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候,別人的話我是聽不進去的,覺得沒有道理。
不是說你一定不對。但是你要做一些揀擇,不要去試圖對抗別人的想法,那麼你就不會爲此産生惱怒。無論是對自我,還是對世間的一切,不要存在對抗的情緒。因爲我們知道,人生的一切都是因緣的假合。
如果你在假相之前,試圖貼上一個標簽:“這是萬古長青的,這是永恒不變的”,你說會得到什麼樣的可能性呢?做一些徒勞無益的事情,實在對我們的人生沒有意義。我們要知道,一些東西跟隨著我們,其實也就是一時。
由此我們想到:那麼,什麼東西屬于我們自己?什麼會伴隨著你呢?隨著你一路走來,樂此不疲?可能每一個人都在思考。
世間上的人可能在想:我要找一個值得托付一生的伴侶,至少在幾十年之內陪伴我走完生命的旅途。然後就拼命地去尋找,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個好伴侶,是吧。
還有的人是這樣想的:我要錢,如果沒有錢,就沒有地位。于是去賺錢。如果賺不到錢,心裏就會很沮喪;賺到的話,積累財富,就會很開心。
有些人,淡泊一點,高尚一點,就會追求精神上的東西,藝術啊,思想啊,音樂啊,這一類東西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很多樂趣。但同時,它也會對我們産生障礙——我這是說我自己,不是說別人。我做這樣的觀照,其實是在跟自我對話,我有這方面的愛好。
這樣的事情,古聖先賢也已經說了,說再高一個層次,就好樂內典。什麼是內典呢?內典就是當時對佛經的一個稱呼。內,就是了解自己的心。一個人很了解自己的心靈,這樣的人的心靈生活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也是透明的、簡單的,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然後,就開始觀心,禅修,解讀自己的心靈,走向了這樣的體悟。
我們要知道,只有我們的內心世界,永遠伴隨著我們。無論你是睡著了,還是睜開了眼睛,內心總是不停地在運轉著,它像是永動的,劈裏啪啦,劈裏啪啦,不停地在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同的色彩,你就在裏邊遊來遊去。
說到這兒,想起了一個故事,也就是這個偈語的來曆。這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一個叫阿難達的富翁的故事。
阿難達是一個吝啬的老人,不願意把自己的錢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所謂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爲。他經常對自己的兒子牧拉斯裏說,你千萬不要把家裏的錢拿出去給人,一點都不要給,那些窮光蛋,就讓他們一輩子窮下去吧。他的兒子聽了他的話,也變得特別謹慎。阿難達還特別對兒子說,你看到那些披著一件單衣、頭光光的人,就把門關上,不要給他們一點飯,連一粒米都不要給。——我們要是到他那兒去托缽,肯定沒有飯吃。
後來阿難達死去了。由于他過去生的一些善業,他依然投生在這個城市裏,在舍衛城。可惜,由于他貪婪、不肯布施的習慣,投生在乞丐幫裏,父母都是乞丐。自從他的母親懷孕,乞丐們就發現,要飯很不容易要到,不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幫主很聰明,他說我們做這樣一個嘗試,先把所有的人一分爲二,一半往東,一半往西,看看在哪一部分人出現了問題。然後,把有問題的這一半人再一分爲二……就這樣分下去,分到後來,發現問題就在于這個懷了孩子的孕婦,她只要一出現在哪裏,今天就討不到一丁點東西。
于是乞丐們就跟這家人隔絕了,因爲這個孕婦給他們帶來了不安。這家人只好自己討飯,他媽媽也討不到,只能是他爸爸討一點,分著吃,維持生活。
這個前世的富翁出生以後,一家人實在要活不下去了,只要帶著他,就討不到飯吃。有一天他媽媽又帶著他沿街乞討,來到一戶人家,其實就是他前世的家,看到門開著,裏邊有很多小孩在玩,其實就是他前世的孫子,有個小孩拿著餅在吃。他實在餓了,上去叁下五除二把餅搶過來,放在嘴裏,把那個小孩嚇哭了。大人出來一看,這個討飯的男孩怎麼這樣做呢?教訓他。
恰好這時候,佛陀帶著一個弟子從這兒走過,看到了這一幕,佛陀就把這個前世因果的道理講給弟子們聽。這樣一說,大家恍然大悟。
聽了這樣一個故事,你們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一個人,在他的生命旅途中,在不停的循環中,伴隨著他的是什麼呢?他前世的妻子沒有和他一起走,錢財也沒有跟著他,他的名聲和地位在前一世也已經中止了。跟隨他的是什麼?這兒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詞:業力。
業是一種推動力,也可以說是一種牽引力。在你每時每刻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之間,決定了你的業力。業力不是上帝的賜予,而是來源于你過去生命的經驗,和你現在的選擇。
今天,我們大家都是非常有力量的人,因爲我們可以把我們生命中那些善的種子激發出來,喚醒生命中善的力量。
影響我們生命的過去的,是業力;
影響我們生命的未來的,從當下我們的願力開始。
2008年10月3日
今早跟大家分享的偈子,還是出自《法句經》的《愚品》,內容非常有深度:
“自知愚癡者,實是智慧人;自稱智慧者,實是愚癡人。”
大家聽了以後,覺得如何?你們是智慧的人,還是愚癡的人呢?
