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节
劝发奉持
一、别明离相
(一)应如是知见信解
我们用什么态度奉持这部《金刚经》呢?看经文。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在知见信解一切法时,都不应该执有诸法的自性相而起戏论分别。不但不生法相,连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见正信解者。
如来虽分别广说诸法相,而一切法相无自性,即是非法相的,不过随俗施设为法相而已。
不能执著于法相,对非法相,更不能著。说般若,必须是你心里真的通达了般若。不是你记了一些名词,学到了一些知识、条款。
如果执著于法相,人们往往会说,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这样执著,佛法也会变成非佛法,佛法也会伤害众生的。不执著于法相,一切法皆是佛法。
但是,也不能著非法相。有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个话本身是没有错的。但你如果随便地跟一切人都这么说,那就错了。对凡夫来说,适当的执著还是需要的。有时候,你想不执著于善法,可能你就开始执著于不善法了。不是抓这个,就是抓那个。要体悟般若不容易,不能自己骗自己。“不执著”这句话,是最容易骗自己的,要特别小心!
(二)应如是受持诵说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为人演说般若,福报很大。我们应该如何对人说法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维摩诘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在外在随缘地度化众生,内心能不违实相,外顺机宜,依世俗谛假名宣说,而实无所说,才是能说般若者。众生有无量的根机,就有无量的说法。虽然有无量的说法,内心没有动,没有相。
若取法相而说,即是宣说相似般若,听者多因而堕于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即为谤佛!
现在世间上这样说法的太多了。一次我到一个饭馆里去,点了素菜。老板推荐荤菜。我说,我们不吃这个。他说:“不要执著!”他好像也在宣说般若,是不是?但是,他宣说的是相似般若。要是听了他的,就堕于非法相了。他说不执著于荤相,但实际上又执著于贪相了。
说法,对有的人要这样说,对有的人要那样说,但是不能违背第一义,不能违背缘起性空的真理。如果一个人真的没有贪欲了,你可以跟他说不执著。如果这个人还有贪欲,你说不要执著于吃素,他会放纵口腹之欲的。这时候,还是要用善分别,对治不善的习气。
二、结示正观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执著,如何才能说真般若而不是相似般若呢?这一段结示正观。
无为不是与有为对立的什么法,非凡夫所能理解。如来假名说的无为,意指有为的本性空寂,即无所取、无所住、无所得的离戏论相。
学佛必须以有为法为观察的所依境。于此有为而观无常、无我、无生灭性,才能悟入。对于凡夫来说,离此有为是不能成其观察的。
有人说,我要入空性定,安住在空性的状态中。如此所说的空性定,肯定不是真正的空性定。因为凡夫不可以契入空性的层面,这是你心灵里造出来的空性,不是真的。我们凡夫要从有为法开始修,从每一件事上、从每一个事物上,观察它的本质,你会发现它的本质都是梦幻泡影。观察每一个法,都没有真正的本质,你契入的才是真正的无为。不能离开有为法去谈无为法。
后面讲了六个比喻。其中,比喻一切法的虚妄不实:梦、幻、影;比喻一切法的无常:泡、露、电。这是从两个方面比喻的。有从空入观和从无常入观两个法门,但是一切法都既是空的又是无常的。
比如这个杯子。我们观杯子时,一般会从空来观它,观它没有真实的本质,它离开了分子、原子,离开了形象,不成其为杯。也可以从无常来观它。若是我手一挥,它摔碎了,变成了一堆玻璃,杯子也就不存在了。过去它没有,未来也将会不存在,目前短暂地现起一个杯子的相,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幻相。
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样。你既是没有本质的,同时也是无常的。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起观,但是观的侧重点不同。《大智度论》里有相关解释。
(一)梦喻
为什么要用梦来比喻这个世界呢?有四个理由。
1、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还自笑。以是故言如梦。
就像你梦见自己一下子中了个彩票,开心得不得了,醒来之后发现原来是个梦,自己觉得蛮好笑的:刚才我怎么那么傻,从梦里都笑醒了。现实中,本来一切法都是缘起的,没有所谓的自我,没有所谓的名誉、地位、优秀……这些都是概念法而已。可是,我们会执著于“我很优秀”,于是很开心。当你开悟了之后你会发现,那是自己在骗自己。
