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
方立天
在中國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國禅師依據中國思想文化,吸取並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頗具創造性的成果,在東亞思想文化史上産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禅宗經曆了准備、興盛和衰落的過程,曆史悠悠,流派衆多。自達摩迄至道信、弘忍以來,有牛頭宗的興起和南宗北宗的對立,南宗內又有荷澤、洪州、石頭等諸宗的競起,洪州、石頭兩宗又衍出臨濟、沩仰、曹洞、雲門、法眼五家的分立,門葉繁茂,家風各異,蘭菊爭豔,異彩紛呈。禅宗主流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間不同流派或雲即心即佛,或謂非心非佛,或言即事而真,或稱本來無事,還有諸如揚眉、瞬目、叉手、踏足、擎拳、豎佛、口喝、棒打甚至呵祖、罵佛等類機鋒,其教學與禅修的方法更還有語錄、公案、古則、話頭、默照以及雲門叁句、黃龍叁關、臨濟叁玄叁要、四料簡、四賓主、四照用、曹洞五位等,五花八門,紛然雜呈,令人眼花缭亂,困惑難解。究竟如何認識禅宗?禅宗的根本精神是什麼?這是研究禅宗首先遇到的重大問題。我想,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了解禅宗的思想核心、本質及其特點。
一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以高度的中央集權專製和分散的自然經濟爲基本特征。自中唐以來,這種社會格局的內在階級緊張、中央與地方摩擦、民族之間沖突,漸趨激化,適應破産農民和失意的士大夫的精神需要,禅宗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普遍流傳。禅宗爲解救人生的苦難而産生,也在解救人生的苦難中發展,形成了一套人生價值哲學體系。禅宗思想體系包括本體論、心性論、道德論、體悟論、修持論和境界論等思想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心性論、功夫論和境界論叁大要素,分別闡明了禅修成佛的根據(基礎)、方法(中介)和目的(境界)叁個基本問題。從這叁大思想要素的相互關系來看,心性論是禅宗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禅宗把自心視爲人的自我本質,認爲苦樂、得失、真妄、迷悟都在自心,人生的墮落、毀滅、輝煌、解脫都決定于自心。自心,從實質上說是本真之心,也稱本心、真心,也就是佛性、真性,正如唐代道宣在《高僧傳》中介紹菩提達摩新禅法時所說的“含生同一真性”,此真性爲人人所平等具有。由此,禅宗在傳法時講“以心傳心”,即師父不依經論,離開語言文字直接面授弟子,以禅法大義使弟子自悟自解,這也稱傳佛“心印”。“自心”是衆生得以禅修成佛的出發點和根據,是禅宗的理論基石。
禅宗也以“自心”爲禅修的樞紐,提倡徑直指向人心,發明本心,發見真性,以體認心靈的原本狀態,頓悟成就佛果。也就是說,禅修是心性的修持。從中國禅宗的發展來看,禅師們都把修持功夫專注于心性上,如,達摩、慧可、憎璨重視坐禅守心,道信、弘忍重視“心心念佛”、“念佛淨心”。牛頭法融主張“無心”,也是心性的禅修功夫。北宗神秀的禅法,其弟子普寂歸結爲“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照”。(見《荷澤神會禅師語錄》)南宗慧能提倡單刀直入,自證于心,自悟本性。神會認爲靈智是人心的體性、本質,強調開發靈智。馬祖及其門下派生出的沩仰和臨濟兩宗,提倡直指本心,強調平時的言語舉動、日常生活表現都是本心的自然流露,由此而有屙屎放尿、著衣吃飯、走路睡覺、運水搬柴等都是佛事之說,認爲都可以從中體悟真理。石頭希遷及其門下衍化出的曹洞、雲門和法眼叁宗,重視一切盡由心造的唯心論,認爲人的心靈是圓滿完美的,只要心地自然,就會佛法遍在,一切現成。由此可見,雖然禅宗各派在修行的方式、方法、風格上各有不同,但是,或爲了啓導心地的開悟,或順應心地的自然展現,或求得心靈的自由,各種禅修實踐都圍繞著心性進行,這是一致的。
禅宗還把禅修的目的、追求境界、成就佛果落實在自心上,強調佛從心生,自心創造(成就)佛,自心就是佛。如道信提出的“念佛心是佛”的命題,就是專念于佛,心心相續,以求心中見佛。如此,心與佛相融無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神秀主張“離念心淨”,並認爲淨心的呈現就是佛地。慧能宣揚“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見自本性,即得出世。”(同上)認爲人的自心、自性就是成佛的內在根由,就是佛的本性。成佛並不是另有一種佛身,衆生的自心、自性就是佛。衆生只要認識自我,回歸本性,當即成佛。在慧能看來,佛就是衆生原始心靈、內在本性的人格體現,就是本心、本性的覺悟者,並不是外在于衆生的具有無邊法力的人格神。慧能門下及其後來的臨濟、曹洞等五宗都宣揚“即心即佛”的思想,“即心”,此心;“即佛”,就是佛心,就是佛。認爲衆生當前的現實心就是佛之所在。有的禅師還強調“即境是佛”,“觸境皆如”,“境”,指事、物。眼前的事物就是佛“真如”之所在。這是從理與事相即的角度,即把理事兩邊統一起,以求禅境。這裏的“理”是指性理,心性的“理”,性理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質和根源。實際上就是以心性(佛性)與事境相統一,以事境爲心性的體現作爲禅修的境界。還有的禅師鼓吹“本來無事”、“無心可用”,這是強調人心本來是清淨的,而心清淨就是佛。所謂心清淨就是從主觀上排除執著佛法和萬物爲實有的觀念,排除把心視爲能實生佛法和萬物的實有心的觀念。可見,仍是“即心即佛”的變相。簡言之,所謂涅槃,所謂佛,就是本性的護持,心態的複原,心靈的升華。
