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七次课 上节

  第七次课(讲于2009年4月25日)

  上节

   各位同学,大家跟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现场和网络上听课的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阳光普照,气候适宜。在这个美好的天气里,我们一起学习殊胜的佛法,是很好的因缘。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这门课已经到了尾声。我们共用七次课,14个小时来学习。

   上节课,我们讲到究竟菩提,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这节课,我们开始讲第二个方面——示现化身事业。

  示现化身事业

   《金刚经》中讲的化身,不是随力示现的化身。此处的化身佛,指的是从入胎、住胎到成道、转*轮、入涅槃,示现人间的化身佛。他在人间活了81年,教化众生。作为化身佛,既成佛道,即有化众(教化的对象)、化主(教化的本人)、化处(教化的地点)、化法(教化的法义)四事。

  一、化凡夫众

   我们来看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佛陀示现在人间的时候,孜孜不倦,每天都在度众生,教化弟子。可是,如来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度众生,我在度众生”呢?没有的。因为他已经契入空性,没有度化众生的执著。他不会有“我一定要度众生,我度这个人成功了,度那个人失败了”这样的心态。有因有缘,众生成熟,有因有缘,众生得度。一切都随顺着因缘。一个人根机成熟了,佛陀就能令他解脱;根机不成熟,佛陀也不会因此觉得气愤或失望。佛陀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的因缘成熟,会在他的阿赖耶识里给他种下菩提种子,未来世的时候,他会在因缘成熟时得度。

   我们凡夫度众生,是有执著的。这个人如果听你的话,你就很高兴;如果不但不听你的,还讽刺你,你就很难受。了解了般若,你就知道了,不需要高兴,也不需要难受。

   有人的缘分还没有成熟,所以不理解佛法,这很正常,并不是你的错。给他种下善的种子,总有一天会成熟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接纳的能力。有人缘分到了,一下子就接纳了佛法,我们为他祝福,祝福之后,就放下。不要说“这个人是我度的,他应该对我感恩图报”。

   佛陀度尽众生,而无一众生实得度者。佛陀的心,像天空一样,那么广大,那么平静。经典里记载的佛陀度不了的众生很多,而佛陀从来也不会生气。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有人会说,佛经常说他自己在过去生中如何如何,他一出世的时候还说过:“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他不也是说“我”吗?如来所说的我,跟我们所说的我,内容是不一样的。

   《杂阿含582经》中有一段对话——

   时,彼天子说偈白佛:

   “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颇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亦说言有我,及说有我所。”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已尽诸有漏,唯持最后身,何言说有我,说何是我所?”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唯持最后身,说我漏已尽,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

   这是一位天人向佛陀请法时,佛陀的回答。天人问,阿罗汉能不能说有我和我所?佛陀回答,可以说。天人感到奇怪,如果一个人是阿罗汉了,不受后有,什么都不执著,怎么还会说我和我所呢?佛陀解释道,真正解脱的圣者,他们所说的我和我所,那是随顺世俗,假名而说,他们不会真的认为有一个自我。

   佛陀的心像虚空一样,不会认为这是我,那是你,他不会认为有任何差别。他不会觉得这是自己应该保护,那是外人与我无关。他也不会觉得这些人是我的朋友、那些人不是我的朋友,这些人是我的弟子,那些人不是我的弟子。虽然佛陀也说“我的弟子”,但是他的心里不会执著于“我的弟子”。任何一个人到了佛陀这里,不管是不是他的弟子,佛陀看待他们,都是同样的平等,同样的亲切,会同样地接待,同样地帮助,不会有我和我所的差别。

   但是,平时说话的时候,佛陀会不会说这种差别呢?他也会说:“哦,这是我的弟子,那些是外道,不是我的弟子。”他会这样说,但他的态度上没有我相,没有分别心。

   所以,“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陀说,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佛陀真的认为他们是凡夫,觉得自己是圣者。凡夫,也是假名的凡夫。因为凡夫也可以进步,凡夫证到了圣果,就变成了圣人。

   在座的诸位,你们可能离成佛还远。但是你也不要认为自己就是凡夫。佛陀已经说了,凡夫者即非凡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者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佛,只要愿意成佛。

  二、现化身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一段,佛陀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前面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可以身相见如来否。当时须菩提答,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他答对了。而这次须菩提回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大家可能感到奇怪,怎么这次须菩提答错了呢?

   这是因为,第一次问这样的问题时,佛说的是法身佛。须菩提当然知道,般若的空性就是佛的法身所在,当然是无形无相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但是他认为,化现在人间的三十二相的佛陀,这是可以见的,所以他这次这样回答。

   佛陀告诉须菩提,即使是对三十二相的佛陀,也不能执著。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能说他是如来吗?须菩提很有智慧,马上就转过来了,“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陀马上说了一个偈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要执著于色,不要执著于声音,不要执著于触,不要执著于受,不要执著于法。不要在这些外相上求佛陀。要看佛之所以为佛。

   我们往往会对佛有执著。念佛号的时候,“阿弥陀佛”的“阿”字,有不同的发音,有的初学者就很苦恼,不知怎么念才对。我要告诉你——你要是不执著,就都对;你要是执著了,都不对。没有标准答案。不可以音声见如来。我们念佛,要透过声音相,看到后面那尊真正的佛。就像用手指指月亮,你不要在手指上做功夫,要顺着手指看月亮。

   我们学净土法门,念佛,为什么要读《无量寿经》、读其他的大乘经典呢?就是因为你会通过学习经典,体验到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然后你再念佛。

   体验一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你就会体验到佛的悲心。他知道众生有种种痛苦,修学环境不好,所以他才发愿,他的世界是清净的,没有这样那样的障碍,衣食无忧,大家都是平等的,寿命又很长,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在阿弥陀佛的净土,没有身苦,莲花化身;没有老苦,不会衰老;不生病,不会死,你可以一直往上修,直到成佛;没有爱别离苦,你可以随时随地化身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跟自己的亲朋眷属不会分离;没有怨憎会苦,那个世界的众生都是善知识,大家在一起不会有矛盾;没有求不得苦,想穿衣服,衣服就变现出来了,想吃东西,饮食就来了。阿弥陀佛的悲心太大了,娑婆世界的八苦,他全部帮我们解决了,让我们在那么好的一个世界里修行。你会体会到,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的心量到底有多大。用这样的心态忆佛念佛,你心心念念都跟佛是相应的。

   另一方面,对如来不以色见、不以声求,也不是说你就不能念佛号了。找月亮,也需要用一个指头指一下。如果你不能念实相佛,那么还要通过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唤起你对佛的忆念。但是要知道,念佛不是仅仅止于名号的。名号是方便,是一座桥。这样,你才能真正把净土法门修好,你的心才能真正地跟阿弥陀佛相契合。

   有人会觉得,既然对如来不以色见,不以声求,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好像佛陀没有三十二相,或者有没有三十二相都无所谓。那就又错了。闻说“有三十二相”不是如来,又执著“没有三十二相”是如来,这仍落在有、无之中,反而越错越远了!说有也错了,说无也错了,不要去执著有和无。因为佛的本质不在于三十二相,但是也不否定三十二相,一切是因缘和合。三十二相,是如来无量的慈悲与智慧的体现。不落于有无,才能真正见到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发阿耨多罗三…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七次课 上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