迷茫的,痛苦的。

   我们皈依的是什么?皈依三宝。皈依里边,正皈依是什么?皈依于法。法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那么佛陀是什么呢?是皈依的大师,就是我们的榜样。他真正觉悟了生命,有能力解脱自己,也有能力帮助别人解脱。清净的贤圣僧团,是我们修行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修学,不能离开团队的力量。

   我们受持了皈依,修行才能完整地展开。我们内心里那一颗菩提种子,才能发芽、生长起来。

  (5)时刻观察自己的行为

   下士道的修行,着重的是修十善业,要对业果产生正念。

   对业果的了解,是整个下士道正见的核心。

   说到业果,可能很多同修都会觉得,这个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什么很深的东西。

   但是我们对业果的理解,是不是能够真正地深入到——我们做每一个行为都会考虑到它的后果和影响?当我们在内心里,放纵嗔恨、放纵贪婪、增长愚痴的时候,有没有去想一下: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在生命里种下一个力量,种下一颗种子呢?

   如果你对业果的理解,能够精细到这样一个地步,时刻都能想到自己的行为,这才是真正具足了业果正见的标志。那么,业果就不再是口头上的说法,也不再是佛学课上的名词解释,你可以真正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了。

  2、中士道的四谛法门

  (1)思维四谛观察世间

  中士道的修学,在《道次第》里边,主要集中在苦、集、灭、道四谛。四谛法门,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了之后,第一次为弟子们宣说的法门。佛陀告诉弟子,要这样观察世间。

   苦谛,是对世间的诊断,认为世间是痛苦的。集谛就是查找病因,看痛苦的原因来自哪里。灭谛,是对未来康复的评估。道谛,决定了治疗的方法。

   整个四谛法门,代表了佛陀对这样一个轮回世间的系统评价,和处理的态度。

  (2)谈苦是面对现实

   首先谈苦谛。佛教谈苦,是非常之多的。有三苦、六苦、八苦,还有《瑜伽师地论》里边讲的二百多种苦,还有无量诸苦。

   有的人一听:“你们佛教好像非常悲观消极,老是谈苦。为什么不谈快乐呢?世间有那么多开心的事情。”

   因为人生有很多问题,确实是非常基本的问题,必须要面对。如果不面对,可能永远没有解决它的机会。你面对它的时候,也许就能够解决它。谈苦,大家不要皱眉,也不要头痛,而是要具有面对的精神,真正地看一看它。

   人生的痛苦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体方面,生老病死,是我们都会遇到的根本问题。心里边呢,心爱的人要别离,不喜欢的会见面,要求的东西得不到,这些感觉,是每个人经常会遇到的。

   有的人会说,是的,世间有很多痛苦,但是也有很多快乐呀!也有很多阳光、微笑……

   然而,所有的快乐,都是基于苦的减轻。在无常变幻的世间,你没办法找到绝对的、永恒的乐。

   有时候你觉得阳光灿烂,可是如果这个灿烂的阳光一直晒下去,你也会觉得:怎么天天老是晴的,要是来点雨滋润一下就好了,也可以吹一点风嘛,为什么不下一点雪?要是一天到晚都下雪,你又会觉得:为什么不给我们一点春的温暖?

   人的内心总是这样,在不断地无常变化之中。

   我们的很多快乐,只不过是痛苦的暂时缓解。吃东西的时候很快乐,但你要是一直吃一直吃,你就会吃得烦死了,苦不堪言了。睡觉也是这样,睡到最后,睡得很苦恼,难受得要命。生病的人,天天在病床上,睡得最多,却是最痛苦的。

   不管…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