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的種子,會跟隨著我們走向未來。
沒有證得空性的人,總是會有執著的。但是,思維一切名利終將成空,可以使執著得到明顯對治。
很多負擔,都建立在執著的基礎上。你要想讓自己受苦,你就執著得更猛烈一點;你要不想讓受苦,就不妨把執著放開一點。善待自己。
四、積極思維
有時,我們遇到逆境。
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世間叫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這個世間本來就充滿了痛苦。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故于寒暑風,病縛捶打等,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衆,羞惡樂行善。”
你想找一個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地方,想找一個讓人們永遠愛你、永遠隨順你、從不違背你心意的地方,這可能嗎?找不到的。娑婆世界本身就是不圓滿的。
但是,痛苦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爲痛苦有種種功德,可以助長我們的出離心,鍛煉我們的能力,使我們成長。
勇敢地面對一些小的痛苦,將來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堅強。如果一個人總是泡在蜜罐裏,他是一個蒼白無力的人。
當我們面對痛苦的時候,心態非常重要。佛法從來不容許我們逃避,也不讓我們抱怨。佛法讓我們用什麼態度呢?面對。真正地面對。當你面對困難的時候,你就發現這個困難不像你想像得那麼困難,甚至有些困難是根本不存在的。當你處理掉一個困難,你會發現自己收獲頗多,變得成熟了。
如果你總是很嬌氣,會使你更痛苦。有人看到一點血就暈倒了。可是有的勇士到了戰場上,受傷之後變得更加勇猛。意志力的不同,心態的不同,使我們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
痛苦讓我們去掉傲慢的心,生起厭離的心和悲憫的心。因爲我們自己很痛苦,所以才知道別人也很痛苦。往往有人說“生兒方知報母恩”。你在生育、撫養孩子的時候,知道了其中的痛苦,才能體會到母親的感覺。
現在種種的違緣,都是來源于我們過去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心,沒有善巧地處理事情。我們要勇猛地改正自己的缺點,增長自己的智慧,不斷地與衆生廣結善緣。過去,我們沒有結下好的因緣,如果現在仍然不好好對待,那麼我們在未來生中,還會生生世世地互相殘殺,互相傷害。我想,沒有人願意這樣。我們已經互相傷害了無數世了,這一世見了面,又在互相傷害。在未來世,還想這樣嗎?如果不想,就可以從當下改變。這樣一想,我們就會勇猛地修習慈悲,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苦難其實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
以下,是淨土宗的一位祖師——妙業法師的一段話:
“是故大聖化人,以病苦爲良藥,以患難爲解脫,以障礙爲逍遙,以群魔爲法侶,以事難爲安樂,以弊交爲資糧,以逆人爲園林,以施德爲棄屣,以疏利爲富貴,以受抑爲行門。如是則居礙反通,求通反礙,于此障礙,皆成妙境!”
佛法以病苦爲良藥,患難裏就蘊涵著解脫。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在逆境中成長,把逆境看作成長不可缺少的資糧——是雨水、土壤、養分,會讓我們這棵大樹長得更加繁茂,就通達了,處處都能順利起來。如果你希望總是好好的,所有的人都要愛我,所有的人都不要對我有任何違背,反而會處處碰壁,處處失望。這就是佛法的用心的善巧之處。
我覺得這些法聽起來像甘露一樣,它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相。
五、反求己過
當你跟別人之間出現了問題的時候,你要問問自己,原因出在哪裏。
“愚夫不欲苦,偏作諸苦因;既由己過害,豈能憎于人!”
一個巴掌拍不響。當我們和別人發生了問題,難道責任都在于對方嗎?如果你把責任都推給對方,但我們恰恰是無法改變別人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原因,改變了自己,可能就改變了你和別人的關系。如果你只是希望別人改變,可能你永遠都在等待之中,永遠都在痛苦裏糾纏。
將注意的重心從觀察別人的錯誤轉向修正自己的言行,這無疑是極具建設性的,既能使人擺脫憤怒情緒的纏繞,又有助于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從逆境中改善自己。
佛陀總是讓我們建設性地去做。佛法教導我們,不要纏繞在情緒中,而是要看看自己能做什麼,是否能對自己做一些改變。
經典裏說,佛陀有一次到一個信衆家裏去應供。這個信衆以前是有外道的師父的,他遇到佛陀之後,對外道的師父就有點冷淡了。佛陀吃完飯出來之後,外道看見了,非常嫉妒,因爲他覺得佛陀使他失去了一個大護法。外道就用惡劣的語言謾罵佛陀。那個信衆非常難過。這時佛陀告訴他:
“不尋他人過,已做或未做;只觀察自己,已做或未做。”
