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愤怒与忍辱 第二讲 佛教常见修忍方法简介

  第二讲 佛教常见修忍方法简介

   佛教里不认同愤怒的情绪。如果你想真正地把家庭关系搞好,把工作做好,让内心的喜乐生起,消除烦恼和痛苦,就必须在消除愤怒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怎么忍气吞声上下功夫。我们必须学习一些修忍的方法。

   对于修忍的方法,佛教的经论介绍得非常丰富。我从《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清净道论》、《入菩萨行论》里摘取了比较典型的八类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可以举一反三的,你们大家在现实中要发挥悟性和聪明才智,灵活机动地使用它们。

  一、正念正观

   佛法里对正念正观的守护非常重视。《入菩萨行论》里有这样的偈颂:“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一头疯狂的大象,在大街上横冲直撞,那是很恐怖的。如果我们放纵自己的心,不训练自己的心,会比疯象更可怕。因为疯象只能伤害我们现在的生命和财产;而没有驯服的心不仅能伤害我们现在的生命,在未来还会引领我们堕入恶趣。心的负面作用,有时候会超过外在的因素。

   如果我们有正知正念,守护我们的心,那么,一切痛苦、不如意都会消散,一切福德、善根、安乐都可以获得。所以,守护心念非常重要。

   如何守护心念?《阿含经》介绍了两种修根的方法。根尘相对时,在六根的门头上修习它。

   《阿含经》里有一段经文,说的是一个外道与佛陀的对话。佛陀问外道,你师父是怎么教你修根的?外道回答,我师父教导我,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乃至心意不去想事情,这就是对根门的守护。佛陀呵斥了他,说这是一种愚痴的修法。盲人看不见色,聋人听不到声音,石头是没有心意的,难道这就能降伏烦恼、解决问题吗?

   这种外道的修根方法,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方法。有时候,我们不接触让我们发怒的人,也不去想,有些问题可能就会好转。但是,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因为人们生活在世间,不可能不遇到逆境。

   佛陀曾经到一个地方去乞食。这个国家有一个王妃,长得很美丽。她结婚之前,她的父母曾经认为除了佛陀,天下没有人能够配得上这个美丽的女儿,想把她嫁给佛陀。佛陀当然回绝了,他说,在我看来,一切女色都是不净的。这个女儿的父母听了佛陀的话,当时就开悟了,证得了果位。这个女儿却认为佛陀说女色不净是侮辱了她。后来她嫁给了国王,成为最受宠爱的王妃,但她内心对佛陀的愤怒一直没有清除掉。她听说佛陀到这边来乞食,就不准大家供养佛陀,还雇了一群无赖,用各种各样难听的话嘲讽和辱骂佛陀。

   当时阿难和佛陀在一起。阿难看到那些人辱骂伟大的佛陀,感到很难受,对佛陀说,我们离开这里吧,这里的人没有善意,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可去,干嘛非要呆在这里?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想找一个每个人都欢迎你、善待你的地方,那是永远也找不到的,你必须面对现前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内心是纯洁的,那么外在的恶意与诽谤终归有一天会消散。

   于是佛陀仍然在这个地方乞食。那些人骂得很厉害,而佛陀始终微笑着,步履安详从容。过了一段时间,那些人终于无可奈何地放弃了。而其他百姓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佛陀非常了不起,看到佛陀每天在辱骂中依然那么自信、喜悦,大家对佛陀生起了无以言喻的信心。因此,佛陀在这个地方的教化开展得非常好。

   由此可见,佛教不认为回避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佛陀给外道介绍了两种佛教的修根法:无上修根、贤圣修根。

   (一)无上修根(戒学的对治)

   “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

   当你看到让你起贪的东西,就要观察它的不净来对治贪念。当你看到不喜欢的东西,就要观察它清净的一面,观察它的优点。当内心产生了复杂的情绪,既喜欢又厌恶,就要分开来对治,远离厌离、不厌离,住于平等的舍心,达到心灵的平静。

   无上修根是一种对治的方法。用于对治嗔恨的时候,就是观察那个对象好的一面。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不喜欢的人,通常会把他全盘否定掉,“那个人素质太差了,我不跟他来往。”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要意识到:这句话符合真实吗?会有哪一个人的全部素质都差吗?素质比较差的人,其实也有好的一面。这样的全盘否定是非理性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非理性想法,应该马上提醒自己:“错了。他不是一个素质差的人。他有些方面不好,但有些地方很优秀,甚至比我还好。我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强有力地对治嗔恨。

