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七次課 下節▪P2

  ..續本文上一頁確實是在看電影,那不管裏邊怎麼打、怎麼鬧,你都是如如不動的。如果你把覺照力丟掉了,忘記了自己,投入到裏邊去,那就是電影裏邊的人哭你也跟著哭,電影裏邊的人笑你也在笑。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你有足夠的覺照力,就不會被外境轉。如果你沒有覺照力,不能夠像看電影一樣,看著生活中發生的恩恩怨怨的幻境,你就會跟著走。所以,覺照力是很關鍵的。

   (叁)影喻

   影,就是指影子。影喻有四個方面的含義。

   1、如影者,影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實不可得。

   影子是能看見的,但是沒辦法拿起來,沒辦法得到。一切法的實相也是如此,你能夠感覺到、覺察到,但你抓不住一個真實的東西,抓不住它的本體。

   比如這個杯子,你抓不住它的實體。如果打碎了,也就沒有杯子了。它是無實的,沒有本質。

   2、複次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煩惱遮正見光,則有我相、法相影。

   必須有東西擋住了光,才能産生影子。不擋光,就沒有影子。

   同樣道理,我們有煩惱,擋住了正見。如果沒有擋住正見,你的執著就消失了。

   3、複次如影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如是。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斷故,罪福熟時則出。如偈說: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隨去,海水中亦入。處處常隨逐,業影不相離。以是故說諸法如影。

   比喻因果不失的道理。你所做的行爲帶來的結果,始終是跟著你的。業果雖然是空的,但你如果不對治業果,它不會自己消失,要麼你接受業報,要麼你把它忏除掉。

   4、複次如影空無,求實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無有實。

   一起法都像影子一樣,找不到本質。

   (四)其他叁個比喻

   泡:下雨天水上激起的水泡。濺起來之後隨即破滅。

   露:清晨的露珠。

   電:閃電,刹那之間就消失了。

   (五)結說

   生活中的無常,也是夢、幻、泡、影、露、電的這種感覺。刹那刹那不住,就像瀑布一樣。無常法,就是宇宙間的真相。如果我們抗拒無常,就會很痛苦、很害怕。照著鏡子,覺得自己一天天地老了,特別難受。如果我們能擁抱無常,就會放下。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老得很快樂,也可以老得很痛苦,關鍵是你怎樣看待自己。

   接納了無常,你就會看到,年輕有年輕的好處,老有老的優點。你在不同的法位上,都能看到不同的特點。不明了一切都是空性的顯現,我們會處處抗拒,不想接受無我,也不想接受空、無常。抗拒的結果,就是自己欺騙自己,然後帶來一大堆痛苦。接納了,反而會非常舒服,非常自由。

   一切法雖沒有自性而空寂的,但也即是緣起的因果施設,稱爲假名。

   從因果施設邊說,即空的假名有,不可說無;從自性不可得邊說,即假的自性空,不可說有。

   觀假名如幻等而悟入空性,離一切相,即爲般若的正觀。

   我們現在講課,也是如夢如幻的。能夠永遠講課,不停下來嗎?做不到。我的一句話,一下子過去了,你想再抓也抓不住了。處處都是這樣。

   活在當下。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現在也是不住的。以無所住而住于當下。這樣,心裏空空的,都放開了,了無牽挂。

   如果你總是想著過去,或者想著未來,“我家裏怎麼樣了”,“叁十年後我的房子該怎麼辦”,“現在我還沒結婚,將來我要結婚,婚後生了孩子取什麼名字,孩子長大了要給他娶媳婦”……這樣想,你會覺得好煩。但未來不可得!

   活在當下,沒有什麼東西能阻礙我們。把你當前的事做好,在如夢如幻的世間,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就會生活得很快樂。事情做好了,不執著,做好了就放下。事情沒做好,不抱怨,因緣不成熟,因緣不和合,那就放下來。生活總是朝前在流淌著,你不會停在一個地方不動。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我們快樂的時候、煩惱的時候、放不下的時候,都可以念誦這四句偈。它會幫你找到內心的寂靜,讓你發出會心的微笑。

   看經文: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到這裏,我們看到,這個般若法會挂上了帷幕。這也體現了無常。

   這門課學完了。佛法遍一切處,一切法無不是佛法。大家要用心體悟。

  本課程的考核

   一篇隨感:《金剛般若的啓示》

   未必要寫成論文。四點要求:

   1、具備般若正見;

   2、與現實生活或修行相關聯;(不要從概念到概念,“般若就是空,空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不執著……”看了半天,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3、字數不少于1500字;(《金剛經》內容如此豐富,可寫的太多了,把你最有感覺的內容寫出來,估計都不只1500字。最好舉點例子。也可以把你學習般若法門中的一些誤區寫出來。)

   4、屬于原創作品。(不要在網上下載。學習《菩提道次第略論》時,有人的作業是把濟群法師的文章摘抄了一段。作品應該從你自己的心裏流出來。)

   5月底之前交,最好統一交到弘法部。

  課後討論

   學員:學了這門課,我覺得壓力沒以前大了,因爲一些東西我把它放下了。

   界文:放下就好。學佛,有人會覺得學得越快樂越好。但也不要只想著得到快樂。佛法真正要求你得到的,是自由。

   有時候你很快樂,但這種感覺失去了,反而會痛苦。而且快樂久了,你也會麻木了。人不可能總是活在快樂中,但可以總是活在自由中。自由比快樂更深刻,更廣大。

   我們的心靈最渴望的也是自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覺得牽挂太多,壓力大得透不過氣,像籠中鳥一樣不能展翅高飛。

   但是,誰縛了你呢?誰把你捆住了?是你自己。

   學員:我非衆生,我就是我。

   界文:說“有我”已經是執著了,你還把“我”跟衆生分開。

   學員:有些事情,我以前覺得是你死我活的,非怎麼樣不可;現在沒那麼執著了,覺得因緣不到,不必強求。

   界文:這樣的感覺是對的。我們學《金剛經》,就是要形成一種世界觀,在生活裏要學會反觀:“我這樣強求,是不是太執著了?這是不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學員:我聽這門課,經常聽不懂。我是不是很笨?

