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七次課 下節

  下節

  勸發奉持

  一、別明離相

   (一)應如是知見信解

   我們用什麼態度奉持這部《金剛經》呢?看經文。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在知見信解一切法時,都不應該執有諸法的自性相而起戲論分別。不但不生法相,連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見正信解者。

   如來雖分別廣說諸法相,而一切法相無自性,即是非法相的,不過隨俗施設爲法相而已。

   不能執著于法相,對非法相,更不能著。說般若,必須是你心裏真的通達了般若。不是你記了一些名詞,學到了一些知識、條款。

   如果執著于法相,人們往往會說,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這樣執著,佛法也會變成非佛法,佛法也會傷害衆生的。不執著于法相,一切法皆是佛法。

   但是,也不能著非法相。有人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個話本身是沒有錯的。但你如果隨便地跟一切人都這麼說,那就錯了。對凡夫來說,適當的執著還是需要的。有時候,你想不執著于善法,可能你就開始執著于不善法了。不是抓這個,就是抓那個。要體悟般若不容易,不能自己騙自己。“不執著”這句話,是最容易騙自己的,要特別小心!

   (二)應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爲人演說般若,福報很大。我們應該如何對人說法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維摩诘經》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在外在隨緣地度化衆生,內心能不違實相,外順機宜,依世俗谛假名宣說,而實無所說,才是能說般若者。衆生有無量的根機,就有無量的說法。雖然有無量的說法,內心沒有動,沒有相。

   若取法相而說,即是宣說相似般若,聽者多因而墮于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即爲謗佛!

   現在世間上這樣說法的太多了。一次我到一個飯館裏去,點了素菜。老板推薦葷菜。我說,我們不吃這個。他說:“不要執著!”他好像也在宣說般若,是不是?但是,他宣說的是相似般若。要是聽了他的,就墮于非法相了。他說不執著于葷相,但實際上又執著于貪相了。

   說法,對有的人要這樣說,對有的人要那樣說,但是不能違背第一義,不能違背緣起性空的真理。如果一個人真的沒有貪欲了,你可以跟他說不執著。如果這個人還有貪欲,你說不要執著于吃素,他會放縱口腹之欲的。這時候,還是要用善分別,對治不善的習氣。

  二、結示正觀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執著,如何才能說真般若而不是相似般若呢?這一段結示正觀。

   無爲不是與有爲對立的什麼法,非凡夫所能理解。如來假名說的無爲,意指有爲的本性空寂,即無所取、無所住、無所得的離戲論相。

   學佛必須以有爲法爲觀察的所依境。于此有爲而觀無常、無我、無生滅性,才能悟入。對于凡夫來說,離此有爲是不能成其觀察的。

   有人說,我要入空性定,安住在空性的狀態中。如此所說的空性定,肯定不是真正的空性定。因爲凡夫不可以契入空性的層面,這是你心靈裏造出來的空性,不是真的。我們凡夫要從有爲法開始修,從每一件事上、從每一個事物上,觀察它的本質,你會發現它的本質都是夢幻泡影。觀察每一個法,都沒有真正的本質,你契入的才是真正的無爲。不能離開有爲法去談無爲法。

   後面講了六個比喻。其中,比喻一切法的虛妄不實:夢、幻、影;比喻一切法的無常:泡、露、電。這是從兩個方面比喻的。有從空入觀和從無常入觀兩個法門,但是一切法都既是空的又是無常的。

   比如這個杯子。我們觀杯子時,一般會從空來觀它,觀它沒有真實的本質,它離開了分子、原子,離開了形象,不成其爲杯。也可以從無常來觀它。若是我手一揮,它摔碎了,變成了一堆玻璃,杯子也就不存在了。過去它沒有,未來也將會不存在,目前短暫地現起一個杯子的相,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幻相。

   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你既是沒有本質的,同時也是無常的。可以同時從兩方面起觀,但是觀的側重點不同。《大智度論》裏有相關解釋。

   (一)夢喻

   爲什麼要用夢來比喻這個世界呢?有四個理由。

   1、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還自笑。以是故言如夢。

   就像你夢見自己一下子中了個彩票,開心得不得了,醒來之後發現原來是個夢,自己覺得蠻好笑的:剛才我怎麼那麼傻,從夢裏都笑醒了。現實中,本來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沒有所謂的自我,沒有所謂的名譽、地位、優秀……這些都是概念法而已。可是,我們會執著于“我很優秀”,于是很開心。當你開悟了之後你會發現,那是自己在騙自己。