我給這個偈子起了個名字,叫《迷悟之間》。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想了解這個世界,同時也想了解自己。這幾天,濟群法師給大家解釋《心經》,也就是爲了讓大家能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可是,一個人想真正了解自己,可能需要下很多功夫。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位置,或者說不能准確地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位置。不是過高地估計自己——傲慢;就是輕視自己——自卑。
自卑,就是把自己看得很低:我不行,肯定不行,做什麼都不成功,很失敗,看來沒有希望。還有一種就是,我什麼都行,我不用飛船就可以上天,像“神七”一樣。這兩種人,都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評估自己。
我們學佛,就是一個正確評估自己的過程。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程度,還需要朝哪些方向去努力。這就是這個偈語給我們帶來的啓發。
這個偈語的來曆是什麼呢?
當時,在舍衛城,有兩個人。他們從事的行業是什麼呢,就是希望把別人口袋裏的錢放在自己口袋裏。在任何一個國度裏都有這種不好的職業,我們稱爲非正命的職業——“叁只手”。有一次,他們到佛陀講經說法的地方,希望借助這樣一個法會,在人多的情況下,獲得些利益。像今天,有沒有這樣的人在我們法會上?
他們來了以後,其中一位就被佛陀演講的內容所折服、吸引,忘記了此行的目的。而另外一位心不在焉,佛陀講什麼,他都無所謂,只看著別人身邊有什麼值錢的東西。
佛陀坐在臺上,自然看得一清二楚,他內在的智慧,使他可以感受到今天來的人裏有哪些身份的人。所以這場法會結束的時候,他說:“自知愚癡者,實是智慧人;自稱智慧者,實是愚癡人。”
他說完以後,那兩個人都非常難堪。但每個人的難堪,摻雜了不一樣的感受。一個人內心裏是有一種改變的期望,另一個人是因爲被當衆說穿了以後感到羞澀。
佛經裏,這樣的教理非常多,讓我們每時每刻都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四念處的教法中,讓我們充分感知到自己的身心。你們坐在蒲團上,能不能感受到你們的身體在蒲團上?比如說,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面的感覺,你們要感受到。有的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身體的感覺。我們的內心也是這樣,對心念保持了解,也是非常重要。
我們身心往往總是不停地在奔跑,就像上了高速公路的一輛車,而它的刹車系統不是非常靈敏,或者我們根本不知道刹車系統在什麼地方,只是不停地往前闖。遇到服務區,也不下來保養一下,加點油。你也跑,我也跑,我不能比你落後,你跑得比我快一點,我心裏就非常著急。跑的時候,大家都不是非常開心,還是不知道停下來。直到有一天,這輛車子出現了問題,需要維修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反思。
我們要考量一下人生的目標: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意義?帶著各種各樣的希望,所以就到了蘇州西園寺,是吧?進入這個靜修營,對你的內心世界做一番審視。
想要了解自己內心的人,敢于承認自己還不足的人,是真正的智慧者。
經典中說過:“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就是說,不要以爲你今天所想的、所見的,都是真實的。不是肯定是這樣的。因爲有時候,我們的眼睛會欺騙我們。
比如說我今天在上面一笑,你們很多人會在猜想:法師在笑什麼?
有人說,肯定這個法師剛才在路上想到了一件好事情,所以他現在笑。另外的人可能會說,法師可能今天身體很舒服,所以他在笑。不同的解釋,都是你們的想象。如果你認爲肯定就是這樣的話,那是不一定的。不要相信你那種想法,經過你意識加工之後的想法。
但很多時候我們還要這樣去想。我們想得很多,這個世界就變化得非常複雜,有很多新奇的花樣,然後我們在這樣的花樣上樂此不疲。
我們講一個人愚癡的時候,通常並不是說他真的是個傻子。這個“愚”下面,有個“心”,愚和內心有關系。而“癡”,裏面有個“知”,癡是錯誤的認知、生了病的認知。思想生了病的人,帶著各種各樣錯誤的想法,錯誤的性格,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沒有正確的思路,我們就只能一癡再癡,癡癡不息,說你是個很有智慧的人,都願意相信。中國的古聖先賢說過:大智若愚。我想這就是說,智慧的人才會承認自己是愚癡的。
智慧的人,不會爲了世間的一些小利益,和所謂現實的東西奔忙。可是他所獲得的,卻是一般人所得不到的。
你們學了佛之後,對世間的東西相應地淡化一點,可能被別人認爲“這些人多傻啊”,是不是?如果吃素的話,“這麼好吃的東西都不吃”。如果出家的話,“他連家都不要了”。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呵呵。
講到這兒,我又笑了起來。你們千萬不要誤會。我想到了…
《皈依共修,法句分享——皈依共修時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