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處理心靈問題▪P2

  ..續本文上一頁或做決策的時機,就在我們平靜時。

   處理人際關系時,“承認問題”是重要的步驟。但每個人在承認自己的錯誤時,采取比較寬廣的角度也是重要的。這時候不要點燃情緒的風暴,而要等到自己已經平靜而清醒,這時才能夠理性地思考:“是什麼因素造成了我們的問題?”當你開始發現問題,即使問題似乎有點棘手,你都要以放松的方式承認它,這麼想:“是的,這就是。謝謝老天爺,我已經接近問題的原因!”不要失去心的平靜,要以治療的決心來接受、面對問題,這麼想:“我不對勁,我的夥伴不對勁,我們的關系不對勁,但這一切都沒問題。我們會處理它。我們能夠治療它。”

   在這個階段,如果你不能避免油然生起的焦慮,就不要擔心焦慮。如果不對焦慮感到焦慮,焦慮本身將失去它的刺激性,不會形成力量。

  

正面看問題

  

   如果我們習慣安住于負面的情景,並與之抗爭,我們的整個心態、見解和經驗必然會變成負面的,而且充滿痛苦。把問題看成是負面的,經常思及、談及它是多麼恐怖或痛苦,必然會使小小的問題變成像山一般高大堅實,像刀一般銳利,像夜晚一般黑暗。杜竹千仁波切寫道:

   每當碰到問題時,不管它是來自有情衆生或無情世界,如果我們的心習慣于只看到痛苦或負面的部分,那麼即使是小小的負面事件,都將引生巨大的心理痛苦。因爲只要沈溺于任何概念,不管是苦的或樂的,它的經驗必然會被強化。當這種負面經驗逐漸變得強大時,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什麼,大部分都將成爲痛苦的原因,快樂將永遠沒有機會生起。如果我們不體悟錯誤出在心獲得經驗的方式,如果我們把一切問題都只歸咎于外在環境,那麼諸如憎恨和痛苦之類的負面行爲,它們永不熄滅的火焰將在我們身上增長。這就是所謂:“一切表象都以敵人的形式生起。”

   不管什麼環境,即使它表面上是負面的,我們都必須嘗試看它的正面部分。不過,如果我們有了負面的思想或感覺,記得要溫柔地對待我們自己。讓我們不要說:“唉,我又倒黴了!”或“我多蠢啊!”使得這個感覺變得更加負面。否則,負面之輪將永不止息地轉動。相反的,我們必須覺察到自己的思想和感覺,說一聲:“哦!嗯!”如果辦得到的話,就把注意力轉向治療練習或其他的事,把我們的心從負面之輪轉向正道。杜竹千仁波切強調:

   我們不但要讓我們的心不被黴運和痛苦所動,還要從變化無常的事物當中,把快樂和安詳帶給我們的心。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阻止邪惡力量和粗暴言語的生起。我們必須習慣于只生起喜歡的感覺。因此,我們必須不再把有害的環境看成是負面的,反而要盡一切努力訓練自己把它們看成是有價值的;因爲事情是否適意,完全決定于我們如何看待它們。

   強烈的正面能量能夠阻止或纾解痛苦。但正面態度的最顯著效果,不一定是阻止痛苦的發生,而是當痛苦來臨時,讓它不變成負面的痛苦的力量。杜竹千仁波切寫道:

   因此,由于精神訓練的結果,當我們面臨敵人、疾病和傷害性力量時,可以不受這些障礙的傷害。這並不表示我們能夠驅逐它們,或它們不會發生。反之,這表示它們雖然生起,卻不障礙我們對于快樂和覺悟之道的追求。

  

清除心靈垃圾

  

   我們可以和我們的問題交朋友。當困難的情緒來臨時,我們可以問它們要什麼。只要對問題更友善些,我們就可以發現應該做些什麼。我們也許需要放松和停止執著,好好照顧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真正需要,或以某種特別方式改變我們的行爲。如果我們把覺察力帶到問題之上,而不是推開或盲目地執著它,問題本身就掌握著自我治療的鑰匙。允許大問題擁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我們做好治療的准備。

   精神修行的主要目標,在于從我們的心理空間清除自小以來一直在收集的知識和情緒垃圾,並把空間提供給真正的放松、享受的經驗。我們必須體悟,正面的思想或啓發就像健康食品一般,可以變成心靈的滋養品。反之,負面的觀點和煩惱就像廢棄物一般,會毒害人們。

   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看自己和問題,卻不可以把自己拉入痛苦的深淵。如果我們猛力要解決問題,就會引燃問題。有時候需要耐性子,讓問題在時機成熟時自動顯露並消解。

   保持平衡和正面,常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一定要堅決不讓我們的心把問題看成是負面的。如果我們只能夠負面地看待問題,解決之道就是讓其他的事占據我們的心,諸如閱讀、整理花園、油漆,或自然、藝術、音樂之美。

  

學會笑自己和自己的問題

  

   我們的心搖擺不定,需要正面態度的訓練,這可以從我們處理日常生活細節的方式上開始。如果下雨,我們可以欣賞雨。豔陽天很美麗,但下雨也可以很美麗。如果下雨會造成不便,就穿上雨衣或撐把傘,不要陷入負面的情緒。我們如實地看雨,繼續過我們的生活。

