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正念的藥方

  

海外譯文

  佛教正念的藥方

  

莎朗·沙茲堡、喬·卡巴金著 李孟浩譯

  

   在麻薩諸塞州伍斯特郡的麻薩諸塞醫學中心附設大學裏,喬·卡巴金設立了一所減輕壓力診所,專門教導病人如何進行正念的練習。而莎朗·沙茲堡對于南傳佛教上座部禅修傳統的概述,正好可作爲此正念練習的基本解說。像這樣把正念禅修應用于醫學用途上的做法,在西方的醫療架構中已經是愈來愈普遍的現象了。

   這是因爲我們只要剝除掉正念禅修的宗教外衣,就可發現它是個很單純的東西,它只是讓我們去學習觀察心智的瞬間活動,並對所有生起的心念保持開放性接納的態度。也就是因爲這種單純性,它才可用作爲一種減輕壓力的技術。

   喬·卡巴金對他如何把正念禅修合並入減輕壓力和松弛診所的過程,也做了一番解釋。雖然禅修技巧在靈性訓練的體系中已經有很長一段的使用曆史,可是在西方卻是近年來才嘗試把這些禅修方法,納入內科和心理治療領域,並進行有系統的應用和研究。

   喬·卡巴金所提出的報告可說是統合了我們到目前所討論過的東西,他試著把佛教禅修的某些技巧帶入西方的主流文化之中。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正念

   莎朗·沙茲堡:

   當我們教授正念禅修時,通常會教人從靜坐開始,並找出他們身體某個很清楚的部位去感受呼吸,比如說腹部的起伏。我們也要求他們一開始只要感受呼吸就可以了,然後才去觀察那些占據他們心意的任一事物。他們也因此在不同時間中覺察到許多不同的對象:聲音、意象或身體的感覺。我們也要求他們試著去直接且清楚地觀察這個經驗,這種直接了當的觀察方式,可以讓他們不會迷失在對所發生事物的解釋或判斷之中。舉例來說,如果某人有生理上的病痛時,與其在那想說“這還好”、“這不好”或“我是壞人,因爲我得了這個病痛”,還不如照我們的建議去記錄下熱的感覺、壓力或緊張,他們才能夠看到感覺如何在經常變化之中,並且覺察到“苦痛”是無常或無自性的。而且,他們也認識到身體生起的感覺是無法控製的。既然苦痛並非是相應于他們的欲望而生起,那他們就無須感到他們擁有它們。苦痛並不屬于他們,它只是一些條件聚合而起,才會産生這種感受。我們要求他們更深入地觀察,以便能在觀察的那一瞬間,實際看到生起現象的分解,並以此方式看透他們經驗的本性。如果他們能做到這點,心智就會變得非常平靜和安甯。也就是說,心智不會跑到過去和未來,而具有相對穩定和靜止的性質,並且確能安住在刹那的經驗之中。

   我們也很強調觀察的純粹性。不管這觀察的對象是呼吸、苦痛或其它生起的心念,他們只是觀察它而已,並且避免生起貪、嗔或癡的心念。也不管禅觀的對象是快樂、痛苦或中立的,他們的心智也不能被帶著走,而發展出更多的貪取、厭惡或癡傻的念頭。所以,我們一直嘗試要分辨出兩種正念:一種正念只是指普通的注意力,另一種正念則是具有純粹觀察的性質。我們也教人修行不能有間斷,不管他們在這世上是坐下、走路、喝杯茶或做某件工作,都可練習正念。也許,我們的教導一開始是把焦點放在呼吸上頭,但是這種正念練習最後還是會把一切對象都包含進來。到時候,不管是我們在做什麼活動,都可變成爲禅觀的修行。

  

正念的臨床應用

  

   喬·卡巴金:

   我想試著從更寬廣的眼界,來說明一下佛教的禅修觀點能提供給西方參考的東西。我認爲它可以響應這世上所有受苦衆生深層和嚴重的需求,因爲他們都曾經爲了這個或那個理由,而對佛教或其它信仰體系不感興趣。他們雖然對開悟沒有興趣,可是他們對苦惱的緩解卻很有興趣,尤其在事關他們自身煩惱時,更是如此。于是,這就引發出一些問題:佛教是否具有不會被扭曲或損壞的獨特智慧,可以應用到受苦者身上?而這智慧又能幫助他們變成更爲整全的人類,而不再破碎飄零,並且遏止住苦痛的增長?

   我曾經接受過上座部和禅宗的訓練,可是訓練還不夠充實。但是,我仍然試著把某些禅修技術納入我將要描述的程序計劃當中,我個人也嘗試把此程序方案引進主流的西方醫學組合之中。如果我在這種醫療情境下頂著光頭出現,身穿僧袍,頸挂念珠,口誦藏語、梵語或韓語,就一定會和大多數的人處不來。不管這教義有多麼棒,不管這修行的智慧或本質又是多平易近人,那種介紹方式的效率不是最高,技巧也不高明。現在大家雖然都聽過禅修,但是他們的觀點都不完整。我們要教人知道禅修不會把你弄得腦中一陣空白,而是要讓你學習去觀照事物的真實面目,以及學習與萬物共存之道。

