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習菩薩尋聲救苦▪P2

  ..續本文上一頁多地在乎,超過了心理承受力,最終會感到不能駕馭,喪失自信。很大程度上,這是自己造成的,但也是衆緣和合。其實現象本身並不能左右你,而是因爲你對現象産生了在乎、認可,傾注所有,于是你被凍結了。這是一種凍結,可以再解凍,就像股票可能解套一樣。

  記者:有人處于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或者沈溺于某種不良習慣,他會說,我理智上知道不應該這樣,道理我都明白,但我就是做不到。這應該怎麼辦呢?

     成峰:知理而不能做到,這就是無明,這就是輪回。輪回不用等到來世,當下就已經在循環了。陷入這種狀態的人,還是沒有真正明白。他明白的,只是一個名詞概念。就像我們小時候學數學公式,公式背下來了,題目還是做不出來。要讓概念形成觀念,觀念還要上升爲理念,在生命中成爲重心,最終形成生命中的信念。這樣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這是生命機製的重建。我們的觀點和能力是長時間形成的,來自長輩,來自經驗,來自受過的教育,摻有很多雜質,形成很多錯亂。對它進行改版時,會形成摩擦和碰撞。我們挑戰自我,而自我是最不願意被挑戰,最不願意被動搖的。遇到巨大的困難時,有人就會選擇放棄,覺得我是凡夫,而佛法高不可攀。應該注意的是,我們確立短期目標要務實。

   界文:我們也應該幫助他查找這種狀態背後的原因。有的人的問題來自于他的童年創傷,或由于其他原因,比如他的生活、他所從事的不是他喜歡的,于是他就用對什麼上瘾的方式去釋放多余的能量。要查找他不知道的深層原因,從原因上改變。如果僅從“理智上知道不應該這樣”來改變,幾乎是改變不了的。另外我們也會給他提供支持,有時候單靠他自己,可能力量還不夠。

  五、尋聲救苦精神的理解

   記者:作爲“觀世音心理疏導熱線”,怎樣發揚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的精神?

     界文:我們確實是普通人,不是神通廣大的觀音菩薩,這個定位很重要,我們和來訪者都要有這樣的定位。然而,菩薩的慈悲、關懷、智慧觀照,這些特質每個人的生命裏其實都有,可以用這些資源去啓發別人內在的慈悲和智慧。我們用菩薩的精神陪伴來訪者,跟他們一起去探索他們的內心。這個熱線有宗教的特點,我們的宗教背景、宗教信仰給了我們更多的支持。我們不是觀音菩薩,但我們的背後有菩薩。

   成峰:目前我們沒有登地菩薩那樣的能力,但我們從初發心開始臨摹。生命就是一種重複,我們要反複地訓練自己。奧運期間,很多人每天都看比賽,總想著中國拿多少塊金牌,如果我們以這樣的熱情,每天都想著能爲衆生做什麼,這種慈悲的力量就會逐漸彌漫在生命中。《大寶積經》中說,觀音菩薩的能力也是一點一滴形成的。佛菩薩都是這樣修成的,從最初的願望,通過六度萬行,達到生命的圓滿。

  六、比較成功的咨詢事例

   記者:能不能談一下比較成功的咨詢事例?

     寂照:不少來電咨詢者是女性,由于配偶出軌等婚姻問題感到非常委屈。她們普遍覺得自己吃虧了,怨恨家人沒有善待自己。開始我主要是傾聽、理解與共情,讓她們心情平靜下來。接下來我會與對方一同分析問題的原因,慢慢地我會委婉地點出:這件事情是不是你也有一些責任呢?情感問題往往是錯綜複雜的,不僅僅是單方面的問題。當她們醒悟到這一點時,往往會自己做出判斷,打開心裏的結。

   成峰:有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是來面談的。他來弘法部的時候,內心已經到了臨界點。他在工作中喜歡誇誇其談,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導致同事對他白眼相看,說他“心理變態”。這使他産生了極大壓力,甚至有了自殺傾向。走在路上,他似乎覺得背後有人對他指指點點,對他誹謗謾罵,可能是産生了一點幻視幻聽。在這間接待室裏,他開始哭泣。這是很好的表現,說明他願意傾訴了。我幫他找到了一些活著的理由、繼續努力的理由。先指出他擁有一些社會資源,包括領導的信任、妻子的支持。然後給他講因果,沒有講前世,講的是現在:“別人不理解你,是有因緣的,因爲你言行不注意,讓別人對你産生了意見,應該學會去接納他人。”他沒有皈依,但他平時拜佛。所以我又問他:“你相信菩薩嗎?菩薩不會舍棄你的,他是一位覺知者,會改變影響你的觀念。”我讓他拜這裏的觀音菩薩,當他拜下去的時候,內心一下子釋放了,找到了出路。我讓他經常憶念叁寶,找了一些佛學的書給他看。至少我在觀念上幫他梳理清楚了,後來他的情況挺好,觀音菩薩的慈悲喚醒了他內在的慈悲。