   界文:般若的法門,本身就是很難的,而且其思維方式跟我們平常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它是一種否定式的思維方式,不是說有什麼,而是說沒有什麼,有點像腦筋急轉彎。轉的過程中,你一跟不上,就糊塗了,這很正常。有時候上課時好像聽懂了,下課後又想不通了;有時候想通了,過幾天又想不通了。會有這樣反反複複的過程。這是每個學般若法門的人都會遇到的,要接納這個如實相。

   你應該繼續思維,想不通的地方,不要急于讓老師幫忙解決,可以自己慢慢去悟。那一天你真的悟出來的時候,會特別快樂。現在聽我的課,如果聽懂了,這個叫“聞慧”,聞慧是不堅固的。你思維過、理解了的東西,叫“思慧”,才真正是你的東西。

   所以,不要著急。帶著想不通,看相關注解,在生活中不斷地問自己,不斷地驗證,你會把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掉。

   學員:誦《金剛經》的時候,經常覺得誦不下去,是不是應該堅持繼續誦?

   界文:肯定要繼續誦。誦完之後,你再回頭看卡在哪一句上,把它抄下來,甚至可以把它貼在牆上,每天念一下。這樣堅持幾個月,說不定你有開悟的機會呢。

  一點建議

   最後,給大家一點建議。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趙州茶”的故事:當初趙州和尚住持道場的時候,一個出家師父來拜訪,趙州和尚問他是否來過這裏,他說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又來了一個出家師父,趙州和尚問他是否來過,他說沒來過,趙州和尚又說:“吃茶去。”院主聽糊塗了,問趙州和尚,來過和沒來過的都讓他們去吃茶,是什麼意思?趙州和尚說:“院主!吃茶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般若是要我們去體驗的。你要想了解茶是什麼味道,得親身去吃它。

   般若不能只在文字上鑽研,只在腦子裏思維,而是要用心去體驗!

   無常,人人都會說。但是,在座的諸位,你們真的用心去擁抱無常了嗎?肯定不容易。你要在生活中去看無常,接納它,把無常作爲生命中的一部分,去體驗它。

   在生活中,遇緣對境的當下,去看到一切法的本質,去反觀自己的執著和因執著而起的虛幻的煩惱。

   煩惱前面有個定義——虛幻的。這一點很重要。有人說,我知道《金剛經》說放下,但我就是放不下。然後他又起了煩惱了,覺得學習經典有什麼作用呢?放不下,其實還是沒有如實相。放不下也很正常,因爲我們沒有證得空性。凡夫都是放不下的,但是,你要覺知到你的放不下;而且你要知道,你“放不下”,只是一個“放不下”的感覺,它不是真實的,是虛幻的,沒有自性的,不必怕它。你可以帶著“放不下”生活,接納它是你作爲凡夫的一部分,對你的“放不下”微笑。

   比如你很憤怒。你可以說:“是的,我會憤怒,因爲我內在的憤怒的種子沒淨化掉,外在的違緣也現起來了。我就是很生氣。但是,這個生氣是如夢如幻的,它不是我的本質,它是心靈天空上飄來的一朵雲。”然後,你對你的憤怒微笑。“憤怒先生,你好!天氣不錯。”覺察到你的憤怒,然後繼續工作和生活。我們需要有這樣的態度。

   彌勒菩薩曾經示現在奉化,手裏拿了一個布袋,在街上度衆生。有人向他問佛法,他就把布袋往地下一扔,意思是“放下”。有人說:“我放不下怎麼辦?”他就把布袋往肩上一背,意思是:“提起來。”

   放不下,你就帶著它。但是,你不要認同你的放不下,要知道這只是一種感覺,只是因緣和合而幻現的,因緣一過去,它就消失了。你不用趕它走,它會消失的。

   這樣,你的心靈空間就會開闊。把情緒當作雲朵,了知自己是天空。

   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態度,完全面對和接納一切順境、逆境。

   我們經常想逃避。我們會說:“我不要這個!我想快樂,想一切順利。”不順利,是我們人生的真相。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你必須接納這個現實,帶著不如意面對生活,但是,也要知道這些不如意是空性的,隨時隨地都會消失。當你不怕它的時候,會發現它沒有那麼厲害,沒有那麼可怕。

   有時候,一個人失戀了,他會覺得失去了這個人,生活一片漆黑,“我完了,我再也沒有辦法活下去了。”他只看到這個人的消失,卻忽視了生活中還有父母、朋友、工作、學習……擁有那麼大的廣闊天地,都看不到。應該能夠帶著痛苦生活,“是的,我失去這個人了,有點放不下。但是,我還有朋友,還有工作,還有佛法的修行。”這個放不下就沒有那麼可怕了,因爲它是空的,它是假的。

   “雲在青天水在瓶”。我們的心要像天空;爲人處事的行爲則要像水,處處隨緣,沒有抗拒。

   不要追求所謂的成功、優秀、完美……不要在給自己界定的概念裏迷失了。活在當下。專心把當下的事幹好,隨順因緣,就可以了。當你不去執著所謂的優秀時,可能你比以前更優秀了。因爲你的心理負擔輕了,你變得更潇灑了。

   希望大家:在未來的日子裏,般若的法喜常常伴隨。生活在空性的世界中,這是很美的事情。

   把我們聞法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和無上的佛道:

   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七次課 下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