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找不到優點的人,體察對方身語意都在造作惡法,將會悲慘地墮入惡道,引生悲。
(叁)認識輪回中的處境
認識到輪回中一切衆生皆曾互爲父母、親眷,引生慈;認識到輪回中有情都爲苦苦、壞苦、行苦所逼迫,而引生悲。
當一個人讓你很憤怒,你要思維:過去生中,我和他是親人。他曾經是我的母親,把我抱在懷裏,喂養我,爲我擦去臉上的淚花。我也曾經是他的母親,生養過他,撫育他成長。在輪回中,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已經忘記了往事,現在遭遇到一起,這樣互相傷害,不是很可悲嗎?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內心會有一些震動,心就變得柔軟了。
當一個人對你不客氣,你想狠狠地教訓他。這時候你想一下:何苦來哉?輪回中所有的衆生都充滿了痛苦,有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的痛苦逼迫著他,還有那麼多煩惱煎熬著他,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纏繞著他。這樣一個苦惱的衆生,在我面前暴跳如雷的時候,其實他心裏是那樣痛苦。他都已經那麼苦了,幹嘛還要給他苦上加苦呢?這時,你的內心會産生悲憫:願他快樂吧,願他將來能夠變得更好吧。這是通過引生慈悲來轉化要傷害別人的心念。
(四)修習慈悲的體驗
下面,我們來做個體驗,通過修悲的方法看看情緒的轉化。
大家先放松一下。閉上眼睛,想一個人。這個人,最近一段時間,你因他有一些煩惱,有一些憤怒。慢慢地回想。讓內心的種子浮現出來。當內心的憤怒出來了,體驗一下,用一個形象來代表這種情緒,你腦海裏會出現什麼畫面呢?也可以用一種動物或一種植物來象征它。如果你已經想出來了,就輕輕地點一點頭。然後,體驗一下你的感受。憤怒會帶來苦受。心跳會發生變化。可能會覺得心裏像刀紮一樣。
我們可以交流一下。用一種視覺形象代表你的憤怒情緒,是什麼呢?
(慈雲:像一條很大的毒蛇。)
我們再來體驗。把眼睛閉起來,觀察讓你憤怒的這件事情。然後,想引發你憤怒的對方。把他的形象想出來之後,做一些思維。輪回中每一個衆生其實都很苦。這個衆生,他也有很多痛苦,也有很多無奈。他也要面對生老病死。每天他都在爲生活而掙紮。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有一天,他也要面對死亡。當他躺在醫院裏的時候,臨終的時候,他很恐懼。觀察他被痛苦煎熬的感覺。當你這樣觀察的時候,再想一想起初你頭腦裏浮現出來的那個代表情緒的形象,看看那個形象有沒有變化,而你身上的感覺有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已經想出來了,就做個深呼吸,慢慢地睜開眼睛。我們再交流一下。
(慈雲:真是很奇妙。那條毒蛇變成了一條無害的蚯蚓。)
是的。憤怒就是這樣一種無自性的東西。通過觀察對方的痛苦,就能轉化它。所以我們不必怕它。我在想,蚯蚓雖然是大地中的生命,是不是也會有一點點封閉和自卑呢?而且蚯蚓還很柔軟。當然這只是我的感覺,並不一定符合你的狀態。其實你還可以繼續觀察,看看這個蚯蚓的情緒如何,或者它想說些什麼。
憤怒是可以在身心中觀察到的。當你非理作意的時候,總是想別人不好的時候,帶來的這種苦受,首先是你自己內心的痛苦。剛才大家應該都體驗到了,憤怒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和心都不舒服。然後,當我們想到有情的生老病死,是不是我們在自我安慰呢?不是的。因爲生老病死是衆生的本質,這就是世間的真相。
當你如理作意的時候,你的心裏要麼生起出離心,要麼生起慈悲心。你絕對不會生起什麼負面的東西。負面的東西都是來源于非理思維,比如:“這個人憑什麼這麼對待我?他爲什麼這麼壞?”
當你把一個人貼上“壞”的標簽的時候,你把他整個人都否定了。這個世界上有絕對的壞人嗎?在座的諸位,你們認爲自己是壞人嗎?肯定不會這樣認爲。但是你是一個好人嗎?可能很多人都認爲自己是好人。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每個人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既有善良的心也有煩惱。別人跟我們一模一樣。
所以,當我們如理作意,我們的內心就放開了。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區別非常大。這就是我們學佛需要開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引生慈悲,首先我們自己會快樂。接下來,你會有更大的心靈空間來處理人際關系。當你被憤怒席卷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冷靜地處理人際關系,沒有辦法好好地對待別人。
叁、解構執著
(一)解構對損害者的實在性的執著
有時候我們認爲,這個人在對付我,他跟我過不去,實實在在地有這樣一個人。但是佛法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空性的。
《清淨道論》雲:“你對此人忿怒時,忿的什麼?對他頭發忿怒嗎?或對毛,對爪……乃至對尿忿怒呢?或于發等之中對地界忿怒嗎?對水界、火界及風界忿怒嗎?……對色蘊忿嗎?或對受、想、行、識蘊而忿呢……對色界,對眼識界……乃至對意界,對法界,對意識界而忿呢?”如果這樣對界的分析,則如置芥子于針鋒,繪圖畫于虛空,他的忿怒實無可置之處。
當我們說這個人很壞,我很恨他的時候,佛法問你:你恨的到底是什麼?是他的頭發嗎?是他的指甲嗎?是他的肌肉嗎?是他的骨骼嗎?是他的血液嗎?是他的糞尿嗎?顯然都不是。如果離開了頭發、指甲、肌肉、骨骼、血液、糞尿等等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還有這樣一個人嗎?這個人在哪裏?
