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憤怒與忍辱 第二講 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

  第二講 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

   佛教裏不認同憤怒的情緒。如果你想真正地把家庭關系搞好,把工作做好,讓內心的喜樂生起,消除煩惱和痛苦,就必須在消除憤怒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怎麼忍氣吞聲上下功夫。我們必須學習一些修忍的方法。

   對于修忍的方法,佛教的經論介紹得非常豐富。我從《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清淨道論》、《入菩薩行論》裏摘取了比較典型的八類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可以舉一反叁的,你們大家在現實中要發揮悟性和聰明才智,靈活機動地使用它們。

  一、正念正觀

   佛法裏對正念正觀的守護非常重視。《入菩薩行論》裏有這樣的偈頌:“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未馴大狂象,爲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緊拴心狂象,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一頭瘋狂的大象,在大街上橫沖直撞,那是很恐怖的。如果我們放縱自己的心,不訓練自己的心,會比瘋象更可怕。因爲瘋象只能傷害我們現在的生命和財産;而沒有馴服的心不僅能傷害我們現在的生命,在未來還會引領我們墮入惡趣。心的負面作用,有時候會超過外在的因素。

   如果我們有正知正念,守護我們的心,那麼,一切痛苦、不如意都會消散,一切福德、善根、安樂都可以獲得。所以,守護心念非常重要。

   如何守護心念?《阿含經》介紹了兩種修根的方法。根塵相對時,在六根的門頭上修習它。

   《阿含經》裏有一段經文,說的是一個外道與佛陀的對話。佛陀問外道,你師父是怎麼教你修根的?外道回答,我師父教導我,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乃至心意不去想事情,這就是對根門的守護。佛陀呵斥了他,說這是一種愚癡的修法。盲人看不見色,聾人聽不到聲音,石頭是沒有心意的,難道這就能降伏煩惱、解決問題嗎?

   這種外道的修根方法,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方法。有時候,我們不接觸讓我們發怒的人,也不去想,有些問題可能就會好轉。但是,這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因爲人們生活在世間,不可能不遇到逆境。

   佛陀曾經到一個地方去乞食。這個國家有一個王妃,長得很美麗。她結婚之前,她的父母曾經認爲除了佛陀,天下沒有人能夠配得上這個美麗的女兒,想把她嫁給佛陀。佛陀當然回絕了,他說,在我看來,一切女色都是不淨的。這個女兒的父母聽了佛陀的話,當時就開悟了,證得了果位。這個女兒卻認爲佛陀說女色不淨是侮辱了她。後來她嫁給了國王,成爲最受寵愛的王妃,但她內心對佛陀的憤怒一直沒有清除掉。她聽說佛陀到這邊來乞食,就不准大家供養佛陀,還雇了一群無賴,用各種各樣難聽的話嘲諷和辱罵佛陀。

   當時阿難和佛陀在一起。阿難看到那些人辱罵偉大的佛陀,感到很難受,對佛陀說,我們離開這裏吧,這裏的人沒有善意,我們還有很多地方可去,幹嘛非要呆在這裏?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你想找一個每個人都歡迎你、善待你的地方,那是永遠也找不到的,你必須面對現前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內心是純潔的,那麼外在的惡意與誹謗終歸有一天會消散。

   于是佛陀仍然在這個地方乞食。那些人罵得很厲害,而佛陀始終微笑著,步履安詳從容。過了一段時間,那些人終于無可奈何地放棄了。而其他百姓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佛陀非常了不起,看到佛陀每天在辱罵中依然那麼自信、喜悅,大家對佛陀生起了無以言喻的信心。因此,佛陀在這個地方的教化開展得非常好。

   由此可見,佛教不認爲回避問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佛陀給外道介紹了兩種佛教的修根法:無上修根、賢聖修根。

   (一)無上修根(戒學的對治)

   “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難,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于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

   當你看到讓你起貪的東西,就要觀察它的不淨來對治貪念。當你看到不喜歡的東西,就要觀察它清淨的一面,觀察它的優點。當內心産生了複雜的情緒,既喜歡又厭惡,就要分開來對治,遠離厭離、不厭離,住于平等的舍心,達到心靈的平靜。

   無上修根是一種對治的方法。用于對治嗔恨的時候,就是觀察那個對象好的一面。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不喜歡的人,通常會把他全盤否定掉,“那個人素質太差了,我不跟他來往。”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你要意識到:這句話符合真實嗎?會有哪一個人的全部素質都差嗎?素質比較差的人,其實也有好的一面。這樣的全盤否定是非理性的。當我們有了這樣的非理性想法,應該馬上提醒自己:“錯了。他不是一個素質差的人。他有些方面不好,但有些地方很優秀,甚至比我還好。我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就會強有力地對治嗔恨。

