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課(講于2009年4月25日)
上節
各位同學,大家跟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現場和網絡上聽課的同學,大家下午好。今天,陽光普照,氣候適宜。在這個美好的天氣裏,我們一起學習殊勝的佛法,是很好的因緣。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這門課已經到了尾聲。我們共用七次課,14個小時來學習。
上節課,我們講到究竟菩提,是從兩個方面來談的。這節課,我們開始講第二個方面——示現化身事業。
示現化身事業
《金剛經》中講的化身,不是隨力示現的化身。此處的化身佛,指的是從入胎、住胎到成道、轉*輪、入涅槃,示現人間的化身佛。他在人間活了81年,教化衆生。作爲化身佛,既成佛道,即有化衆(教化的對象)、化主(教化的本人)、化處(教化的地點)、化法(教化的法義)四事。
一、化凡夫衆
我們來看經文。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佛陀示現在人間的時候,孜孜不倦,每天都在度衆生,教化弟子。可是,如來有沒有這樣的想法“我要度衆生,我在度衆生”呢?沒有的。因爲他已經契入空性,沒有度化衆生的執著。他不會有“我一定要度衆生,我度這個人成功了,度那個人失敗了”這樣的心態。有因有緣,衆生成熟,有因有緣,衆生得度。一切都隨順著因緣。一個人根機成熟了,佛陀就能令他解脫;根機不成熟,佛陀也不會因此覺得氣憤或失望。佛陀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的因緣成熟,會在他的阿賴耶識裏給他種下菩提種子,未來世的時候,他會在因緣成熟時得度。
我們凡夫度衆生,是有執著的。這個人如果聽你的話,你就很高興;如果不但不聽你的,還諷刺你,你就很難受。了解了般若,你就知道了,不需要高興,也不需要難受。
有人的緣分還沒有成熟,所以不理解佛法,這很正常,並不是你的錯。給他種下善的種子,總有一天會成熟的。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要有足夠的接納的能力。有人緣分到了,一下子就接納了佛法,我們爲他祝福,祝福之後,就放下。不要說“這個人是我度的,他應該對我感恩圖報”。
佛陀度盡衆生,而無一衆生實得度者。佛陀的心,像天空一樣,那麼廣大,那麼平靜。經典裏記載的佛陀度不了的衆生很多,而佛陀從來也不會生氣。
“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
有人會說,佛經常說他自己在過去生中如何如何,他一出世的時候還說過:“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他不也是說“我”嗎?如來所說的我,跟我們所說的我,內容是不一樣的。
《雜阿含582經》中有一段對話——
時,彼天子說偈白佛:
“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頗說言有我,及說我所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亦說言有我,及說有我所。”
時,彼天子複說偈言:
“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已盡諸有漏,唯持最後身,何言說有我,說何是我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諸漏盡,唯持最後身,說我漏已盡,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說。”
這是一位天人向佛陀請法時,佛陀的回答。天人問,阿羅漢能不能說有我和我所?佛陀回答,可以說。天人感到奇怪,如果一個人是阿羅漢了,不受後有,什麼都不執著,怎麼還會說我和我所呢?佛陀解釋道,真正解脫的聖者,他們所說的我和我所,那是隨順世俗,假名而說,他們不會真的認爲有一個自我。
佛陀的心像虛空一樣,不會認爲這是我,那是你,他不會認爲有任何差別。他不會覺得這是自己應該保護,那是外人與我無關。他也不會覺得這些人是我的朋友、那些人不是我的朋友,這些人是我的弟子,那些人不是我的弟子。雖然佛陀也說“我的弟子”,但是他的心裏不會執著于“我的弟子”。任何一個人到了佛陀這裏,不管是不是他的弟子,佛陀看待他們,都是同樣的平等,同樣的親切,會同樣地接待,同樣地幫助,不會有我和我所的差別。
但是,平時說話的時候,佛陀會不會說這種差別呢?他也會說:“哦,這是我的弟子,那些是外道,不是我的弟子。”他會這樣說,但他的態度上沒有我相,沒有分別心。
所以,“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陀說,凡夫之人以爲有我。但是我們也不要以爲,佛陀真的認爲他們是凡夫,覺得自己是聖者。凡夫,也是假名的凡夫。因爲凡夫也可以進步,凡夫證到了聖果,就變成了聖人。
在座的諸位,你們可能離成佛還遠。但是你也不要認爲自己就是凡夫。佛陀已經說了,凡夫者即非凡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爲聖者的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會成佛,只要願意成佛。
二、現化身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這一段,佛陀問須菩提,“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前面也問過這樣的問題,可以身相見如來否。當時須菩提答,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他答對了。而這次須菩提回答:“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大家可能感到奇怪,怎麼這次須菩提答錯了呢?