   (二)贤圣修根(慧学的观照)

   “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顷。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这是一种观照的方法。当你发觉贪嗔痴的负面心态出来的时候,只要觉知着就可以了。对于嗔恨,要觉知着伴随而来的排斥心理。比如别人说了一句话,忽然你心里“砰”一下,有一个东西起来了,你要认识到它是什么,观察它,并且可以标注它,在心里温柔地默念:“愤怒,愤怒”。

   当愤怒生起的时候,你的心跳、呼吸都在改变,你要观察到,看这个情绪的状态是什么,观察它能持续多久。等一会儿,你看看,愤怒是更强了,还是更弱了?你会发现,心念是无常的,当你观察愤怒的时候,它要么变得更强,要么变得更弱。你继续观察,不去排斥它,也不去加强它,它最后必然会下降,然后消失。就算你想让它停住不变,它都停不住。

   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恨,做得到吗?没有人能做到。如果想继续恨,必须再想一次,再想那个人如何坏,愤怒会再次生起,然而过一阵子,愤怒还会下去。想继续恨,就还得再想一次。

   很多人就是这样“修愤怒”的。其实愤怒产生之后就会消失,但是我们为了让自己不停地生气,就不停地想。通过这种非理作意,愤怒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来,我们就以为自己一直在生气。思维不愉快的东西,造就了我们的情绪。

   当你了知到这一点,下次发怒的时候,你就会觉知它,看着它。只要你不继续想,很快它就下去了。你会发现,愤怒很好处理,并不难对付。难对付的是非理作意。但是,既然意识到是非理作意,就不要再这样想了,如果总是这样想,你岂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总是想别人不好的东西干什么呢?这样的思维没有任何益处,只会带来愤怒和痛苦。当你不去思维的时候,愤怒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不需要害怕愤怒的情绪。因为它本身是无常的,是空的。它是纸老虎。

   (三)方法的运用

   如果你的教理足够了,其他一切忍辱的方法都不需要再修了。用贤圣修根这种观照的方法,就完全可以把情绪处理好。

   可是,有时候愤怒的能量太大,你没办法平心静气地去观察。那么你可以用无上修根的方法去对治。贤圣修根和无上修根可以结合起来运用。

   举个例子。你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对你管得太多,唠唠叨叨,你忽然生气了。这时候,你可以这样想:“母亲这样骂我,让我不舒服。她为什么骂我呢?因为她希望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也许她主张的生活方式我不太认同,但她认为这是很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再三地来烦我。烦我,是爱的表现,是对我关心的一种标志。”如果你能体验到这一点,就可以对母亲说:“谢谢你对我的关怀,我体验到了你的爱心。但你这种表达形式让我觉得不舒服。我会照顾好我自己的。”跟母亲做这样的沟通,就可以把情绪处理掉。

   情绪爆发出来的时候,都是可以对治的。关键在于你要如理作意。母亲关怀你才会骂你,这是符合事实真相的,你这样想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认为母亲骂你就是很可恶的,那就是非理作意,因为你把别人的爱心当成了攻击。

  二、转换心态(修习慈悲)

   倘若你的智慧力不够,没有办法如理作意,可以转换心态,修慈悲。

   (一)直接修习慈心定

   具体来说,第一种方法是直接修习慈心定,这是《清净道论》提倡的。

   当你生气的时候,马上转而思维快乐的事情。调整一下呼吸,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快乐。也许你会想到:小时候,我生病了,妈妈用毛巾为我擦汗,喂我吃东西,她的爱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不要再想让你生气的事情,要想让你生起慈心的事情。体验你的亲友、老师对你的爱心,也对他们修慈心。让强大的慈心淹没愤怒。你要是真正懂得慈心禅定的修法,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将慈心遍满十方。愤怒让你很苦,而慈心生起来的时候,像清泉一样让你内心滋润。慈心禅会生起乐受,让你的身体舒服,心里也有了喜乐,那你就有足够的能量对治愤怒了。

   (二)通过观察引生慈悲

   不会修慈心禅,就可以用第二种方法。这也是《阿含经》里讲到的。当时佛陀告诉他的弟子,可以用这种方法修习慈悲:对于有优点的人,观察对方的优点,引生慈;对…

《愤怒与忍辱 第二讲 佛教常见修忍方法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