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四次課 下節▪P2

  ..續本文上一頁就認真地把它理解下來。我們大家現在學《金剛經》,學一遍之後再讀,感覺就會不一樣了。諷誦與披讀交替進行,效果最好。

   (二)舉聲聞爲證

   我們來看“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在這裏,佛陀舉二乘的聖者爲證。

   1、聲聞四果簡介

   一果——須陀洹:斷除叁結,身見、戒取、疑,不複見我,唯見正法。但猶有“余慢”未盡,雖因無我智力,不再起分別的我我所見,但無始以來習以成性的“內自恃我”還不能淨盡,故還有有限的七番生死,令其徹底根絕。(就像大樹的根已砍斷,而枝葉未盡;又如鐐铐已經解開,但因爲铐得太久,需要活動活動,才能習慣。)

   二果——斯陀含:斷除欲界九品修惑的前六品,貪嗔癡薄,還須一返生死。(見惑在證果的一刹那就斷掉了,但修惑非常頑固,因此證二果之後,還要慢慢地把貪嗔癡慢打磨掉。)

   叁果——阿那含: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不再于欲界受生。

   四果——阿羅漢:斷盡色、無色界一切見惑、修惑,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轉。

   2、由斯陀含說到憤怒

   學佛的人生氣,很正常,就連證果的聖者也還會生氣。但是,生氣之後怎麼看待憤怒,就很重要了。沒有學佛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就應該生氣,並且因此開始攻擊別人。學佛的人可能會壓抑自己,不會攻擊對方,但是會轉而攻擊自己,也很痛苦。

   我們應該了解憤怒也是空性的,看了知它是假的,內在有種子,外在有緣起,所以現起了憤怒相。不動,不加入,不隨順,只是看著它。不必責備自己不該生氣,也不要再想對方的壞處。這樣看一會兒,憤怒就自己消失了,讓你再憤怒,你都憤怒不起來。有沒有人能夠一天到晚都憤怒?想繼續憤怒,需要再用思維把情緒調動起來,如果不思維,憤怒是持續不了的,它會消失。

   憤怒消失之後,你就可以公平地看待這件事情,可以看到對方的痛苦,看到對方爲什麼會傷害你。你就會接納——有因有緣,一切法就是這個樣子。

   下一次,你可能還會憤怒。但是這樣修行下去,憤怒會逐漸減弱。你就會越來越寬容,越來越有同理心。

   3、無所得、無我

   須陀洹是不是因爲得到了什麼,而成爲須陀洹呢?不是的。恰恰是因爲舍去了色聲香味觸法,無所入,他才入流了。佛法就是如此巧妙——當你放下的時候,你就得到了。你得到的是什麼?得到的是無所得,智慧就開了。

   我們說斯陀含是一往來,是不是真有一個人在往來呢?要知道,斯陀含也是空性的顯現,並不是有一個實有自性的衆生在往來著。

   阿那含不再于欲界受生,會在不還天一直修行到契入涅槃。但是,當我們說他不來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人住在那裏,不來了呢?也沒有。因爲本來無我。

   斯陀含的有來有回,和阿那含的不來不去,一個人是動相,一個是靜相。佛法告訴我們,動相和靜相都是落于兩邊的。佛法講的“不來”,並非與“來”相對,而是超越“來”與“不來”的兩邊。本來就沒有,何談來與不來?

   如果還執著于我,認爲有一個我往來一次或者不來,那還沒有證到初果,更別說二果和叁果了。

   同樣地,說阿羅漢不再有生死輪轉,也不是有那麼一個衆生不再有生死輪轉。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這是須菩提以自己作爲例子。他證得了無诤叁昧,處處觀察緣起,不因衆生起煩惱,慈悲心超過一般的阿羅漢。但他沒有這樣一個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

   阿蘭那行,就是無诤行。

   無诤叁昧的慈悲,是沒有執著的慈悲。由于衆生有煩惱,慈悲才現起。如果一個人執著于慈悲,他就不是真正的無诤行的阿羅漢,而是增上慢的阿羅漢。

   在《清淨道論》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德,修得很好,證到很多神通,覺得自己已經證得阿羅漢了。他教了很多徒弟,其中一個優秀的徒弟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來這個徒弟觀察師父,發現師父並沒有證得阿羅漢,決定度化師父。徒弟問師父有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師父說已證到多年。徒弟請師父用神通變現一只白象出來,師父一刹那間就把白象變現出來了。徒弟又請師父把白象變現得發怒,師父即用神通使白象發怒。發怒的白象咆哮著朝師父猛沖過來,師父害怕了,不禁拔腿就跑。跑了幾步,聽到徒弟喊他,這時師父醒悟到:原來我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在我的內心深處還有恐懼,還有執著。于是師父頂禮他的弟子,請其開示。徒弟教師父修行的法門,師父很快證到了真正的阿羅漢果。