   界文:有位來電話的人,並沒皈依,只是因爲聽人說誦《地藏經》會有感應,她就想通過誦經得到菩薩的加持,使家裏的事情變得順利。兩年來,她用了大量時間誦經,卻沒有出現預期的明顯效果。尤其是她十幾歲的女兒功課時好時壞,讓她煩惱。我問她:“功課時好時壞,說明不是沒有學習的能力,而是小孩心理波動比較大,影響了成績。你知不知道她的心情變化,有沒有跟她交流?”她說沒有交流。青春期的女孩子,其實非常需要母親幫助她解決煩惱,母親卻更多地關起門來誦經。現實中,這位母親並沒有像菩薩那樣關懷孩子,反而疏離了她。我告訴她,學佛並不是讓菩薩幫你做事,也不是讓菩薩把自己的業障給拿掉,而是通過學習佛經改變自己的心。要改變命運,必須改變心靈。應該看看自己有沒有變得更有覺察力、更有耐心,不再以自我爲中心?她發現,自己心靈方面並沒有多大改善,甚至變得更僵硬了,于是意識到:應該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她的孩子。現在,很多人學習佛法都類似這樣,缺乏老師指導,只是自己找書看,或者在網上找資源,對佛教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或有一些偏差,所以效果不好。我們的這個熱線能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這確實有價值。

  七、對方産生依賴怎麼辦

   記者:這個熱線免費地傾聽人們訴說煩惱,有沒有人會産生依賴心理?

     寂照:有這樣的個別情況,有的咨詢者一次又一次地打電話,他自己也說不想總是麻煩我們,可就是忍不住要打來。

   成峰:如果咨詢者停留在對熱線的依賴上,達不到應有的咨詢效果,用心理學的術語說,這叫“移情”。有人平時缺乏安全感,忽然找到了傾訴對象,會産生一定的依賴。有的咨詢者,就把我當成父親、兄弟一樣看待,而不是當成心理咨詢師。這時候,我們要保持正念,知道彼此間的正確關系。如果我們也沈溺進去,肯定不行。

   界文:還好,這種情況不是很多。因爲我們提供的不僅是電話中的一點有限的支持,我們可以提供宗教的資源。這樣一來,對方可以獲得更強大的支持,足夠的支持,他就不一定要依賴某個人了。

  八、咨詢師如何保持健康

   記者:你們平時已經很繁忙了,再承擔心理咨詢的工作,會不會覺得辛苦?

     成峰:所謂辛苦有身心兩個方面,熱線帶來的辛苦側重于內心。辛苦之感在于期待值和定位。有些人的問題比較嚴重,期待一下子就能解決問題,會給我們帶來一點壓力。這種情況下,我們和對方的期待值都應該做一個相應的調整。

   寂照:如果我們是以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去工作,可能會容易累,而且那樣的話,咨詢效果也不會理想。但如果我們帶著歡喜心、慈悲心地去做事就不會感到辛苦了,能夠爲別人減輕一點痛苦,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界文:我們輪流接聽熱線,每周只有一個晚上值班,我覺得強度也不算大。而且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咨詢者的智慧也會給我啓發。每次都是對方自己慢慢覺悟了,我只是捕捉到了這種覺悟,再反射給他。我覺得這也是很好的修行機會,比看經教更爲直接。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受益頗多。

  記者:心理咨詢師經常接觸咨詢者的負面情緒,時間長了,是否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成峰:機遇與挑戰同在。咨詢師要避免出現心理問題,作爲佛教徒有很大的優勢。我們需要強烈的正念。合格的咨詢師,像一面很光明的鏡子,讓來訪的人照到自己的心理問題,然後改善。我們作爲這樣的鏡子,如果做不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就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有塵埃”。我們要喚醒我們內在的覺照,而不是僅僅想著菩薩會幫助我們。

   界文:這方面我個人沒受到很大的困擾。雖然有時候幫助不了對方,會覺得無能爲力,會有點壓力。但更多的時候,幫人澄清一個問題,使他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了,也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我覺得這個熱線非常有意義。至于怎樣處理負面情緒,佛教徒有不少方法,比如每天的禅修、功課,就有很好的效果。

  

《學習菩薩尋聲救苦》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心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