   只要能善加利用情境,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比以前強壯。當我們學會笑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問題時,我們就得到治療了。當我們學會欣賞自己,不把問題看成是負面的,我們就可以正面地面對一切。正面的思考是我們必須培養的好習慣,因爲這可以治療我們,讓我們在生活中感到快樂。杜竹千仁波切說:

   透過這種練習,我們的心將變得溫和,我們的態度將變得寬廣,我們將變得容易相處。我們將有勇敢的心,我們的精神訓練變得自在無礙,一切惡劣環境將變得神聖而吉祥,我們的心將永遠充滿安詳的喜悅。在這個殘敗的年代裏修習覺悟之道,我們絕對少不了這種把苦轉化成覺悟之道的訓練。當我們不受焦慮之苦所煩惱時,不僅其他的心理和情緒痛苦將消失,有如武器從兵士手中掉落一般,而且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即使是疾病之類的實際負面力量,也將自動消失。

   過去的聖人說:“只要不對任何事物感到不悅或不滿足,我們的心就可以不受幹擾。當我們的心不受幹擾,我們的氣血就可以不受幹擾,因此身體的其他組織也將可以不受幹擾。由于這種安詳與和諧,我們的心將不受幹擾,而喜悅之輪將持續轉動。”他們也說:“就像鳥兒可以攻擊馬、驢背上的潰爛部位而輕易地擊傷它們,負面的力量亦是如此,會很容易找到機會,去傷害那些天性就害怕負面情緒的人物。”

   當我們不再這麼關心必須保護和執著自我時,痛苦就會變成體悟安詳和快樂的工具。只要我們有正面的態度,痛苦將變成糖果一般地甜。在佛教裏,將它比喻爲“拉度”(Ladu)——印度一種甜而非常辣的蜜餞。杜竹千仁波切告訴我們,培養隨遇而安的容忍具有重大益處:

   我們必須這麼想:“過去我所經曆的痛苦,以許多顯著的形式,對于我今日所獲得的幸福助益匪淺……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同樣道理,今天我正在經曆的痛苦,將繼續幫助我得到這些同樣殊勝的結果。因此,即使我的痛苦很劇烈,它也是無比適意的。”俗語說得好:它就像“拉度”蜜餞,混合著小豆蔻和辣椒。

   反複思惟這件事,培養心的快樂和安詳經驗。透過這種方式的訓練,將可生起無量的心理上的快樂,讓五官的痛苦變得像沒有知覺般地輕松。因此,擁有不受痛苦傷害的心,是那些容忍疾病的人們的特征……“轉化不喜歡痛苦的思想”是“轉痛苦爲覺悟之道”的基礎。當我們的心受到幹擾,而我們的勇氣和興奮被焦慮消滅時,我們將無法把痛苦轉成覺悟之道。

   當然,我們有許多人喜歡在痛苦來臨時把頭藏在沙中。如果對正面的態度沒有很多經驗,我們也許懷疑任何人怎麼可能充分擁抱苦樂參半的生命。就像跳傘選手已經學會如何在廣袤的天空飄浮,但當我們看到有人興奮地從天而降,我們會想:這怎麼可能?其秘訣就是放松和放下。不久之後,我們就可以對生命變得比較開放。

   我們可以從擴大對負面經驗的觀點開始。譬如,我們通常會把悲傷想成負面。不過,當我們適當地哀傷時,它就不真的是負面的,因爲我們正在從受傷中得到治療。在某些情況中,悲傷可以實際上變得很美麗。譬如,許多人認爲歌劇或流行音樂中的悲傷曲調很美。因此,悲傷的情緒不見得就是“壞的”,除非我們如此認爲。

   終極而言,一切現象都是超越負面和正面的,都是開放的。正因爲經驗是開放的,所以我們能夠選擇正面的外貌,而不感覺如此焦慮,即使某個情境看起來很糟糕。它也可以幫助我們去看和感覺到問題是完全開放的。我們可以在開放中禅修。

  

以開放性看待問題

  

   當我們覺得被悲傷或寂寞之類的問題籠罩時,我們可以活在悲傷的開放中。讓你的呼吸變得放松。不要嘗試推開悲傷,或把它貼上壞東西的標簽,反而要順其自然,心理上要開放而平靜。讓悲傷的微風吹來,就好像你張開雙臂歡迎它一般。毫不執著或帶著判斷地感覺它,還其本來面目。盡你一切可能,保持輕松。慢慢經驗和品嘗悲傷本身的感覺。

  

不排斥其他治療方法

  

   放松和融入感覺,在其中放掉你自己,空間錯入空間。你已經超越了悲傷的概念,你和悲傷的真性(最終極的安詳)結爲一體。不久之後,你可能會發現悲傷變得較容易處理。也許它已經開始溶解成安詳的感覺。放松在那個安詳之中,越久越好。

   我們要以用同樣的方式處理身體的病痛。當然,我們應該運用我們對病痛的嘗試;如果是嚴重或不尋常的疼痛,有必要的話,就應該看醫生。以禅修來處理身體的痛和心理的苦…

《如何處理心靈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