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七次課 上節▪P2

  ..續本文上一頁藐叁菩提心,不能落于斷滅。緣起因果的現象一絲不差。你只要修了一定的福德,就會有相好莊嚴顯現出來。我們的財富、眷屬、容貌、健康、壽命都是我們修出來的,不修是得不到的。不要說“我沒有是因爲我不執著”,你沒有是因爲你沒有修!有了之後,再說不執著。

   我們繼續看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陀怕我們落入斷滅,又做了一次功德的校量。

   這裏說的“忍”是什麼意思呢?

   “忍”,是智慧的認透、確定,即智慧的別名。

   忍有叁種:

   信忍:發心信解;

   順忍:隨順法空性而修行;

   無生忍:通達諸法無生滅性。

   這段經文中所說的“忍”,有人認爲上述叁種忍都可以算,而最殊勝的是無生忍。得般若智的真菩薩,當然勝過以寶布施的初發心菩薩。

   所謂真菩薩不受福德,就是不貪著福德。福德,也是緣起性空的、如夢如幻的,並非真正的生命的本質。福德來了,你生命的本身也沒有增加了一點什麼;福德去了,你生命的本身也沒有減少了一點什麼。福德是外在的,是我們修行的副産品。菩薩不會去執著與福德的多與少。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其中講到一個故事:一個人得了晚期癌症,住在病房裏,痛苦、焦慮,整天發脾氣,不知自己爲什麼如此倒黴,又後悔以前沒有保養好身體。一天,他的一個寶貴的戒指丟了,他以爲是一個護士偷的,大發雷霆。他的一個朋友很有智慧,這樣問他:“你有沒有想過,終究有一天你會失去這個戒指,它從來都沒有屬于過你。你有沒有做好准備跟這個戒指告別呢?當你得到這個戒指,你生命的本質是不是增加了一點什麼?當你失去這個戒指,你生命的本質是不是減少了一點什麼?”這個人沈默了,他體會到,戒指是戒指,我還是我。他看到了執著于外在的東西的虛幻性。于是,變得很快樂。過了幾天,他把他的各式各樣的好東西都拿出來送人。當他把東西送人的時候,心裏非常舒服。他這才知道,原來放下比得到更有力量。接下去的一段時間,他不斷地放下,不斷地放下。他每放下一種東西,就覺得自己又解脫了一些,變得更輕松了。他去世的時候,是笑著離開這個世界的。

   我們要不執著于福德,而能夠善用福德,自利利他。如果你執著于你的福德,那它就成了無量的痛苦和生死輪回的根本。

   福德是什麼不重要,關鍵看你怎麼對待它。你能不能把它從心裏放下來?

   有時候,人們可能會貪著于福德的相。比如爲了追求放生的功德,到店裏去訂購:“你明天給我打一百斤魚來,給我抓一些鳥來,然後我來放,成就我放生的功德。”那就著了這個相了。或者著于布施的相,“我要布施了,你們趕緊接受。”別人有需要,有因有緣,你就可以歡喜地布施;別人不需要,你就不必布施,自己歡喜地修行,住于內心的寂靜。菩薩不會去無事找事,但有事時菩薩也不會怕事。生命的智慧就在這裏。

   對福德有了貪著,那就麻煩了,處處都不能自在,處處都不能圓滿。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前文說到從叁十二相看如來,現在說的是從來去等動作看如來。我們要了知,如來的來去坐臥都是性空如幻的,切不可在如來的四威儀中,去找尋一個能來能去能坐能臥的如來。

   法法性空如幻,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不來相而來,無去相而去,徹見無我法性——如義,這才名爲如來!

   凡夫只看到如來外在的來去,看不到如來內心的靜寂。

   我們整天上班、工作、跟人打交道,如果你能夠真正做到如如不動,沒有人上班,沒有人工作,沒有人在打交道,那你的修行就到家了。能不能把自己真正地放空?好像很困難。我們總是覺得:我來,我去,我坐,我臥,我給了別人什麼,我受了別人什麼……所以,我們要向如來學習——“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叁、處大千界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一段主要是說化處,也就是世界觀。

   佛陀說世界觀的時候,從兩方面來講。一方面是從微塵來講,一方面是從整體的一合相來講。一個微觀,一個宏觀。

   在緣起色法中,有幻現似異的差別相、分離相,所以不妨以散空法門而分分的分析他。但若以爲分析色法到究竟,即爲不可再分析的實體——極微,那即爲純粹妄想的産物,成爲非緣起的邪見。

   就像這個房子,可以分開,分爲房頂、柱子、窗戶、地板等。窗子,還可以分爲窗框和玻璃等。但是,切不要以爲分到最後,一定有一個不可分的實體或極微。認爲有個不可分的東西,就是妄想的産物,就是非緣起的邪見了。

   一合相是整體之意。比如,我們會說森林。但森林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個概念。離開了一顆一顆的樹,就沒有森林。森林就是一合相,它是個整體的概念,但它是個概念法,是個假法,並非真實的存在。同樣地,樹也是一個概念,它是由樹幹、樹葉、樹根……細胞……分子、原子……組合起來的,也是個一合相。又比如單位,其實離開了一個個員工,單位也不存在,也是個假法。

   如來雖也說世界的一合相——全體,那只是約緣起假名的和合似一,稱爲一合相,而不是說有一合相的實體——離部分或先于部分的全體可得。

   不要去執著一合相。在這樣的執著之下,我們看問題會非常片面。

   所以,不能說“美國比中國好”,這類說法是錯的。這樣對比,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不能離開個體來談整體。

   我們走在外面,有時候被人家議論,“和尚都很有錢”,“現在和尚都能結婚”,“和尚都不修行”,等等。其實他們頂多看到過兩叁個或叁五個蠻富有的或不太優秀的出家人,就得出一個概念,說現在的和尚都怎麼怎麼樣,這就是執著于一合相了。

   我們說話、處理事情,一定要破除這樣的概念。不要說“西園很好”或“西園不好”,這些話沒有意義。離開了具體的西園寺的人,沒有辦法說好與不好。要跳出來看。有時候,我們因爲幾個人就否定一個道場,認爲一切都不好;或者因爲幾個人就對一個道場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爲一切都好,這都是愚癡的。

  四、說無我教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這一段主要是講如來的教法。

   有的外道會說,我們的見地就有我見,佛陀說的是無我見。這就錯了。佛陀的見地既不是有我見,也不是無我見。

   假使有我,能見此我的名爲我見。我等自性既了不可得,那從何而有我見呢?

   佛說我見,不過隨衆生的顛倒想而假說,使人知我本無我,我見即本非我見而契悟無分別性。並非實有自我可見,實有見此自我的我見,又要加以破除。

   有時候佛陀也會說外道,說你們那是“我見”。但佛陀並不認爲真有一個實有自性的我見。我見是不需要破除的,因爲“我”本來就不存在。如果再說一個“無我”,那就是更是頭上添頭了。但是如果你執著于有我,佛教就要對你說無我!

   佛陀所說的,不是理論,不是哲學,而是確實如此,處處都不離開生活、不離開具體的事情。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七次課 上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