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找不到优点的人,体察对方身语意都在造作恶法,将会悲惨地堕入恶道,引生悲。
(三)认识轮回中的处境
认识到轮回中一切众生皆曾互为父母、亲眷,引生慈;认识到轮回中有情都为苦苦、坏苦、行苦所逼迫,而引生悲。
当一个人让你很愤怒,你要思维:过去生中,我和他是亲人。他曾经是我的母亲,把我抱在怀里,喂养我,为我擦去脸上的泪花。我也曾经是他的母亲,生养过他,抚育他成长。在轮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已经忘记了往事,现在遭遇到一起,这样互相伤害,不是很可悲吗?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些震动,心就变得柔软了。
当一个人对你不客气,你想狠狠地教训他。这时候你想一下:何苦来哉?轮回中所有的众生都充满了痛苦,有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的痛苦逼迫着他,还有那么多烦恼煎熬着他,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缠绕着他。这样一个苦恼的众生,在我面前暴跳如雷的时候,其实他心里是那样痛苦。他都已经那么苦了,干嘛还要给他苦上加苦呢?这时,你的内心会产生悲悯:愿他快乐吧,愿他将来能够变得更好吧。这是通过引生慈悲来转化要伤害别人的心念。
(四)修习慈悲的体验
下面,我们来做个体验,通过修悲的方法看看情绪的转化。
大家先放松一下。闭上眼睛,想一个人。这个人,最近一段时间,你因他有一些烦恼,有一些愤怒。慢慢地回想。让内心的种子浮现出来。当内心的愤怒出来了,体验一下,用一个形象来代表这种情绪,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呢?也可以用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来象征它。如果你已经想出来了,就轻轻地点一点头。然后,体验一下你的感受。愤怒会带来苦受。心跳会发生变化。可能会觉得心里像刀扎一样。
我们可以交流一下。用一种视觉形象代表你的愤怒情绪,是什么呢?
(慈云:像一条很大的毒蛇。)
我们再来体验。把眼睛闭起来,观察让你愤怒的这件事情。然后,想引发你愤怒的对方。把他的形象想出来之后,做一些思维。轮回中每一个众生其实都很苦。这个众生,他也有很多痛苦,也有很多无奈。他也要面对生老病死。每天他都在为生活而挣扎。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有一天,他也要面对死亡。当他躺在医院里的时候,临终的时候,他很恐惧。观察他被痛苦煎熬的感觉。当你这样观察的时候,再想一想起初你头脑里浮现出来的那个代表情绪的形象,看看那个形象有没有变化,而你身上的感觉有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已经想出来了,就做个深呼吸,慢慢地睁开眼睛。我们再交流一下。
(慈云:真是很奇妙。那条毒蛇变成了一条无害的蚯蚓。)
是的。愤怒就是这样一种无自性的东西。通过观察对方的痛苦,就能转化它。所以我们不必怕它。我在想,蚯蚓虽然是大地中的生命,是不是也会有一点点封闭和自卑呢?而且蚯蚓还很柔软。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并不一定符合你的状态。其实你还可以继续观察,看看这个蚯蚓的情绪如何,或者它想说些什么。
愤怒是可以在身心中观察到的。当你非理作意的时候,总是想别人不好的时候,带来的这种苦受,首先是你自己内心的痛苦。刚才大家应该都体验到了,愤怒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心都不舒服。然后,当我们想到有情的生老病死,是不是我们在自我安慰呢?不是的。因为生老病死是众生的本质,这就是世间的真相。
当你如理作意的时候,你的心里要么生起出离心,要么生起慈悲心。你绝对不会生起什么负面的东西。负面的东西都是来源于非理思维,比如:“这个人凭什么这么对待我?他为什么这么坏?”
当你把一个人贴上“坏”的标签的时候,你把他整个人都否定了。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坏人吗?在座的诸位,你们认为自己是坏人吗?肯定不会这样认为。但是你是一个好人吗?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善良的心也有烦恼。别人跟我们一模一样。
所以,当我们如理作意,我们的内心就放开了。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区别非常大。这就是我们学佛需要开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引生慈悲,首先我们自己会快乐。接下来,你会有更大的心灵空间来处理人际关系。当你被愤怒席卷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冷静地处理人际关系,没有办法好好地对待别人。
三、解构执著
(一)解构对损害者的实在性的执著
有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人在对付我,他跟我过不去,实实在在地有这样一个人。但是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空性的。
《清净道论》云:“你对此人忿怒时,忿的什么?对他头发忿怒吗?或对毛,对爪……乃至对尿忿怒呢?或于发等之中对地界忿怒吗?对水界、火界及风界忿怒吗?……对色蕴忿吗?或对受、想、行、识蕴而忿呢……对色界,对眼识界……乃至对意界,对法界,对意识界而忿呢?”如果这样对界的分析,则如置芥子于针锋,绘图画于虚空,他的忿怒实无可置之处。
当我们说这个人很坏,我很恨他的时候,佛法问你:你恨的到底是什么?是他的头发吗?是他的指甲吗?是他的肌肉吗?是他的骨骼吗?是他的血液吗?是他的粪尿吗?显然都不是。如果离开了头发、指甲、肌肉、骨骼、血液、粪尿等等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还有这样一个人吗?这个人在哪里?