   上次有個人來找我,說:“因爲我不優秀,所以很煩惱。”我問他,優秀的概念是什麼?如果你說你優秀,你有佛優秀嗎?如果你說你不優秀,比你不優秀的人還多得很。你用什麼根據來判斷優秀和不優秀呢?他說不出根據,這只是一種感覺。我說,不要被你的感覺騙了,優秀與不優秀都是概念法,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你既不是優秀的,也不是不優秀的。不要在這個上面打轉。你有優秀的一面,也有不優秀的一面。

   有時候,我們的執著給我們帶來的煩惱是很可笑的。要跳出來看。

   有的人在單位裏小有成就,或者當了個小老板,可能就覺得自己很優秀了,很自傲。有的人在大型科研機構裏當上了頂尖的科學家,可能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還在自卑。這些感覺是哪裏來的?無非是自尋煩惱。

   當你覺悟了,你會發現你的執著、你的傲慢或自卑,是多麼渺小。

   2、複次夢者眠故,無法而見。人亦如是,無明眠力故,種種無而見有,所謂我我所男女等。

   在夢中,由于睡眠的力量,會見到本來沒有的東西。夢中一會兒看到老鼠,一會兒看到獅子,一會兒拿到了錢,一會兒又遇到餓鬼……

   我們人也是這樣。由于無明的力量,把本來沒有的東西執著爲有,執著所謂的好與壞,成功與不成功,等等。最根本的執著就是自我。從來就沒有存在過的自我,我們會認爲有。還會執著于我所。

   這個杯子,本來無所謂是不是我的。弘法部的廖老師過來說:“界文師,這個杯子送給你了。”它就變成我所了。我就會在乎這個杯子了。有人把這個杯子偷走,我就開始生氣。如果它不屬于我,那它被人拿走,我是不會生氣的。我們的執著是多麼可笑!這個杯子真的多了一點什麼或少了一點什麼嗎?如果你執著它了,它就開始影響你。我所執,是我們加給它的。它本來沒有,是我們給貼了個標簽。這個杯子從來沒有屬于過我,怎麼可能失去?如果因緣改變,或者杯子碎了,或者杯子被人要去了,或者我死了,杯子還是杯子,我還是我,從來就沒有在一起過。了解了這些,就不會太執著。碎就碎吧,丟就丟吧。既然緣起如是。如果別人拿去了,別人也能用,應該生起歡喜心。

   3、複次如夢中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叁界衆生亦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瞋,不應喜而喜,不應怖而怖。

   4、複次夢有五種: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黃見赤;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多,則多見飛見黑。又複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則夢見。或天與夢,欲令知未來事故。是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道中衆生,身見力因緣故,見四種我:色陰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慧覺已,知無實。

   五種夢,前叁種是身體原因造成的夢,第四種是思維造成的夢,第五種是天人托夢。

   在色身方面,我們會産生四種執著。第一,認爲身體是我。第二,認爲身體是我所,身體是屬于我的。第叁,認爲我在身體中。第四,認爲身體在我中。受想行識亦如是,所以總共有二十種對自我的執著.

   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叫做自我的東西,住在我們的身體裏面,這是找不到的。

   (二)幻喻

   幻喻是從兩個方面來談的。

   1、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

   過去有的幻師,會在空中變化出種種景象,有點像海市蜃樓。當然海市蜃樓在佛教裏也是用來比喻空性的,它是另外一個比喻。這個幻喻,是說如同幻師變化出來的東西。

   我覺得也可以比喻說,像我們現在的電影、電視裏面的故事情節。我們看電影,看到裏面的人做出奔跑等動作,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聽到他們的聲音,而且也不錯亂。雖然我們知道電影情節裏的人並不是真實的,但是情節裏什麼都不錯亂。

   諸法亦如是。雖然諸法本性是空的,但因緣不錯亂,不破壞顯現的相。

   2、複次是幻譬喻,示衆生一切有爲法空不堅固。如說一切諸行如幻,欺诳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幻喻還比喻不堅固性、诳惑性。就像哄小孩子一樣。

   看電影,電影裏打得再厲害,你不會害怕,是吧。也有的人會害怕,執著太深的時候,就害怕了。當你的覺照力很強烈,知道自己…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七次課 下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