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覺讓我自己無法釋懷,更無法理解。我是很愛她的呀,爲什麼又這麼地刻薄呢?
我非常愛她,我不願意這麼折磨她,也讓自己感到難受,我平時對她很好,但我這樣挑剔的話顯然又在傷害她。
A:可能你就是個壞人。
L:不是。我真的是個好人,我脾氣好,心地很善良,對人非常友好。
A:你可能就是個壞人。
L:(著急)不,不,不,不。我真的不是個壞人。不信你可以去打聽。
A:你可能是個壞人。
L:我怎麼能是壞人呢?您別這麼說,我真不是壞人。
A:你在恨別人,恨是壞人才有的感情。
L:我不想當壞人,我要當好人。
A:你就是個壞人。
L:我……我……不願意當壞人。
A:你就是個壞人。
L:我爲什麼是壞人呢,我不能當壞人。
A:因爲你覺得自己心裏在仇恨別人。
L:(傷心欲淚)……
A:你是個壞人嗎?
L:……
L:您的意思是說我心裏的那些想法不好,是壞的。
A:你害怕自己是壞人嗎?
L:我明白了,我真的心中有一些很邪惡的東西。
A:你是壞人嗎?
L:我不能全部算個好人,但我還是個好人。
A:你是好人?
L:我基本是個好人,我也不是個好人。
第15次治療時,患者的情緒已經平穩了,能愉快地跟朋友和同學相處。治療預期要進入結束階段,他對前面的治療有了一些回顧。他感到自己現在的強迫症狀已經全部消失了,心情也好轉了。跟人交往也完全有了信心,不再疑心別人會對自己有什麼不良的企圖了。他說“大夫,你知道嗎?你跟我說我是壞人的那一次治療對我印象太深了。我一下子發現了自己原來內心是矛盾的。我知道你是故意那樣不停地問我是不是個壞人。”“現在我知道了,就算是我的心裏有恨,也不能說明我就不是個好人。所以我現在能接受自己不是自己認爲的那麼完美。”
1.2.2 對L的動力學分析:
治療師意識到,患者以前不敢面對的是自己內心有恨的、惡的一面。他在努力壓抑這種感受,意識上想讓自己保持在理想化的“好人”的自我認同形象裏,但是對人的強烈不滿感又真實地沖擊著他,他自己在潛意識的狀態下又能體會到這種恨的情感,這樣恨的情感與他在意識上強烈地作個好人的自我認同的願望相沖突。與此同時他會將自己內心不好的感受投射到外面,就是女朋友的身上並加以認同,然後就再以這些他認爲不好的現象爲理由加以抱怨。
經過對他的成長經曆的探討,我們知道了他在童年的時候曾經曆了一個不良的撫育階段。那個時期他認同了母親對待父親的一種愛與恨不能整合的情感方式,媽媽經常會因爲一些小的瑣事來貶低爸爸。那種情景讓幼小的L感到很矛盾,所以直到現在對于爸爸的評價也是很矛盾。他很害怕自己內心的這種對爸爸不敬的感受,但也的確因爲爸爸不能讓媽媽的願望滿足而對爸爸生氣。這樣的情感方式在不知不覺間就表達在他自己的親密的人際關系模式中,這便是移情的作用。
當治療將這些內在的沖突和不整合的狀態修通之後,患者的症狀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他自己總結道:“治療中你不斷地問我是不是壞人,把我敲明白了,其實我那些憤怒的怨恨情緒也是正常的,可是我之前是不願意承認自己會有恨人之心,非要強求認爲自己是個善良的好人。現在我的看法是:我有憤怒和怨氣並不能說明我就成了個徹底的壞人了。所以現在我很開心,不但不再那麼苛求女朋友了,而且對爸爸媽媽的態度也有些變了。有時候我會勸我媽媽接受爸爸,而不是指責他。”
1.3 案例3:心理治療電影《驕陽似我》
人格障礙的數學天才威爾。在其治療發生領悟的關鍵時刻,治療師與患者的對話亦如參話頭一般。
1.3.1 案例資料:
具有數學天賦的年輕人叫威爾杭特(簡稱W),很可能是下一個愛因斯坦,但他卻劣迹斑斑,終因傷人而招惹官司,在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的幫助下接受強製心理治療。但是許多被教授請來爲威爾做心理輔導的心理學家,卻都被這個毛頭小夥子洞悉心理,反被威爾羞辱,紛紛宣告威爾已“無藥可救”。
在他非凡的能力被衆人發現後,無數機會向他傾慕。但他卻對此毫無興趣,無論是麻省理工的教授們,還是CIA。連他最心愛的女朋友,他也不知道該如何相處。
直到治療師尚恩(簡稱X)的出現,這一切發生了變化。尚恩的包容和誠懇打動了威爾,他開始真正地接受心理治療。他終于有機會去解決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原來威爾的這些行爲都源于小時候父親的虐待。由于自己對愛的矛盾,而拒絕了女友,這讓其痛苦不已,但他還是選擇逃避。隨著治療的深入,威爾開始面對他生活中的問題,最終有一天出現了下面的一幕:
W:那是什麼?