   阿羅漢沒有凡夫的恐懼和歡喜,他的內心是寂靜的。阿羅漢沒有執著的慈悲,比凡夫的憐憫心不知要廣大、深刻多少。

   (叁)舉菩薩爲證

   我們來讀誦“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過去生中,佛陀作爲菩薩,在燃燈佛那裏得到了授記。一個人要成佛,需要經過非常久遠的時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一次發菩提心,是很久以前墮在地獄裏的時候,他對地獄裏的其他衆生産生了悲憫,希望代其受苦,這一念慈悲心生起,他就從地獄裏解脫出來了。得到最初的授記之後,又經過四個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的修行,才證到佛果。

   這個公案,是佛陀成佛之後回家鄉看父母的時候講出來的。當時佛陀家鄉的王公貴族很傲慢,覺得佛陀雖然證得佛果,也是他們的晚輩,拒絕向佛陀行禮。佛陀應舍利弗的祈請,講出自己成佛的曆程。佛陀說,成佛不是因爲一生的修行,而是經過了無量劫的修行。他在講這個曆程時,第一個故事就是燃燈佛的故事。

   佛陀在過去生中,名叫須彌陀,生于一個高貴富有的家庭。父母去世後,他散盡家財供養衆生,出家修行,追求解脫。他想,世間有染,就必然有淨,有痛苦,就必然有痛苦的止息。他觀察到世間的汙染,相信一定有解脫之道。他來到山裏修行,由于善根深厚,七天之內就證到了四禅八定和五種神通。

   那時,燃燈佛已經成佛。一個大城市裏的人,要邀請燃燈佛來講經說法,事先努力地灑掃、鋪路,做各種准備。一天,須彌陀以神通在空中飛行時,看到這些人在忙碌,于是降落下來打聽原因。得知燃燈佛要來,他立即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要幫助大家做准備工作。

   人們看他有神通,就分給他一段最難鋪的道路。如果用神通,他一刹那就能把路鋪好。但是,出于虔誠,他決定背土填路。沒等把路完全填好,還有最後一個泥坑,燃燈佛已經帶著弟子過來了。須彌陀看到燃燈佛遠遠走來,安詳寂靜,放出六種顔色的光芒,像晴空下的閃電一樣璀璨,後面跟隨著上萬名阿羅漢弟子。須彌陀感到,對這樣偉大的佛陀,用身體供養都不爲過。

   須彌陀撲在泥坑上,用身體搭起一座橋,並且發下這樣的大願:

   此時此刻,以我的善根,當下就能證到阿羅漢,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我要證到殊勝的佛果。今天,我用身體爲燃燈佛搭橋,將來我要用生命搭成橋梁,接引無量的衆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所以,我必須成佛。以我的生命爲誓言,我要成佛。

   燃燈佛走到須彌陀跟前,觀察到了他內心的願望,也觀察到了他成佛的因緣。燃燈佛微笑著說,四個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之後,須彌陀會成佛,稱號爲釋迦牟尼,名字是喬達摩悉達多,父母叫什麼,上首兩個弟子是迦葉和舍利弗,上首兩個女弟子叫什麼,上首兩個在家信徒叫什麼……就這樣一一授記。此時諸天震動,用鮮花撒在須彌陀身上。燃燈佛也沒有踏在須彌陀身上行走,而是帶著弟子們從旁邊過去了。

   經典裏認爲,得到授記有八個條件。第一要是個人;第二要是個男子;第叁要相信業果,修習佛法;第四,要遇到一位在世的佛;第五,以現生的能力至少能證到阿羅漢;第六,具足四禅八定和五種神通;第七,願意爲佛陀奉獻生命;第八,有極強的要成佛的善法欲。

   須彌陀觀察到了空性,得到了無生法忍。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法忍。也就是說,他成爲了不退轉的菩薩。燃燈佛給他授記的時候,須彌陀的菩薩位次在第七地。如果他證阿羅漢果,那一世就會入滅,不會再輪回。但是因爲他發了菩提心,證到的是七地菩薩。

   這次課沒能把明心菩提的內容講完,下次再接著講吧。

   思考題:

   1、般若經的佛陀觀

   2、如何修習才能契入般若智慧?

   3、認識衆生常犯的叁種著相

   4、預習:如何信解受持《金剛經》(預習到“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四次課 下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