上次有个人来找我,说:“因为我不优秀,所以很烦恼。”我问他,优秀的概念是什么?如果你说你优秀,你有佛优秀吗?如果你说你不优秀,比你不优秀的人还多得很。你用什么根据来判断优秀和不优秀呢?他说不出根据,这只是一种感觉。我说,不要被你的感觉骗了,优秀与不优秀都是概念法,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你既不是优秀的,也不是不优秀的。不要在这个上面打转。你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不优秀的一面。
有时候,我们的执著给我们带来的烦恼是很可笑的。要跳出来看。
有的人在单位里小有成就,或者当了个小老板,可能就觉得自己很优秀了,很自傲。有的人在大型科研机构里当上了顶尖的科学家,可能都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还在自卑。这些感觉是哪里来的?无非是自寻烦恼。
当你觉悟了,你会发现你的执著、你的傲慢或自卑,是多么渺小。
2、复次梦者眠故,无法而见。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
在梦中,由于睡眠的力量,会见到本来没有的东西。梦中一会儿看到老鼠,一会儿看到狮子,一会儿拿到了钱,一会儿又遇到饿鬼……
我们人也是这样。由于无明的力量,把本来没有的东西执著为有,执著所谓的好与坏,成功与不成功,等等。最根本的执著就是自我。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自我,我们会认为有。还会执著于我所。
这个杯子,本来无所谓是不是我的。弘法部的廖老师过来说:“界文师,这个杯子送给你了。”它就变成我所了。我就会在乎这个杯子了。有人把这个杯子偷走,我就开始生气。如果它不属于我,那它被人拿走,我是不会生气的。我们的执著是多么可笑!这个杯子真的多了一点什么或少了一点什么吗?如果你执著它了,它就开始影响你。我所执,是我们加给它的。它本来没有,是我们给贴了个标签。这个杯子从来没有属于过我,怎么可能失去?如果因缘改变,或者杯子碎了,或者杯子被人要去了,或者我死了,杯子还是杯子,我还是我,从来就没有在一起过。了解了这些,就不会太执著。碎就碎吧,丢就丢吧。既然缘起如是。如果别人拿去了,别人也能用,应该生起欢喜心。
3、复次如梦中无喜事而喜,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不应喜而喜,不应怖而怖。
4、复次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人亦如是,五道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色阴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实智慧觉已,知无实。
五种梦,前三种是身体原因造成的梦,第四种是思维造成的梦,第五种是天人托梦。
在色身方面,我们会产生四种执著。第一,认为身体是我。第二,认为身体是我所,身体是属于我的。第三,认为我在身体中。第四,认为身体在我中。受想行识亦如是,所以总共有二十种对自我的执著.
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叫做自我的东西,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这是找不到的。
(二)幻喻
幻喻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
1、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过去有的幻师,会在空中变化出种种景象,有点像海市蜃楼。当然海市蜃楼在佛教里也是用来比喻空性的,它是另外一个比喻。这个幻喻,是说如同幻师变化出来的东西。
我觉得也可以比喻说,像我们现在的电影、电视里面的故事情节。我们看电影,看到里面的人做出奔跑等动作,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听到他们的声音,而且也不错乱。虽然我们知道电影情节里的人并不是真实的,但是情节里什么都不错乱。
诸法亦如是。虽然诸法本性是空的,但因缘不错乱,不破坏显现的相。
2、复次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幻喻还比喻不坚固性、诳惑性。就像哄小孩子一样。
看电影,电影里打得再厉害,你不会害怕,是吧。也有的人会害怕,执著太深的时候,就害怕了。当你的觉照力很强烈,知道自己…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七次课 下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