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次课 下节▪P2

  ..续本文上一页就认真地把它理解下来。我们大家现在学《金刚经》,学一遍之后再读,感觉就会不一样了。讽诵与披读交替进行,效果最好。

   (二)举声闻为证

   我们来看“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在这里,佛陀举二乘的圣者为证。

   1、声闻四果简介

   一果——须陀洹:断除三结,身见、戒取、疑,不复见我,唯见正法。但犹有“余慢”未尽,虽因无我智力,不再起分别的我我所见,但无始以来习以成性的“内自恃我”还不能净尽,故还有有限的七番生死,令其彻底根绝。(就像大树的根已砍断,而枝叶未尽;又如镣铐已经解开,但因为铐得太久,需要活动活动,才能习惯。)

   二果——斯陀含:断除欲界九品修惑的前六品,贪嗔痴薄,还须一返生死。(见惑在证果的一刹那就断掉了,但修惑非常顽固,因此证二果之后,还要慢慢地把贪嗔痴慢打磨掉。)

   三果——阿那含: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不再于欲界受生。

   四果——阿罗汉:断尽色、无色界一切见惑、修惑,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转。

   2、由斯陀含说到愤怒

   学佛的人生气,很正常,就连证果的圣者也还会生气。但是,生气之后怎么看待愤怒,就很重要了。没有学佛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就应该生气,并且因此开始攻击别人。学佛的人可能会压抑自己,不会攻击对方,但是会转而攻击自己,也很痛苦。

   我们应该了解愤怒也是空性的,看了知它是假的,内在有种子,外在有缘起,所以现起了愤怒相。不动,不加入,不随顺,只是看着它。不必责备自己不该生气,也不要再想对方的坏处。这样看一会儿,愤怒就自己消失了,让你再愤怒,你都愤怒不起来。有没有人能够一天到晚都愤怒?想继续愤怒,需要再用思维把情绪调动起来,如果不思维,愤怒是持续不了的,它会消失。

   愤怒消失之后,你就可以公平地看待这件事情,可以看到对方的痛苦,看到对方为什么会伤害你。你就会接纳——有因有缘,一切法就是这个样子。

   下一次,你可能还会愤怒。但是这样修行下去,愤怒会逐渐减弱。你就会越来越宽容,越来越有同理心。

   3、无所得、无我

   须陀洹是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而成为须陀洹呢?不是的。恰恰是因为舍去了色声香味触法,无所入,他才入流了。佛法就是如此巧妙——当你放下的时候,你就得到了。你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无所得,智慧就开了。

   我们说斯陀含是一往来,是不是真有一个人在往来呢?要知道,斯陀含也是空性的显现,并不是有一个实有自性的众生在往来着。

   阿那含不再于欲界受生,会在不还天一直修行到契入涅槃。但是,当我们说他不来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人住在那里,不来了呢?也没有。因为本来无我。

   斯陀含的有来有回,和阿那含的不来不去,一个人是动相,一个是静相。佛法告诉我们,动相和静相都是落于两边的。佛法讲的“不来”,并非与“来”相对,而是超越“来”与“不来”的两边。本来就没有,何谈来与不来?

   如果还执著于我,认为有一个我往来一次或者不来,那还没有证到初果,更别说二果和三果了。

   同样地,说阿罗汉不再有生死轮转,也不是有那么一个众生不再有生死轮转。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这是须菩提以自己作为例子。他证得了无诤三昧,处处观察缘起,不因众生起烦恼,慈悲心超过一般的阿罗汉。但他没有这样一个念头:“我是离欲阿罗汉。”

   阿兰那行,就是无诤行。

   无诤三昧的慈悲,是没有执著的慈悲。由于众生有烦恼,慈悲才现起。如果一个人执著于慈悲,他就不是真正的无诤行的阿罗汉,而是增上慢的阿罗汉。

   在《清净道论》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德,修得很好,证到很多神通,觉得自己已经证得阿罗汉了。他教了很多徒弟,其中一个优秀的徒弟证得了阿罗汉果。后来这个徒弟观察师父,发现师父并没有证得阿罗汉,决定度化师父。徒弟问师父有没有证到阿罗汉果,师父说已证到多年。徒弟请师父用神通变现一只白象出来,师父一刹那间就把白象变现出来了。徒弟又请师父把白象变现得发怒,师父即用神通使白象发怒。发怒的白象咆哮着朝师父猛冲过来,师父害怕了,不禁拔腿就跑。跑了几步,听到徒弟喊他,这时师父醒悟到:原来我没有证到阿罗汉果,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有恐惧,还有执著。于是师父顶礼他的弟子,请其开示。徒弟教师父修行的法门,师父很快证到了真正的阿罗汉果。

