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節
4、寸絲不挂
真正的般若,心是寸絲不挂的。只要有一點點執著,就還落在生死間。
有這樣一個公案。當初,雪窦山的祖師雪峰義存禅師,禅法很出名。有一位比丘尼,法名玄機,在大日山禅修。玄機去見雪峰,雪峰問她從哪裏來。她說,我從大日山來,大日一出,冰雪融化。意思是說,在我的智慧面前,你這個“雪”抵擋不住,馬上就化了。雪峰又問她的法名。她說叫玄機。雪峰一聽,織布的“機”啊,就問她,那你一天能織多少布呢?玄機說:“寸絲不挂。”雪峰就很客氣地接待她。她臨走的時候,雪峰在後面喊:“法師,袈裟拖地了。”玄機回頭一看,雪峰哈哈大笑:“好一個寸絲不挂!”
對空的領悟,在生活之中,不是在教理上知道一點就行了。當你的執著減輕的時候,你自己也會知道的——煩惱減輕,慈悲增加,更能理解和關懷別人。這是契入空性的征兆。如果你修空性,修得越來越僵硬,好像跟周圍越來越格格不入,煩惱越來越重,那麼,你一定是修錯了。
叁相並寂,才是真正的空。這個空,不是跟有相待的,它是絕待的,是遍一切處的空。
5、無爲法空、涅槃空
我們看看《大智度論》中的兩段話。
第一段,關于“無爲法空”:
若除有爲則無無爲,有爲實相即是無爲。如有爲空,無爲亦空,以二事不異故。複次,有人聞有爲法過罪,而著無爲法,以著故生諸結使……以此結使故,能起不善業,不善業故,墮叁惡道。是故言無爲法空。
有爲法空,大家都能理解——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爲什麼說無爲法也是空的呢?龍樹菩薩說:“若除有爲,無無爲。”有爲法的實相,就是無爲。無爲法,並不是離開我們生生滅滅的世間,另去找一個空,一個無。生生滅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當下就是無爲法的體現,因爲我們執著了,才成了有爲法。就像我們之前舉過的那個例子,波浪起起伏伏,讓你拿一個波浪來給我,拿得到嗎?它是一個假名。只是我們把起伏的現象說是波浪,並不是真有一個自性的東西是波浪。
執著于無爲法,也會起煩惱。比丘尼玄機覺得自己證到了空性,傲慢自大,這就是煩惱的表現。
第二段《大智度論》中的話:
愛等諸煩惱,假名爲縛,若修道,解是縛得解脫,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爲涅槃。如人被械得脫而作戲論:是械是腳,何者是解脫?是人可怪,于腳外更求解脫。衆生亦如是,離五衆械,更求解脫法。
因爲有系縛,我們才會說有解脫。離開枷鎖之外,並沒有另外一個東西叫解脫,枷鎖打開就是解脫。離開了五蘊煩惱,所謂的解脫還存在嗎?開悟的當下就是涅槃,涅槃並不是另外得到一個東西。衆生本來是佛,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講的。
學佛的過程,不是得到的過程,而是放下的過程。你放下得越多,就越接近真理,越接近你的本來面目。
問曰:若雲無爲法空,與邪見何異?
答曰:邪見人不信涅槃,然後生心言定無涅槃法。無爲空者,破取涅槃相,是爲異。複次若人舍有爲著無,以著故,無爲即成有爲,以是故雖破無爲而非邪見。
邪見的人,不認爲有涅槃。無爲空,是指知道斷除煩惱爲涅槃,但不執著于涅槃。
6、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陀很慈悲,他說法,是爲了破我們的執著,但他怕我們聽了法之後,又對佛法産生了執著。他告訴我們,法就像過河用的船,過河之後,不需要把船繼續背在身上。
連法都要舍掉,何況非法?