   (二)賢聖修根(慧學的觀照)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頃。如是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得離厭、不厭、舍。”

   這是一種觀照的方法。當你發覺貪嗔癡的負面心態出來的時候,只要覺知著就可以了。對于嗔恨,要覺知著伴隨而來的排斥心理。比如別人說了一句話,忽然你心裏“砰”一下,有一個東西起來了,你要認識到它是什麼,觀察它,並且可以標注它,在心裏溫柔地默念:“憤怒,憤怒”。

   當憤怒生起的時候,你的心跳、呼吸都在改變,你要觀察到,看這個情緒的狀態是什麼,觀察它能持續多久。等一會兒,你看看,憤怒是更強了,還是更弱了?你會發現,心念是無常的,當你觀察憤怒的時候,它要麼變得更強,要麼變得更弱。你繼續觀察,不去排斥它,也不去加強它,它最後必然會下降,然後消失。就算你想讓它停住不變,它都停不住。

   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恨,做得到嗎?沒有人能做到。如果想繼續恨,必須再想一次,再想那個人如何壞,憤怒會再次生起,然而過一陣子,憤怒還會下去。想繼續恨,就還得再想一次。

   很多人就是這樣“修憤怒”的。其實憤怒産生之後就會消失,但是我們爲了讓自己不停地生氣,就不停地想。通過這種非理作意,憤怒一個接一個地生起來,我們就以爲自己一直在生氣。思維不愉快的東西,造就了我們的情緒。

   當你了知到這一點,下次發怒的時候,你就會覺知它,看著它。只要你不繼續想,很快它就下去了。你會發現,憤怒很好處理,並不難對付。難對付的是非理作意。但是,既然意識到是非理作意,就不要再這樣想了,如果總是這樣想,你豈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總是想別人不好的東西幹什麼呢?這樣的思維沒有任何益處,只會帶來憤怒和痛苦。當你不去思維的時候,憤怒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不需要害怕憤怒的情緒。因爲它本身是無常的,是空的。它是紙老虎。

   (叁)方法的運用

   如果你的教理足夠了,其他一切忍辱的方法都不需要再修了。用賢聖修根這種觀照的方法,就完全可以把情緒處理好。

   可是,有時候憤怒的能量太大,你沒辦法平心靜氣地去觀察。那麼你可以用無上修根的方法去對治。賢聖修根和無上修根可以結合起來運用。

   舉個例子。你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對你管得太多,唠唠叨叨,你忽然生氣了。這時候,你可以這樣想:“母親這樣罵我,讓我不舒服。她爲什麼罵我呢?因爲她希望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也許她主張的生活方式我不太認同,但她認爲這是很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再叁地來煩我。煩我,是愛的表現,是對我關心的一種標志。”如果你能體驗到這一點,就可以對母親說:“謝謝你對我的關懷,我體驗到了你的愛心。但你這種表達形式讓我覺得不舒服。我會照顧好我自己的。”跟母親做這樣的溝通,就可以把情緒處理掉。

   情緒爆發出來的時候,都是可以對治的。關鍵在于你要如理作意。母親關懷你才會罵你,這是符合事實真相的,你這樣想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認爲母親罵你就是很可惡的,那就是非理作意,因爲你把別人的愛心當成了攻擊。

  二、轉換心態(修習慈悲)

   倘若你的智慧力不夠,沒有辦法如理作意,可以轉換心態,修慈悲。

   (一)直接修習慈心定

   具體來說,第一種方法是直接修習慈心定,這是《清淨道論》提倡的。

   當你生氣的時候,馬上轉而思維快樂的事情。調整一下呼吸,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快樂。也許你會想到:小時候,我生病了,媽媽用毛巾爲我擦汗,喂我吃東西,她的愛讓我感到非常溫暖。

   不要再想讓你生氣的事情,要想讓你生起慈心的事情。體驗你的親友、老師對你的愛心,也對他們修慈心。讓強大的慈心淹沒憤怒。你要是真正懂得慈心禅定的修法,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將慈心遍滿十方。憤怒讓你很苦,而慈心生起來的時候,像清泉一樣讓你內心滋潤。慈心禅會生起樂受,讓你的身體舒服,心裏也有了喜樂,那你就有足夠的能量對治憤怒了。

   (二)通過觀察引生慈悲

   不會修慈心禅,就可以用第二種方法。這也是《阿含經》裏講到的。當時佛陀告訴他的弟子,可以用這種方法修習慈悲:對于有優點的人,觀察對方的優點,引生慈;對…

《憤怒與忍辱 第二講 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