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共修,法句分享 ——皈依共修时的开示
成峰法师
2008年10月1日
从今天开始,每天早晨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做“皈依共修”。
可能一些老营员知道,这就是我们给大家安排的早课。为什么没有给大家安排跟师父们一起上殿诵念呢?因为很多人还不适应传统的早课,所以“皈依共修”就成了很好的早课内容。
从3年前,2005年开始,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济群法师意识到皈依的重要,不论是对初学者还是久学者,皈依在修学道路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长期以来,佛教界对于皈依仅仅停留在仪式上,所以他特别强调这样的课程。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在戒幢佛学研究所,在苏州本地,乃至于在厦门等地,每周固定的共修皈依就开始了。
很多人都从皈依获得了佛弟子的身份,可是,通过一次仪式,还不足以让我们真正产生对三宝的了解、信仰。
通过“皈依共修”,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三宝、认识三宝、融入三宝。无论是修学佛法,还是在世间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希望它和我们的身心融合在一起,正确的了解与认识、深刻的领会和体悟,是不可少的。
所以,我们每一次“皈依共修”,以及日常的随念三宝,都非常重要。
不知道大家在皈依之后,有没有对皈依再进行反复了解和强化?
皈依大家都知道,两个字,很简单,一般法师们介绍的时候都说:皈,就是皈投;依,就是依靠。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你做了一个承诺:把你的生命和三宝产生了链接。这类似于宣誓。
可能在过去的时候,世间的一些元素,比如说理想、奋斗目标、经济、地位、情感……这些是你生命的核心。在皈依以后,做了一个转化,定位产生了改变。
皈依,就是从此以后你的生命依佛、法、僧三宝。佛是你向往的圣贤的境界;法是帮助你看清这个世界的方法和原则;僧团的贤圣僧人,是帮助你在法的实践上去除杂质、获得正确路径的引导者,可以帮助你趣向圣贤的目标。
每一次“皈依共修”的时候,大众会分享法语。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出自《法句经》的《愚品》,有四句话:
“失眠者长夜漫漫,疲惫者旅途遥遥,不明正法愚痴者,生死轮回很漫长。”
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心灵之旅”。
南传和汉传的经典中,都有《法句经》这部经典。我现在说的,出自南传的《小部》经,这部经把佛陀几十年说法的一些重要文字集合起来,精炼,通俗,朴实易懂。
这几句经文,出自佛陀在世时的一个公案,当时确实有这么一个故事。
它的当事人,是一个国王,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还有佛陀本人。他们三个人进行了对话,这四句话就是从三个人的口中说出的。
“失眠者长夜漫漫”,这是国王的话。这位国王很有名,大家可能知道,他是佛陀在世时一位著名的护法,叫波斯匿王。
“疲惫者旅途遥遥”是他国家里一位很普通的男子说的话。
最后两句话,不用我说,大家都会想到,是佛陀亲口所说。
整个偈语是要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否则你的生命只是简单的重复。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也好办,那生活就很简单。如果生活带有很多不良的情绪,那你就会觉得活着真累。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波斯匿王还没有皈依三宝之前,有一天在路上行走,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孩,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女孩——真是一个老套的故事。他希望把这个女孩带到宫中,和自己一起生活。当他知道这个女孩是有夫之妇的时候,心里很不愉快。他作为国王,贵为九五之尊,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巧妙地达到目的。国王打听到女孩的丈夫是城里的一个普通男子,就把他安排到王宫工作。一天,国王对这个男子说:派你一个任务,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寻找一把泥土和一朵莲花,要在一天之内完成这个任务,如果不能在天黑之前完成,你就要被杀头。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好比我们现在要到一天之内,到达云南的边远山区去找一些东西。
那个男子接受了这样一个任务之后,忧心忡忡。他有他的信仰,希望能在神明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任务,所以在出发之前做了一些祈愿,把一些食物放在河里献给河神,把一些点心放到山里献给山神。因为他的诚心的感召,他在路上非常顺利,采集到了他需要的东西。
在这一天傍晚,城门就要关上之前,他来到了城下。不幸的是,波斯匿王已经预料到可能会发生这样的结果,让守城的士兵把城门关上,不要让他进来。男子在城下大声地喊叫说:请大家给我作证,请天地给我作证,我已经完成我应该做的,可是国王没有信守他的诺言。
在郁闷之极的时候,男子想到舍卫城外有一个祗树给孤独园,这是佛教徒向往的圣地。
他想到去找给孤独园的园主释迦牟尼,做一些心理的疏导。
于是,他找到了佛陀。
