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共修,法句分享 ——皈依共修時的開示
成峰法師
2008年10月1日
從今天開始,每天早晨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做“皈依共修”。
可能一些老營員知道,這就是我們給大家安排的早課。爲什麼沒有給大家安排跟師父們一起上殿誦念呢?因爲很多人還不適應傳統的早課,所以“皈依共修”就成了很好的早課內容。
從3年前,2005年開始,戒幢佛學研究所的濟群法師意識到皈依的重要,不論是對初學者還是久學者,皈依在修學道路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長期以來,佛教界對于皈依僅僅停留在儀式上,所以他特別強調這樣的課程。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在戒幢佛學研究所,在蘇州本地,乃至于在廈門等地,每周固定的共修皈依就開始了。
很多人都從皈依獲得了佛弟子的身份,可是,通過一次儀式,還不足以讓我們真正産生對叁寶的了解、信仰。
通過“皈依共修”,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地了解叁寶、認識叁寶、融入叁寶。無論是修學佛法,還是在世間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我們希望它和我們的身心融合在一起,正確的了解與認識、深刻的領會和體悟,是不可少的。
所以,我們每一次“皈依共修”,以及日常的隨念叁寶,都非常重要。
不知道大家在皈依之後,有沒有對皈依再進行反複了解和強化?
皈依大家都知道,兩個字,很簡單,一般法師們介紹的時候都說:皈,就是皈投;依,就是依靠。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你做了一個承諾:把你的生命和叁寶産生了鏈接。這類似于宣誓。
可能在過去的時候,世間的一些元素,比如說理想、奮鬥目標、經濟、地位、情感……這些是你生命的核心。在皈依以後,做了一個轉化,定位産生了改變。
皈依,就是從此以後你的生命依佛、法、僧叁寶。佛是你向往的聖賢的境界;法是幫助你看清這個世界的方法和原則;僧團的賢聖僧人,是幫助你在法的實踐上去除雜質、獲得正確路徑的引導者,可以幫助你趣向聖賢的目標。
每一次“皈依共修”的時候,大衆會分享法語。今天想給大家介紹的,出自《法句經》的《愚品》,有四句話:
“失眠者長夜漫漫,疲憊者旅途遙遙,不明正法愚癡者,生死輪回很漫長。”
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心靈之旅”。
南傳和漢傳的經典中,都有《法句經》這部經典。我現在說的,出自南傳的《小部》經,這部經把佛陀幾十年說法的一些重要文字集合起來,精煉,通俗,樸實易懂。
這幾句經文,出自佛陀在世時的一個公案,當時確實有這麼一個故事。
它的當事人,是一個國王,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還有佛陀本人。他們叁個人進行了對話,這四句話就是從叁個人的口中說出的。
“失眠者長夜漫漫”,這是國王的話。這位國王很有名,大家可能知道,他是佛陀在世時一位著名的護法,叫波斯匿王。
“疲憊者旅途遙遙”是他國家裏一位很普通的男子說的話。
最後兩句話,不用我說,大家都會想到,是佛陀親口所說。
整個偈語是要傳遞給我們一個信息: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否則你的生命只是簡單的重複。如果只是簡單的重複也好辦,那生活就很簡單。如果生活帶有很多不良的情緒,那你就會覺得活著真累。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波斯匿王還沒有皈依叁寶之前,有一天在路上行走,看到一個美麗的女孩,他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個女孩——真是一個老套的故事。他希望把這個女孩帶到宮中,和自己一起生活。當他知道這個女孩是有夫之婦的時候,心裏很不愉快。他作爲國王,貴爲九五之尊,想到了一個方法,可以巧妙地達到目的。國王打聽到女孩的丈夫是城裏的一個普通男子,就把他安排到王宮工作。一天,國王對這個男子說:派你一個任務,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尋找一把泥土和一朵蓮花,要在一天之內完成這個任務,如果不能在天黑之前完成,你就要被殺頭。這個任務是很難完成的,好比我們現在要到一天之內,到達雲南的邊遠山區去找一些東西。
那個男子接受了這樣一個任務之後,憂心忡忡。他有他的信仰,希望能在神明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任務,所以在出發之前做了一些祈願,把一些食物放在河裏獻給河神,把一些點心放到山裏獻給山神。因爲他的誠心的感召,他在路上非常順利,采集到了他需要的東西。
在這一天傍晚,城門就要關上之前,他來到了城下。不幸的是,波斯匿王已經預料到可能會發生這樣的結果,讓守城的士兵把城門關上,不要讓他進來。男子在城下大聲地喊叫說:請大家給我作證,請天地給我作證,我已經完成我應該做的,可是國王沒有信守他的諾言。
在郁悶之極的時候,男子想到舍衛城外有一個祗樹給孤獨園,這是佛教徒向往的聖地。
他想到去找給孤獨園的園主釋迦牟尼,做一些心理的疏導。
于是,他找到了佛陀。
再說這個國王,當他知道這個男子回來了,也非常郁悶,不讓男子進城。但他畢竟是個有道德觀念的國王,覺得做這樣的事情不體面,所以,這天晚上他失眠了。到了下半夜,在迷迷糊糊中,他在噩夢中聽到四個人發出一種怪異的慘叫之聲,感到很恐懼。他起床以後,想要找一位智慧的人,幫他解決夢中的困惑,也想到了佛陀。
