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守護根門(釋淨智)

  守護根門

  釋淨智

  楞嚴會上,十方如來,異口同聲告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淨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可見,升華還是墮落,就看我們大家如何使用六根了。

   其實,很多修行都是從六根中選擇一門深入的,如安般的鼻根法門,觀音的耳根法門,參禅的意根法門等,最後“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照了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座上是六根的正修,而下座後,六根的守護也很重要,因爲它屬于座下修的一部分。在南傳,守護根門也被叫做根律儀,根律儀清淨,別解脫律儀才能長久受持。正如善蓋之屋,不爲雨漏所侵。若行者只是座上正修時努力,座下“調笑貢高,種種談嘩,心便生欲,心生欲已,便身熱心熱,身心熱已,便舍戒罷道”。

   守護根門不僅成就戒,也成就止力和觀力。凡夫之人習慣于放逸,行不知行,食不知食,貪嗔之念觸緣即發,此即由于沒有觀照,而惡念生起後,無法遏止,這就是缺乏止力。敏銳而深透的觀照力和當斷則能斷的止惡力都是從守護根門開始的。

   《雜阿含經》對守護根門的要求是“見以見爲量,聞以聞爲量,覺以覺爲量,識以識爲量”。這話怎麼講?就是說“若眼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贊歎、不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愛念,順于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不惡、不嫌、不恚。于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識法亦複如是。”

   守護根門真正要落實起來並不容易,一是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太重,二是智慧不夠容易産生邪知邪見。尤其是後者,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和處理根、塵、識的關系,也會産生很多問題。

   《雜阿含經》有雲:“甯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令其熾然,不以眼識取于色相,取隨形好……甯燒鐵錐以鑽其耳,不以耳識取其聲相,取隨聲好……甯以利刀斷截其鼻,不以鼻識取于香相,取隨香好……甯以利刀斷截其舌,不以舌識取于味相,取隨味好……甯以剛鐵利槍以刺其身,不以身識取于觸相及隨觸好。所以者何?以取觸相及隨觸好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沈鐵丸”。此段經文是對守護根門的譬喻,激勵行者盡力守護根門,並非勸人自殘。有人具精進心卻又業障重,誤會了佛意,以爲守不住根門就幹脆斷壞六根,一了百了(曆史上確有其人)。如《四十二章經》所說“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陰。佛謂之曰:若斷陰不如斷心,心爲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否則,即使是剜眼割耳,五根齊斷,成爲特級殘廢,也是無益。

   斷壞六根既不行,守又守不住,那離開塵境總行吧?初修行人因爲在五欲紅塵中滾打得太久,習染較重,故首先要遠離對五官刺激較重的地方,避開誘惑。譬如兩國交戰,敵方勢大,己方內賊未定,故先高挂免戰牌,養精蓄銳,等勢強再戰。但遠離只是一時的,人不可能永遠地逃避,也不可能完全地逃避。否則修成也只是個在山羅漢,出山即退。《雜阿含經》記載,有外道認爲“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佛陀反問他道:“盲者是修根否?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見色……聾者是修根否?所以者何?如唯聾者,耳不聽聲。”可見單純地遠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作法也是錯誤的。

   斷根、離塵都不行,那滅絕心識如何呢?如《壇經》中的臥輪禅師偈:對境心不起,能斷百思想。如果真的這樣修行,那有情衆生最後都得變成無情的草木石頭了。佛法講的是正思惟,不是不思惟,是教人智慧,不是教人愚癡。六祖大師立禅法“以無念爲宗”不是無念頭,而是一切境界,念念不著,是謂無念。初修學人由于不良的串習重,故要先去邪知邪見,不能一開始就無爲任運,把佛陀的境界回爲己解,結果正知正見還沒樹立就被一句“不思惟”趕跑了。《雜阿含經》中佛陀教授的次第是滅熾燃前,首先得現見法,如果見色,而不覺知,有無色貪亦不覺知,那根本就是睜眼瞎嘛!

   邪知邪見轉六根成六賊,自劫家寶,自斷善根。正知正見,化六識爲成所作智,妙觀察智,普渡衆生。我們要斷除邪知邪見,樹立正知正見,而不是正邪一刀切。《雜阿含經》中舍利弗說 “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間,若轭若系軮者,是彼系縛……如是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間欲貪,是其系也”。可見修行不是斷根,不是斷塵,也不是斷心,而是要斬斷那系縛根塵的東西——欲貪等不善法。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還不夠,俗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譬如伐樹,不能僅是摘花弄葉,要直截根源,根斷則其自滅也。貪嗔等惡不善法從何而生?從妄想顛倒生。《雜阿含經》說得好:“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六觸入處,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欲不複生。”可見要能真正地守護好根門,還必須對無我等法生起勝解,由正見增上,才能自發地守護六根,從而心厭、離欲,以至于解脫。

   正如《楞嚴經》所雲:“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