六、思維業果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怨敵因我忍,墮獄久受苦。若我令受受害,敵反饒益我,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忍辱的過程,就是消業解冤的過程。對方對我憤怒地攻擊,只會使他自己受苦。我們已經體驗到了,我們憤怒的時候是很難過的。別人也是一樣。別人對我們發火的時候,他也很痛苦。其實他已經受到他的憤怒的懲罰了。別人對我們發火,是幫助我們消業,他自己反而會墮入惡趣。爲什麼我們還要去嗔恨他呢?我們只能感恩。
七、升華情操
有時候我們覺得心沒有那麼大的力量。那麼,可以把精神境界提升一下。
(一)憶念佛陀——歌利王的故事
通過憶念佛陀,可以把我們的心量打開。佛陀有種種修行忍辱的事迹,可以作爲我們的榜樣。
當初佛陀是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誣陷他勾引宮女。歌利王一刀一刀地把忍辱仙人的手、足、鼻……都割下來。忍辱仙人看著歌利王如此大發雷霆,心裏生起了無限的悲憫:這個人被他的煩惱都折磨成這個樣子了。于是忍辱仙人發下大願:當我未來生成佛的時候,第一個要度化的就是這個人。佛陀成佛時,度化的第一個弟子是憍陳如。憍陳如前生即歌利王。
佛陀在人世間教化的時候,也處處在修忍辱。很多人誹謗他,提婆達多陷害他,但他總是那麼安詳、從容,充滿悲憫。當我們想到佛陀的時候,內心會湧出力量。那麼困難的時候,佛陀都做到了忍辱,我們爲什麼不能忍辱呢?當我們面對不愉快的場景時,如果此時此刻面對這種場景的是佛陀,佛陀會怎麼對待?佛陀會破口大罵嗎?佛陀會跟人厮打嗎?當你這麼想問題的時候,就會得到答案。所以,憶念佛陀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方法。
“無僞衆生親,諸佛唯利生。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利生方足報,舍身入獄佛,故我雖受害,亦當行諸善。諸佛爲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癡驕慢我,何不侍衆生?衆樂佛歡喜,衆苦佛傷悲;悅衆佛愉悅,犯衆亦傷佛!”
佛陀看一切衆生,都像看待自己的獨生子羅睺羅一樣。當佛陀看到我們對衆生發怒的時候,他會怎麼想?他會心痛的。諸佛不惜身命度化衆生,我們卻在傷害衆生,難道我們不應該有一種慚愧心嗎?我們作爲佛弟子,是不是有必要考慮一下如何改良自己的言行和習氣呢?
(二)憶念自己的誓願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妒憎富貴者,甯有菩提心?”
這可以有力地對治我們的嫉妒。當我們嫉妒衆生,可以想一想,每天我們都在發願,願衆生快樂。怎麼轉眼之間,我們就又變得願衆生痛苦了?有時甚至恨不得別人出門被車撞死,盼望著“你什麼時候倒黴”。這樣一想,你會發現你的心很邪惡,跟做功課時發的願完全不同。警覺到這一點,你就會改變。
對此我是有體驗的。以前,我跟一個同修産生了一些沖突,生氣了。我就覺得他應該受到懲罰才好。突然,一天我在誦《大悲咒》的時候想到,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一切衆生裏也包括他呀?怎麼又希望他受到懲罰呢?覺得自己很可笑。從那以後,我很注意改正自己對別人發的不好的願。一旦注意到了,其實心是很好轉的。
佛陀不允許我們這樣賭咒發誓:“我說的要是假話,我就墮地獄”、“我說的要是真話,你就墮地獄”。這是不允許的。佛弟子要發誓的話,應該怎麼發呢?應該這樣說:“我說的要是假話,那就南無佛陀,我說的要是真話,那就南無佛陀”!乃至開玩笑都不許說讓人墮地獄的話。
八、積極行動
有時,實在降伏不了你的心,那就開始積極行動。哪怕你覺得做得很虛僞。
“把自己所有的東西施與他人,亦受他人所有的東西。如果他人成爲生活困難而需要我不受用的資具,當施以自己的所有的東西。若這樣做,則自己對那人的嗔恨便會息滅。而他人甚至自往世以來(對我)所懷的忿怒也會在那一刹那消滅。”——《清淨道論》
表達善意,雖然表達得勉強,忿怒也會因此消滅。
在婆媳關系裏,完全可以嘗試這樣做。你跟你的婆婆如果很煩惱,發現她喜歡什麼東西,可以送給她。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她可能會不舒服,覺得很怪。然後你再送第二次、第叁次……會有改變的。
他人給我們東西,我們也應該很歡喜地接受下來,並表示感謝。
分享,就會改變我們。包括用微笑面對對方。哪怕心裏笑不出,只要把嘴角翹上去,感覺就會不一樣。
向對方展示友好的行動,即使是並不發自內心真實的願望,但當這樣去做的時候,不僅能使對方消除憤怒,自己的嗔心也會得以轉化,這實在是一種非常巧妙的調心方法。
經典裏修忍辱的方法無量無邊,我只是簡單地介紹了其中八種,希望你們回去好好體驗。我相信,你們一定有能力讓自己安樂,也給別人帶來安樂。
一個人要關愛別人,首先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首先要淨化自己內心的憤怒。所有的苦受,包括自責、嫉妒、郁悶、憂傷……其實都是憤怒。我們要溫柔地看待內心的東西,看它是什麼,然後用這八個方法消化、處理它。那麼,快樂一定會在你心裏生起,安詳一定會吸引你的。
如果我們今天生起了功德,生起了歡喜,生起了善法,那麼,願與一切衆生分享。
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憤怒與忍辱 第二講 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