X:你的檔案,我要送回去給法官評估。
W:你不會讓我失望吧?……裏面怎麼寫?
X:你想看嗎?
W:爲什麼……你有那樣的經曆嗎?
X:20年的心理治療經曆,我見過很多悲慘的事情。
W:你有過那樣的經曆嗎?
X:我個人的嗎?
W:對。
X:我有。
W:那可不好。
X:(治療師換成了第一人稱來敘述W的經曆)……我爸是酒鬼,爛醉如泥,他喝醉回家就想打人,我激怒他以保護媽媽和弟弟,他若晚上回來帶工具就精彩了。
W:他把扳手、棍子和皮帶擺桌上,然後說:“選一個”。
X:我會挑皮帶。
W:我通常挑扳手。
X:爲什麼是扳手?
W:因爲打他來勁。
X:你養父?
W:對!怎麼了?是不是威爾有“依附情結”?害怕被遺棄,那是我跟史凱蘭分手的原因嗎?
X:我不曉得你們分手了。
W:分手了。
X:想談嗎?
W:不想。
X:威爾,我知道的不多,但你看到這個沒,這些事,不是你的錯。
W:……(滿不在乎地)……是,我知道。
X:看著我,孩子,不是你的錯。
W:……(輕描淡寫地看著一邊)……我知道。
X:不是你的錯。
W:……(猶豫著說)……我知道。
X:你不知道,不是你的錯。
W:……(煩躁地)……我知道。
X:不是你的錯。
W:……(暴躁地喊)……好了!
X: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錯
W:……(難堪地低著頭)……別整我!
X:不是你的錯。
W:……(迷惑地)……別整我好嗎?不要是你?
X: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錯。
W:……(失聲恸哭)我的天!真是對不起!
X:(安慰著他)……去他們的,好嗎?