再说这个国王,当他知道这个男子回来了,也非常郁闷,不让男子进城。但他毕竟是个有道德观念的国王,觉得做这样的事情不体面,所以,这天晚上他失眠了。到了下半夜,在迷迷糊糊中,他在噩梦中听到四个人发出一种怪异的惨叫之声,感到很恐惧。他起床以后,想要找一位智慧的人,帮他解决梦中的困惑,也想到了佛陀。
清晨,他可能没有来得及吃早饭,穿上衣服,就来到了给孤独园,正好佛陀也在。波斯匿王跟佛陀是老朋友了,就把昨晚的梦说给他听,希望获得一个解答。
佛陀解答说:很久以前,卡撒帕古佛的时代,有四个男子。他们在世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习惯,看到美丽的女孩子就舍不得,就做了一些类似波斯匿王做的事情。因为这样的行为,他们这一生就不幸投生在地狱里,在烈火中煎熬着,痛苦得不停地呼喊,恰巧被波斯匿王在梦中听到了。当然,这是因为情绪的互相牵引。
波斯匿王听了,非常震惊,决定这件事情到此为止,美丽的女孩就不想了。他冲口而出的一句话是:“失眠者长夜漫漫。”
而那位男子,半夜在园里跟佛陀聊天的时候,感慨地说:“疲惫者旅途遥遥。”是啊,走了一天的路。人生的旅途,世间的旅途,都是旅途遥遥。
那么,佛陀总结他们两人的话说,其实无论是失眠的人,还是疲惫的旅客,真正痛苦的原因并不是你失眠,或者你疲惫,而是来自于你的内心不知道世间的真相,所以,你生死轮回的路就不停地循环,不停地循环,不停地循环……
这样的一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偶尔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来自于外在的一些客观条件,更多的可能还是在于内在的对世间的了解。所以歌里唱道:“给我一双慧眼吧。”要有看清这个世界的方法。
大家到这里来,分享佛陀的法句,分享佛教的智慧,感受三宝,或许能给你的人生带来很多启发,加深对三宝的信念,对自身有正确的了解。皈依三宝,通过外在的三宝,启发你内在的觉性。
所谓内在的觉性,就是你真正地能够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也就能处理好自己身心的关系,自己跟世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你把所有的关系都处理好的时候,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
2008年10月2日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法句,也是出自《法句经》的《愚品》中,跟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也有一点联系。
昨天,济群法师给大家讲《心经》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视人生。
这个偈语,就是从实际的角度,来帮助我们看透人生。
原文是非常直白的语言——
“此我子我财,愚人常为忧。我且无有我,何有子与财?”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可能会说,这是我的孩子,这是我的财产。而在佛法看来,这是一个对于世间不了解真相的人,才会经常为这样的事情而烦扰、担忧。实际上,所谓的自我也不属于自己,那么,从究竟的意义上说,也就没有所谓的我的孩子和我的财产。
我给这段话起了个名字,叫“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这样说:我、你。这是一个普通的界定,为了帮助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便,安立了这些语言。
如果学习佛法,就会发现:我是什么呢?
佛说,“我”就是五蕴的假合。济群法师曾经说过,“我”就是一堆复杂的情绪的综合体。
我们今天,就是要做这样一个深入的透视。整个《心经》,就是把它一路透视到底。从色,到受想行识,就是一个假合,这是色空不二的道理。
从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看到,人生是各种条件的组成。在它产生的因素聚集的时候,就会产生外在的现行。而条件消亡的时候,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我们可以用静修营做一个譬喻:由于大家有时间,大家有意愿,我们主办方的想法和目的,各方面都成熟的时候,在苏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这所寺院的房子里,出现了这样一些人。
可是过不了几天,这样的因缘消失的时候,就会出现另外一个景象:大家又在不同的地方,继续着各自的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假相的和合,就不应该是我们在乎、强调、执著的对象。
时空转换的时候,我们自己能够做个转换,我们就不会为此而得失、牵挂。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世间上就有了种种的烦恼、矛盾,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有了很多贪嗔。然后就有了一个佛教的专业的词:轮回。
世间就是这样,也不用等到下一世,其实每天可能经常这样在循环着。
循环,从负面的角度讲就是轮回。你可以看一看你自己,很多时候都是简单的轮回。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特征,在这样的特征里,你就会很适应: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很难改变自己的一些规则,如果谁试图改变我的习惯,那我会非常抵触,甚至产生很大的冲突。在修学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认为自己修学得非常完美的时…
《皈依共修,法句分享——皈依共修时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