非法,在這裏有兩種解釋。一是著于空,二是著于罪業。其實兩者也是一回事。
我們要知道佛法的第一義。佛陀製戒,就是因爲我們會犯戒。有人說,我要等到我不會犯戒的時候,才去受戒。如果你真的完全不會犯戒了,還有必要受戒嗎?佛陀成佛之後,前12年都沒有製戒,因爲沒有人犯戒。
對法,不要覺得是系縛。每一種法,都幫助你對治煩惱,解脫罪業。當你的煩惱去除之後,法也可以放下了。
孔子說,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沒有任何限製,但處處都不會破壞倫理規範。這個境界很高。
叁、賢聖無爲同證
接下來,我們看“無得無說分”。佛陀舉叁乘聖者爲我們見證,空性是解脫的根本。
(一)舉如來爲證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1、諸法實相
佛陀的證覺,即是體悟了諸法的如實相,這如實相本來如是,並不因佛的證與不證而有差別。
所謂的覺悟,並非是得到了什麼,而恰恰是放下了些什麼!放下了錯誤的執著和見解,諸法的本來面目就如實呈現了。故《心經》雲:“無智亦無得。”
有的外道認爲,能量聚集得越多越好。其實那沒有用處,能量聚集得再多,死時也都消散掉了,煩惱依然如故。智慧沒有打開,永遠解脫不了。修金丹、修幻化身……都是竹籃打水。
呂洞賓修成長生法之後,經過黃龍山,見紫氣彌漫,知道山上必有高人,上山見到了黃龍祖師。黃龍祖師問他如何得道,呂洞賓說囊中有不死之藥。黃龍祖師說,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不過是個守屍鬼。——這樣,等同于只是守著一具屍體,而且最終仍會消散。
乃至到了非想非非想天,證得八萬四千大劫的定力,還是會退失。內在煩惱的種子,還是會發芽。
2、應病與藥
如來說法,也是對治衆生的習氣和執著,應病與藥。若衆生無病,佛即不須說法。故而無有定法可說。但無有定法可說,決非隨便亂說,在緣起面來看,應病與藥,又是絲毫不錯亂。故雲:非法、非非法。
藥沒有好壞,關鍵看能不能對治病。人參與甘草,無所謂哪個更好,有的病吃甘草才能好,有的病吃人參才有效。雖然沒有好壞,但用藥是不能錯亂的。亂吃藥,會加重你的症狀。雖然不能錯亂,但你也不要執著它。
很多人學佛,不對治自己的煩惱,卻執著于戲論。論壇上,有些人經常吵架。是不是針對煩惱在談問題呢?有時候越談越遠,煩惱更加熾盛。
學佛,要把握住見地。學佛,是因爲有煩惱,有執著。對治煩惱,才會有進步。佛法,不是用來炫耀的,也不是逃避社會、逃避責任、逃避人生的借口。如果那樣,法也會變成毒。
有些人學佛,沒有用法發現自己的不足,反而用法看到別人的渺小,看一切人都是生死凡夫,罪業深重。——這是很危險的!
3、聖賢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大聖佛陀、大乘菩薩、二乘聖者,或還在修證的進程中,或已達究竟極果,都因體悟無爲法而成。
無爲,即離一切戲論而都無所取著的平等空性。
空性雖無差別,但叁乘聖者卻因對空性體悟的深淺而體現出差別相。
4、校量福德
我們看“依法出生分”。這一段,主要是爲我們做一個校量,贊歎。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一段,是佛陀怕我們有所執著而講。沒有如來可得,沒有法可說,但不能落入空。因此,佛陀指出因果不空的道理,說明福德之多。
把叁千大千世界以七寶裝滿,用來布施,所得福德當然很多。但是,這是緣起性空的福德,不是有自性的福德,對福德也不能執著。福德,只有善用的時候,才能體現。
比說說,錢在不使用的時候,其實就是紙。但是世間的人往往執著于錢,存了多少錢在那裏放著,一輩子都不敢用,這樣,並沒有真正擁有錢。那麼,錢是不是福報呢?你要是用得好,它就是福報;你要是用得不好,它會惹來無盡的煩惱。
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乃至爲他人說,福德遠遠超過用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
受持和爲他人說,實際上講的是十法行。概括起來,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總共是十個方面: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
諷誦與披讀不同,諷誦是指不加思維地讀誦。
其中,受持即是自利,爲他人說即是利他。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皆從般若成佛。諸佛所說的法,無非都是宣揚般若的甚深法義。當然,也不能對佛和法産生執著,要把這種執著割掉,“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十法行也給我們一些啓示。前段時間有同修問,誦經的時候,到底是要理解它的意思,還是不用思考它的意思而一直讀下去呢?兩種都需要。也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思維法義,也可以心無雜念地誦下去。諷誦,是一種熏習的方法。如果有人看不懂經的意思,就可以先不用管它,就這樣誦下去,誦久了,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裏,慢慢地會發芽的。如果你慧力夠強,…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四次課 下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