1.3.2 對威爾的精神動力學分析:
電影一開始我們不知道他內心當時怎麼想,但是看到的是,他根本就不假思索和回味他人情緒,也不感受和表達自己矛盾的內心,僅僅是非常直接地把自己原來用以對付繼父的那種不遜和挑釁的態度赤裸裸地表達了出來。這種表達自己行爲方式是內心的防禦機製在發揮作用,這種方式就是見諸行動。
我們也看到了W在其現實的人際關系中,都滲透著以往在寄養家庭中遭受虐待時形成的情感體驗和表達方式。這些表現可以理解爲威爾的移情表現,也可以從威爾不成熟的內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投射性認同來理解。投射性認同的過程表現是:患者把自己不能接受的那部分自體表象投射給客體,客體在潛意識裏接受了這樣的投射並加以認同,再以患者投射過來的那個表象形式表達出來,患者將這個表達確認後加以再次認同。如此形成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持有投射性認同方式的人在早期的客體關系中沒有良好地完成自體表象的內化,他分不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在現實交往中分不清人際交流時所見到態度到底是誰的。“這個感受是我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威爾與大學裏的教授們、同伴、女朋友、警察、治療師等的交往中一直是充滿著著嘲弄、不屑、過分敏感、攻擊行爲等。從投射性認同的角度看,這是他把自己內心的難以忍受的自己是壞蛋的那一部分投射到別人那裏,當別人當真拿他當不良少年的時候,這個態度讓他證明了自己原先對自己的感受,這進一步加重了他對自己不良的印象,並再次不接受它,再設法將其投射出去。如此循環往複,使得他一直不能走出不良少年的怪圈。
威爾內心那個壞的自體表象部分的最初形成與他在童年遭受的客體虐待有關,因爲他面對的是一個個壞的客體,這些客體在向他內化自我時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以至于他分不清到底是自己混蛋,還是別人的錯。治療師尚恩在治療中,盯住了這個最重要的心理動力學要點,以參話頭的方式予以突破,使治療發生了進展。
2.討論
禅宗在參修的時候,有一種方式稱爲參話頭。所謂話頭,是指一句話在未形成意識層面的語言之前的那個狀態,這個狀態裏我們是以自己一種未能名狀的感受和體驗來認識、感知問題的,是一種潛意識狀態。當這種狀態慢慢的澄清到清晰的意識化狀態時,我們便能夠用語言來清晰表達了。語言的優點在于清晰的表述和界定所要言指的內容,但任何語言的表述都有局限性。故而有雲“一念未起之前是爲話頭,一念既起,已成話尾也。”參,即鍛煉,修習。參話頭就是關注和體驗這個話頭狀態。這個方式是爲了能夠使人直接體驗到自己的感受狀態而達到領悟,而減免了語言邏輯在形成過程中造成的阻抗。
參話頭與面質和澄清的共同之處是,都能讓患者將它們潛意識中的阻抗因素意識化。參話頭的獨特之處在于治療師是一個誘發“話頭”的角色,他啓發患者與自己共同來參悟之。因而對于治療師來說,重要的是能夠發現“話頭”,即發現治療中阻抗的潛意識原因、形式,以及爲何有阻抗等領悟前的狀態。在參悟之前治療師自己首先要對“話頭”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精神動力學理解。在運用參話頭時,治療師不需要主動的、及早的對話頭所可能包含的潛意識內容給以賦意、以及解釋,而是要注意將“話頭”所提示的那個重要的點盯住,保持治療師與患者共同關注于此、體驗于此、理解于此、達到讓患者領悟發生此狀態在其內心世界裏的意義。之所以要醫患同參,而非主動解釋,是因爲所發現的這個話頭狀態,開始時僅僅是在治療師的動力學假設中,它需要通過治療緊接著的下一步——患者的意識化來證明。共同參悟就完成了心理動力學治療使患者主動領悟的過程。
參話頭讓患者直達自己的內心的潛意識動機,同時也理解了自己這種強迫性重複的行爲,達到頓悟式的效果。頓悟式的問題解決往往在極短的一瞬間突然實現,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頓悟狀態中直接呈現在眼前,並非經過反複的嘗試錯誤或者複雜的手段目的分析。頓悟一旦獲得,便很少出現行爲上的反複,它很象一種“一學即會”的學習過程。但是作爲人格層面的治療,單獨的頓悟是不能達到的,他需要一連串的頓悟的組合才能更有效。也就是說,修通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解決阻抗的過程,正如禅修中所說“頓悟”“漸修”。
運用動力學的治療技術和解決阻抗的策略,治療師將逐步通過解釋的運用來進行阻抗的澄清、對質、解釋,以及移情的解釋和修通。Greenson 在論述治療技術的時候說到:有些時候關于解決阻抗的許多過程可以在瞬間的領悟中一閃而得的。運用參話頭的方式就將以上的這些內容整合在同一個過程裏來完成了。當然這一切過程的背後,治療師的內心理解和感受上是有一個清晰的精神動力學的分析理解作爲背景支持的。
《參話頭在動力學心理治療解決阻抗中的整合運用(張天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