   阿罗汉没有凡夫的恐惧和欢喜,他的内心是寂静的。阿罗汉没有执著的慈悲,比凡夫的怜悯心不知要广大、深刻多少。

   (三)举菩萨为证

   我们来读诵“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过去生中,佛陀作为菩萨,在燃灯佛那里得到了授记。一个人要成佛,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发菩提心,是很久以前堕在地狱里的时候,他对地狱里的其他众生产生了悲悯,希望代其受苦,这一念慈悲心生起,他就从地狱里解脱出来了。得到最初的授记之后,又经过四个阿僧祇劫和十万大劫的修行,才证到佛果。

   这个公案,是佛陀成佛之后回家乡看父母的时候讲出来的。当时佛陀家乡的王公贵族很傲慢,觉得佛陀虽然证得佛果,也是他们的晚辈,拒绝向佛陀行礼。佛陀应舍利弗的祈请,讲出自己成佛的历程。佛陀说,成佛不是因为一生的修行,而是经过了无量劫的修行。他在讲这个历程时,第一个故事就是燃灯佛的故事。

   佛陀在过去生中,名叫须弥陀,生于一个高贵富有的家庭。父母去世后,他散尽家财供养众生,出家修行,追求解脱。他想,世间有染,就必然有净,有痛苦,就必然有痛苦的止息。他观察到世间的污染,相信一定有解脱之道。他来到山里修行,由于善根深厚,七天之内就证到了四禅八定和五种神通。

   那时,燃灯佛已经成佛。一个大城市里的人,要邀请燃灯佛来讲经说法,事先努力地洒扫、铺路,做各种准备。一天,须弥陀以神通在空中飞行时,看到这些人在忙碌,于是降落下来打听原因。得知燃灯佛要来,他立即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要帮助大家做准备工作。

   人们看他有神通,就分给他一段最难铺的道路。如果用神通,他一刹那就能把路铺好。但是,出于虔诚,他决定背土填路。没等把路完全填好,还有最后一个泥坑,燃灯佛已经带着弟子过来了。须弥陀看到燃灯佛远远走来,安详寂静,放出六种颜色的光芒,像晴空下的闪电一样璀璨,后面跟随着上万名阿罗汉弟子。须弥陀感到,对这样伟大的佛陀,用身体供养都不为过。

   须弥陀扑在泥坑上,用身体搭起一座桥,并且发下这样的大愿:

   此时此刻,以我的善根,当下就能证到阿罗汉,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要证到殊胜的佛果。今天,我用身体为燃灯佛搭桥,将来我要用生命搭成桥梁,接引无量的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所以,我必须成佛。以我的生命为誓言,我要成佛。

   燃灯佛走到须弥陀跟前,观察到了他内心的愿望,也观察到了他成佛的因缘。燃灯佛微笑着说,四个阿僧祇劫和十万大劫之后,须弥陀会成佛,称号为释迦牟尼,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父母叫什么,上首两个弟子是迦叶和舍利弗,上首两个女弟子叫什么,上首两个在家信徒叫什么……就这样一一授记。此时诸天震动,用鲜花撒在须弥陀身上。燃灯佛也没有踏在须弥陀身上行走,而是带着弟子们从旁边过去了。

   经典里认为,得到授记有八个条件。第一要是个人;第二要是个男子;第三要相信业果,修习佛法;第四,要遇到一位在世的佛;第五,以现生的能力至少能证到阿罗汉;第六,具足四禅八定和五种神通;第七,愿意为佛陀奉献生命;第八,有极强的要成佛的善法欲。

   须弥陀观察到了空性,得到了无生法忍。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法忍。也就是说,他成为了不退转的菩萨。燃灯佛给他授记的时候,须弥陀的菩萨位次在第七地。如果他证阿罗汉果,那一世就会入灭,不会再轮回。但是因为他发了菩提心,证到的是七地菩萨。

   这次课没能把明心菩提的内容讲完,下次再接着讲吧。

   思考题:

   1、般若经的佛陀观

   2、如何修习才能契入般若智慧?

   3、认识众生常犯的三种著相

   4、预习:如何信解受持《金刚经》(预习到“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次课 下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