有人會說,我恨的不是他這些頭發之類的色法,他心壞,我恨的是他的心。那麼,心是什麼?
佛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說憤怒的是色法,那還好說一點。因爲色法還有相似的穩定性的存在,還能摸一摸、看一看。但是人的心在那裏?心是無常的,刹那變化。這一刹那的心,他在對付你,下一刹那的心,可能就想他的孩子了,再下一刹那的心,可能回到過去了……你恨的是他哪一個刹那的心呢?那一刹那的心已經消失了。那個心已經沒有了,你的恨怎麼還在呢?你恨的對象是什麼呢?
我們說恨一個人,這是很粗的一種說法。當我們真正去尋找恨的對象,會發現不知道恨的對象是什麼。我們會發現,這種恨,是幻想的執著。我們用我們的心,假設了一個所謂的那個人在那裏,但是這個對象不存在。他是你有心裏執著構建的,並不是外在真實的存在。
如果連憤怒的對象都找不到的時候,那你的憤怒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還有存在的依據嗎?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的心結就會解開。這就是對無我、對空的直接觀察與分析。執著都是紙老虎,都是空性的體現。猛一看,好像在那裏,但是並不存在。就像水裏的月亮,根本撈不起來。所以,佛法經常用水中月、鏡中花、夢幻泡影比喻世間一切東西。
(二)解構對損害者的能動性的執著
《入菩薩行論》雲:
“雲何嗔有情?彼乃緣所成。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所有衆過失,種種諸罪惡,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
“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棍杖所傷人,不應嗔使者,杖複嗔使故,理應憎其嗔。”
有人會說,我不是恨這個人,我只是恨他不該這樣做,他不該這樣對待我。認爲那個人是有意這樣做的。經論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對你生氣的時候,不是他願意對你生氣,而是他的煩惱驅使著他對你生氣。沒有人願意要煩惱。在座的諸位,你們願意要煩惱嗎?不願意。但是爲什麼你還會生氣呢?因爲你不由自主,是吧?你有煩惱,你就會生氣。對方也是如此。他不是有意地對付我們。當我們說他有意地對付我們的時候,其實這只是一個假設。
一切衆生都在被煩惱驅策著。如果要恨,恨的應該是煩惱,而不是那個被煩惱所驅策的可憐的、愚癡的衆生。我們應該悲憫衆生。
如果一個人的本質就是會傷害別人的話,那你爲什麼要恨他?就像火本來就會燒人一樣,你被火燙了,你會恨火嗎?你只會說自己不小心。如果這個人的本性善良,他對付我們只是偶然的,你對他嗔恨也是不應該的,就像你不應該嗔恨藍天偶爾被雲彩遮蔽一樣。我們會發現,憤怒是無緣無故的,是非理性的。
有人拿棍子打我們,我們會不會對棍子生氣?不會的。我們會對這個拿棍子的人生氣。但是佛法告訴我們,拿棍子的人背後還有主使者。主使者是誰呢?是他的煩惱。這樣思維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空闊的感覺,很多東西都放開了。
這就是生命的真相。佛陀從來不用虛假的東西來蒙蔽我們。是我們自己不去看這些真相,而非要抓住那些夢幻泡影般的執著。這就像鴕鳥把頭埋在沙子裏,或者說是掩耳盜鈴。當我們去看真相,就會發現,煩惱都是自己尋找來的。用佛法照破煩惱,煩惱就會化開。因爲煩惱本身就不是真實的,煩惱只是我們心裏執著的幻象的顯現。
(叁)解構對損害結果的執著
“縱我厭受損,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
有時候,我們雖然知道,其實沒有所謂那個人,即使有一個假名的人存在,他也是被煩惱操縱、不由自主的,是非常可憐的。但是,由于我的利益受了損傷,終歸是不舒服的。
佛法告訴我們,即使你保護你的財産和家庭,但你終有一天會失去這些。而你因爲憤怒,因爲攻擊別人而造下的罪業,會生生世世地追隨我們,會折磨我們的心。就算我們與天鬥、與人鬥,得到再多的東西,最終還是會兩手空空地離開,一絲一毫也帶不走。帶走的,只是內心裏的業。煩惱種…
《憤怒與忍辱 第二講 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