清晨,他可能沒有來得及吃早飯,穿上衣服,就來到了給孤獨園,正好佛陀也在。波斯匿王跟佛陀是老朋友了,就把昨晚的夢說給他聽,希望獲得一個解答。
佛陀解答說:很久以前,卡撒帕古佛的時代,有四個男子。他們在世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習慣,看到美麗的女孩子就舍不得,就做了一些類似波斯匿王做的事情。因爲這樣的行爲,他們這一生就不幸投生在地獄裏,在烈火中煎熬著,痛苦得不停地呼喊,恰巧被波斯匿王在夢中聽到了。當然,這是因爲情緒的互相牽引。
波斯匿王聽了,非常震驚,決定這件事情到此爲止,美麗的女孩就不想了。他沖口而出的一句話是:“失眠者長夜漫漫。”
而那位男子,半夜在園裏跟佛陀聊天的時候,感慨地說:“疲憊者旅途遙遙。”是啊,走了一天的路。人生的旅途,世間的旅途,都是旅途遙遙。
那麼,佛陀總結他們兩人的話說,其實無論是失眠的人,還是疲憊的旅客,真正痛苦的原因並不是你失眠,或者你疲憊,而是來自于你的內心不知道世間的真相,所以,你生死輪回的路就不停地循環,不停地循環,不停地循環……
這樣的一個故事,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啓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偶爾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根本的原因,並不僅僅是來自于外在的一些客觀條件,更多的可能還是在于內在的對世間的了解。所以歌裏唱道:“給我一雙慧眼吧。”要有看清這個世界的方法。
大家到這裏來,分享佛陀的法句,分享佛教的智慧,感受叁寶,或許能給你的人生帶來很多啓發,加深對叁寶的信念,對自身有正確的了解。皈依叁寶,通過外在的叁寶,啓發你內在的覺性。
所謂內在的覺性,就是你真正地能夠了解自己,了解這個世界,也就能處理好自己身心的關系,自己跟世間的關系,以及個人和自然的關系。當你把所有的關系都處理好的時候,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
2008年10月2日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法句,也是出自《法句經》的《愚品》中,跟我們昨天學習的內容也有一點聯系。
昨天,濟群法師給大家講《心經》的時候,特別強調了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視人生。
這個偈語,就是從實際的角度,來幫助我們看透人生。
原文是非常直白的語言——
“此我子我財,愚人常爲憂。我且無有我,何有子與財?”
對于普通人來說,他可能會說,這是我的孩子,這是我的財産。而在佛法看來,這是一個對于世間不了解真相的人,才會經常爲這樣的事情而煩擾、擔憂。實際上,所謂的自我也不屬于自己,那麼,從究竟的意義上說,也就沒有所謂的我的孩子和我的財産。
我給這段話起了個名字,叫“元無我人,爲誰貪嗔”。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這樣說:我、你。這是一個普通的界定,爲了幫助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方便,安立了這些語言。
如果學習佛法,就會發現:我是什麼呢?
佛說,“我”就是五蘊的假合。濟群法師曾經說過,“我”就是一堆複雜的情緒的綜合體。
我們今天,就是要做這樣一個深入的透視。整個《心經》,就是把它一路透視到底。從色,到受想行識,就是一個假合,這是色空不二的道理。
從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看到,人生是各種條件的組成。在它産生的因素聚集的時候,就會産生外在的現行。而條件消亡的時候,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我們可以用靜修營做一個譬喻:由于大家有時間,大家有意願,我們主辦方的想法和目的,各方面都成熟的時候,在蘇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這所寺院的房子裏,出現了這樣一些人。
可是過不了幾天,這樣的因緣消失的時候,就會出現另外一個景象:大家又在不同的地方,繼續著各自的人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假相的和合,就不應該是我們在乎、強調、執著的對象。
時空轉換的時候,我們自己能夠做個轉換,我們就不會爲此而得失、牽挂。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這一點,所以世間上就有了種種的煩惱、矛盾,用佛教的話說就是有了很多貪嗔。然後就有了一個佛教的專業的詞:輪回。
世間就是這樣,也不用等到下一世,其實每天可能經常這樣在循環著。
循環,從負面的角度講就是輪回。你可以看一看你自己,很多時候都是簡單的輪回。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特征,在這樣的特征裏,你就會很適應: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很難改變自己的一些規則,如果誰試圖改變我的習慣,那我會非常抵觸,甚至産生很大的沖突。在修學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當我認爲自己修學得非常完美的時…
《皈依共修,法句分享——皈依共修時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