這是因爲,第一次問這樣的問題時,佛說的是法身佛。須菩提當然知道,般若的空性就是佛的法身所在,當然是無形無相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但是他認爲,化現在人間的叁十二相的佛陀,這是可以見的,所以他這次這樣回答。
佛陀告訴須菩提,即使是對叁十二相的佛陀,也不能執著。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能說他是如來嗎?須菩提很有智慧,馬上就轉過來了,“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佛陀馬上說了一個偈頌:“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要執著于色,不要執著于聲音,不要執著于觸,不要執著于受,不要執著于法。不要在這些外相上求佛陀。要看佛之所以爲佛。
我們往往會對佛有執著。念佛號的時候,“阿彌陀佛”的“阿”字,有不同的發音,有的初學者就很苦惱,不知怎麼念才對。我要告訴你——你要是不執著,就都對;你要是執著了,都不對。沒有標准答案。不可以音聲見如來。我們念佛,要透過聲音相,看到後面那尊真正的佛。就像用手指指月亮,你不要在手指上做功夫,要順著手指看月亮。
我們學淨土法門,念佛,爲什麼要讀《無量壽經》、讀其他的大乘經典呢?就是因爲你會通過學習經典,體驗到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然後你再念佛。
體驗一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你就會體驗到佛的悲心。他知道衆生有種種痛苦,修學環境不好,所以他才發願,他的世界是清淨的,沒有這樣那樣的障礙,衣食無憂,大家都是平等的,壽命又很長,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在阿彌陀佛的淨土,沒有身苦,蓮花化身;沒有老苦,不會衰老;不生病,不會死,你可以一直往上修,直到成佛;沒有愛別離苦,你可以隨時隨地化身到十方世界去度衆生,跟自己的親朋眷屬不會分離;沒有怨憎會苦,那個世界的衆生都是善知識,大家在一起不會有矛盾;沒有求不得苦,想穿衣服,衣服就變現出來了,想吃東西,飲食就來了。阿彌陀佛的悲心太大了,娑婆世界的八苦,他全部幫我們解決了,讓我們在那麼好的一個世界裏修行。你會體會到,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的心量到底有多大。用這樣的心態憶佛念佛,你心心念念都跟佛是相應的。
另一方面,對如來不以色見、不以聲求,也不是說你就不能念佛號了。找月亮,也需要用一個指頭指一下。如果你不能念實相佛,那麼還要通過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來喚起你對佛的憶念。但是要知道,念佛不是僅僅止于名號的。名號是方便,是一座橋。這樣,你才能真正把淨土法門修好,你的心才能真正地跟阿彌陀佛相契合。
有人會覺得,既然對如來不以色見,不以聲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好像佛陀沒有叁十二相,或者有沒有叁十二相都無所謂。那就又錯了。聞說“有叁十二相”不是如來,又執著“沒有叁十二相”是如來,這仍落在有、無之中,反而越錯越遠了!說有也錯了,說無也錯了,不要去執著有和無。因爲佛的本質不在于叁十二相,但是也不否定叁十二相,一切是因緣和合。叁十二相,是如來無量的慈悲與智慧的體現。不落于有無,才能真正見到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發阿耨多羅叁…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七次課 上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