有人会说,我恨的不是他这些头发之类的色法,他心坏,我恨的是他的心。那么,心是什么?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说愤怒的是色法,那还好说一点。因为色法还有相似的稳定性的存在,还能摸一摸、看一看。但是人的心在那里?心是无常的,刹那变化。这一刹那的心,他在对付你,下一刹那的心,可能就想他的孩子了,再下一刹那的心,可能回到过去了……你恨的是他哪一个刹那的心呢?那一刹那的心已经消失了。那个心已经没有了,你的恨怎么还在呢?你恨的对象是什么呢?
我们说恨一个人,这是很粗的一种说法。当我们真正去寻找恨的对象,会发现不知道恨的对象是什么。我们会发现,这种恨,是幻想的执著。我们用我们的心,假设了一个所谓的那个人在那里,但是这个对象不存在。他是你有心里执著构建的,并不是外在真实的存在。
如果连愤怒的对象都找不到的时候,那你的愤怒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还有存在的依据吗?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的心结就会解开。这就是对无我、对空的直接观察与分析。执著都是纸老虎,都是空性的体现。猛一看,好像在那里,但是并不存在。就像水里的月亮,根本捞不起来。所以,佛法经常用水中月、镜中花、梦幻泡影比喻世间一切东西。
(二)解构对损害者的能动性的执著
《入菩萨行论》云:
“云何嗔有情?彼乃缘所成。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心虽不思嗔,而人自然嗔;如是未思生,嗔恼犹自生。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
“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杖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
有人会说,我不是恨这个人,我只是恨他不该这样做,他不该这样对待我。认为那个人是有意这样做的。经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你生气的时候,不是他愿意对你生气,而是他的烦恼驱使着他对你生气。没有人愿意要烦恼。在座的诸位,你们愿意要烦恼吗?不愿意。但是为什么你还会生气呢?因为你不由自主,是吧?你有烦恼,你就会生气。对方也是如此。他不是有意地对付我们。当我们说他有意地对付我们的时候,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设。
一切众生都在被烦恼驱策着。如果要恨,恨的应该是烦恼,而不是那个被烦恼所驱策的可怜的、愚痴的众生。我们应该悲悯众生。
如果一个人的本质就是会伤害别人的话,那你为什么要恨他?就像火本来就会烧人一样,你被火烫了,你会恨火吗?你只会说自己不小心。如果这个人的本性善良,他对付我们只是偶然的,你对他嗔恨也是不应该的,就像你不应该嗔恨蓝天偶尔被云彩遮蔽一样。我们会发现,愤怒是无缘无故的,是非理性的。
有人拿棍子打我们,我们会不会对棍子生气?不会的。我们会对这个拿棍子的人生气。但是佛法告诉我们,拿棍子的人背后还有主使者。主使者是谁呢?是他的烦恼。这样思维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空阔的感觉,很多东西都放开了。
这就是生命的真相。佛陀从来不用虚假的东西来蒙蔽我们。是我们自己不去看这些真相,而非要抓住那些梦幻泡影般的执著。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或者说是掩耳盗铃。当我们去看真相,就会发现,烦恼都是自己寻找来的。用佛法照破烦恼,烦恼就会化开。因为烦恼本身就不是真实的,烦恼只是我们心里执著的幻象的显现。
(三)解构对损害结果的执著
“纵我厌受损,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有时候,我们虽然知道,其实没有所谓那个人,即使有一个假名的人存在,他也是被烦恼操纵、不由自主的,是非常可怜的。但是,由于我的利益受了损伤,终归是不舒服的。
佛法告诉我们,即使你保护你的财产和家庭,但你终有一天会失去这些。而你因为愤怒,因为攻击别人而造下的罪业,会生生世世地追随我们,会折磨我们的心。就算我们与天斗、与人斗,得到再多的东西,最终还是会两手空空地离开,一丝一毫也带不走。带走的,只是内心里的业。烦恼种…
《愤怒与忍辱 第二讲 佛教常见修忍方法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