從上述禅宗的根據、方法和目的叁方面思想來看,都是圍繞心性展開的,心性是禅宗禅理的基礎、禅修的樞紐和禅境的極致,心性論是禅宗思想的核心。研究禅宗,必須著重研究禅宗的心性思想。
二
從禅宗思想體系的內涵、結構、核心來看禅宗的基調是以心性論爲基點,通過心性修持獲得心性升華的心性學說,是一種擺脫煩惱、追求生命自覺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貫穿于禅宗心性學說、文化思想的本質內容是:自然——內在——超越。
禅宗吸取中國道家的“自然”觀念來诠釋人的生命自然狀態、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規定爲萬物的本質、本性,是不假人爲、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真實存在。“僧家自然者,衆生本性也”。(《荷澤神會禅師語錄》)禅宗認爲,“自然”就是衆生本性,也就是佛性。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爲自足完滿、純真樸實的生命本然。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內在的,是內涵于人身的本質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靈所賦予,又非通過超越經驗、違背人性的作爲所獲得的,同時也是各種外在因素所不能消滅的。人的內在自性是生命的主體、成佛的根據。人的現實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體現,人轉化爲佛是自性的發現,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顯現。人的自性是內在的又是超越的,因爲內在本性是清淨、圓滿、純樸、覺悟的,是離開一切現象,有別于人的外部表現的。如何實現超越?禅宗認爲修禅成佛,就是見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體認,識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實現了超越。禅宗強調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過程之中,理想就是現實生活之中。這樣,禅宗就把彼岸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把對未來生命的追求轉換爲內心反求。由此禅宗反對舍棄現實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尋求超驗,而是強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壇經》),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超越意義,實現理想精神境界。禅宗公案中的“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法演語錄》卷下)就是提倡心靈溝通,要求會心體悟。禅宗要求以“饑則吃飯,困則打眠,寒則向火,熱則乘涼”(《密庵語錄》)中體會禅道,從“青青翠竹,郁郁黃花”(《祖堂集》卷叁)中發現禅意。禅宗要求從青山綠水中體察禅味,從人自身的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體驗禅悅,在流動無常的生命中體悟禅境,從而實現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禅宗提倡內在超越,這種超越意識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呢?我們認爲包括了超越對象、超越方法和超越結果幾個方面,這裏著重論述超越對象和超越結果。
爲了追求解脫,成就佛道,禅宗設計了一套消解人們心靈深處的緊張、矛盾、障礙,超越二元對立的方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從自然中分裂出來的獨立實體,向往與自然同樣具有永恒性、無限性,向往與自然的同一是人類最深沈、最根本、最強烈的內在願望。生命現實與美好願望並非一致,生命短暫與時間永恒、生命個體與空間整體、生命主體與宇宙客體等一系列人類所面臨的矛盾,是禅宗的超越對象,超越目標。
人生短暫與宇宙永恒的矛盾最能激發人內在心靈的不安與痛苦。了脫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禅宗以“無生”思想來泯滅生死界定,超越生死的時間界限。“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永嘉證道歌》)“無生”,指一切事物是無實體的、空的,由此也是無生滅變化的。這是要求轉變觀念,從生滅的現象中看到無生無滅的本質。生滅是短暫的,無生無滅是永恒的,從悠悠生死中了悟無生,就是在短暫中體認永恒,消除短暫與永恒的隔閡。
個體生命的認識和實踐等多方面的有限性與宇宙空間的無限性的矛盾,也是引人困惑不安的永恒性課題。禅宗通過無限擴張個體心靈的作用來擺脫個體生命的局限,進而消除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心境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同上)這是說只要人的心境明淨透徹,就能周遍宇宙萬物,從而在內心實現泯滅內外的超越,使有限與無限在個體心靈中相即圓融。
由生命與萬物、主體與客體的矛盾而引發的物我、有無、是非、善惡、真妄、苦樂等一系列的差別對立,是又一使人産生煩惱、痛苦的根源。這也是禅宗大師們所著力尋求解決的一大問題。他們繼承道家…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