   在西方主流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壓根都不知道佛教禅修的價值在那裏,其實答案就在于寂靜的品質。你也許注意到在西方社會中,我們要到處跟人打交道。美國人把這發展成一套精致的藝術。其實我們不需要有多深的察覺能力,就可注意到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什麼。我們經常是覺得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都被切斷了,也沒有完全活在當下這一刻。

   如果你的心思散亂,不集中在這兒,你也無法處理心中生起的壓力和困難。在壓力更大和威脅性強的情境下,你的反應將會高度受到限製,並且很機械化。你的心智也會爲雲霧所困,無法進行全然清晰的觀照,深層的智慧和智能也就生不起來,更別提說活用智慧的可能了。

   誠如我們稍早討論的,許多人對他們的身體並不敏感,直到身體出錯了,感受才很深刻。于是,開始會心煩意亂起來,並跑去找專家,但卻常常無法如願。雖然西方醫學在近20年來已有很多可觀的技術進展,但大多數的進展是落在診斷技術上頭。它只能告訴你問題是什麼,但不必然會治好這病症。

   我們認爲在一家醫學中心中,設立一所以正念訓練爲基調的診所,可能是件很美好的事。因爲,醫院畢竟是塊專門吸附苦痛的磁鐵。這診所就可用一種有技巧的方式,來介紹寂靜、觀照、正念的觀念,並幫人從在外整天跑的生活方式,轉到往內凝注的存有方式。如果我們能夠提供病人一種醫學治療的補充措施,也許他們就能在醫學治療所不能提供的地方,得到成長和治愈。這個計劃也許可以幫助病人遵守醫學治療的囑咐,因爲他們心頭煩亂時,往往會不照事情該做的方式去做。

   讓我來帶你參觀一下我們診所的結構和原理,那就是麻州醫學院的減輕壓力和松弛的療程計劃,以及我們如何進行禅修。然後,我會向你介紹診所治療不同重症患者的成果,治療應用的範圍也不僅在生理症狀,還包含了可反應人類成長幅度的心理轉變。最後,我將說明我們如何嘗試把正念、觀照、和無爲等原則,整合入醫院作業的許多側面之中。這樣做不只是爲了病人,也是爲了要訓練醫師和醫學生。我們把他們訓練到更加敏感,更具觀察力,並改變了他們與病人的相處方式。

   一位有名的醫師說過,照顧病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關懷病人,但在大醫院中,慢性病患者的關懷工作常被遺漏掉,甚至掉入整個醫療體系的裂縫之中而不見天日。本診所則是爲這些患者提供了一道安全網,並在他們掉落之前,提供一些治療機會。那個機會是讓你在較深的層次上,去探討他們也許能自我救助的可能性。他們早就在各種地方尋求其他人的幫助,但是我們要問說:“你有考慮過自己身心中既有的內在資源或智慧嗎?如果你能發掘它,並發展出一套利用這些能量的方式,那麼或許你和你的醫師都能夠邁向健康和醫療的更偉大層次。”這不是治愈,而是治療。治愈是很神奇地讓一切症狀馬上好轉,治療則是在較深的層次轉化身心。即使你今天是斷手斷腳的人,你還是個完整的人類,而且健康也沒必要依賴完整的手腳,或是沒得癌症或艾滋病。我們強烈感覺到只要你活著並呼吸,就是對多于錯了。我們激勵病人去找出對的地方,錯的地方就交給醫師去處理。

   在《四念住經》中,佛陀給我們一個很簡單卻又極端深奧的訊息:真理之道不須弄得精致複雜,簡樸中自有大力量在,禅修的核心練習則是正念。我們診所的出發點就在于,正念是對于一切苦痛的非常有力量的治療方式。我們的假設是說不管你是否在佛教脈絡下運作,正念都會有療效。那我們能在非佛教徒的主流醫學架構中,宣稱這個嗎?

   診所位于麻薩諸塞大學的醫學中心。這個中心有400床給住院病人,每天也會看上千個門診病人。醫院裏的苦痛並不全在病人身上,裏面很多職員也有很大的壓力。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壓力已經變成一種生活方式。那並不必然是件壞事。壓力並不是個問題,問題在于你要如何應付壓力。這有賴于你如何看待壓力,你如何看待壓力又部分有賴于你是否有看到它。很多人並沒感受到壓力,就像在水中遊的魚看不到水一樣。我們既然不覺得生活裏有很多壓力,我們就會活得很機械,跟自動導航器一樣。心智經常這樣受困擾,但是他們不是沈湎于過去的回憶,就是遙想未來的事,很少人活在當下。

   我們在這裏用了很多次壓力這個字眼,但還沒給它一個定義。我蠻喜歡這個字眼,因爲它的意思很廣,可以包含所有的苦痛。沒有人知道減輕壓力診所是什麼意思,可是每個人都要來看一看。從科學觀點來看,壓力這個字眼很蠢,因爲它同時指讓問題出現的刺激和問題本身的反應。因此,壓力有個定義是:有機體對適應整個壓迫和命令範圍的反應。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有壓力的,但情況卻並沒必要演變成如此。它有賴于那裏是否有變革的壓力。當然,變革自身是有壓力的,因爲你要去適應環境的變動。

  

減輕壓力和松弛的計劃方案

  

《佛教正念的藥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