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宗的教育哲學(文珠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的理性,正如洛克所說:“人是生而平等的。”可是,在迷網的人世裏,自從無始以來第七識妄執阿賴耶識的見分爲自我以後,便有自他人我之分隔,高卑貴賤的階級懸殊,種種不平等的不幸,遂由是而發生。唯識教育能給我們“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啓示,知道所謂自我,不過是唯識所現之假我而已,不應爲短暫的假我而損人益己,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他人的血淚上,進而視他人的痛苦猶如自己的痛苦,以他人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一切俱以大衆的利益爲前提,從不爲私我而害公益。故能沖破人我的界限,推翻私我的範疇,把一向妄執私我的第七識扭轉過來,成爲平等理性的真我。在真我的指揮下,深知道:“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甚至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衆生與佛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可惜衆生迷而不覺,致受種種虛妄假法的煎逼,和生死輪回的劫難;于是在平等的理性中,激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觀衆生苦,發菩提心。如維摩居士所說:“衆生有病,是故我病;衆生病愈,我亦病愈。”冤親平等,一視同仁地教化衆生,啓示衆生,是名平等性智。

  叁、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一種正確的高度智慧,也是一種純理性的批判作用,平常人因內爲私我所蔽,外爲物欲所惑,遮蓋了本來明朗的視線,在理智上幻生種種不合理的觀念,對于事物的判斷,往往只憑主觀的錯覺去推理。即使是科學知識,亦僅能發現事物彼此的關系和原理,仍無法透視現象底層之事物本體。唯識的教育學說,不但能糾正主觀的錯覺,把視線糊塗的意識,轉爲客觀的覺察力;既能透視現象的本體,更能親證諸法之實性;不但總觀事物之總相,還據理分析事物的別相;同時巧妙地觀察衆生身體品質上的差異,情緒傾向上的差異,智慧程度上的差異,個性與嗜好,天才與低能,……種種的差異,而個別迎合衆生的知能與興趣,爲他們宣說深淺不同的教法,故名爲妙觀察智。

  四、成所作智:這是精神界一種特殊的創作能力,是由轉舍前五識所得的無漏智。人生在迷時,六根不淨,終日奔放于色聲犬馬之中,流連忘返,甚而爲了滿足一己的私欲,而損人利己,揚己抑人;剝民脂膏,以肥己腹;奪人財産,以滿私囊;既得之又患失之,把自己推進私欲的陷阱,身爲形役,心爲境轉,無法擺脫私我的枷鎖。唯識教育可以啓發人類的心智,可以幫助我們洞悉物質的虛僞,使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覺,不再在迷罔無知,昏庸顛倒的圈子中作活計,一改以往的作風,再不爲一己的利益貪之無厭,反而對于應作的利他事業發生興趣;不獨發生興趣,而且努力于利他的工作,成辦利益衆生的事業,故名爲成所作智。

  以上四智,是唯識哲學最高的境界,亦是唯識哲學之目的與價值所在。唯識宗的教育目的。也就是使人轉舍虛妄習染的識心,而獲得以上四種真實的智慧;使人由迷網的人世,踴進覺悟的境界;由唯識幻現的人生,變爲唯智而真善的人生。

  第六章:唯識宗的教育方法與教材

  教育目的與教育方法,是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教育方法與教材,亦只是一種教育曆程的兩面。可以說:教材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工具,而教法卻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手段。教育方法固然不能脫離教材,有了教材而無適當的教法,也不能達到教育之目的,所以繼教育目的後,應有敘述教材與教法的必要。

  第一節:唯識教育的教材

  唯識教育的教材,不外是叁自性以及叁無自住。叁自性是:

  一、遍計執性:《成唯識論》說:“遍計度,故遍計,品類衆多,說爲彼彼。謂遍計虛妄分別。即由彼彼虛妄分別遍計種種遍計物。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此所妄執自性差別,總遍計所執自性。”這是說主觀的迷情,不明白宇宙萬有是因緣所生的假法,而在意識上生起種種分別的心理作用,周遍計度,執爲實我實法。好像在黑夜裏看見一條繩子,誤以爲蛇,嚇得一跳,其實那裏有甚麼蛇?不過是恐怖心上所現的妄影而已。同樣,宇宙人生種種現象,亦只是從識心幻現的相分,根本沒有實我實法的存在,但我們意識的錯覺,竟固執這些沒有實體的現象爲實我實法,終日遍計度,分別取舍,故名遍計執性。

  二、依他起性:依是依仗托賴的意思,他是指能生諸法的因緣。依他起性,是說宇宙萬有,都不過是由仗因托緣而生起的現象,是假有而非實有,是依立依存,不是自立自存。成唯識論說:“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衆緣而得起故。”衆緣是指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等四種。因緣,是指親生自果的真原因。此因緣有二,一是能生的種子,一是能熏的現行。當種子生種子時,前念種子爲後念種子的親因緣。若在種子生現行方面說,種子是現行的親因緣;再就現行熏種子的關系言,現行又是種子的親因緣,總之以因爲緣,故名因緣。等無間緣,是當我們心理活動時,前念心把位置讓給後念,假如前念不消滅,後念絕對不可能生起,前念的消滅,正是後念生起的助緣,如是前念滅,後念生,于其中間沒有間隔,故名等無間緣。所緣緣,是說我們的心理作用,是由外界刺激的反應現象,並非孤獨而生起,必須仗托客觀的對象才誕生,故客觀的對象,是心生起的助緣,謂之所緣緣。增上緣,是一種對于色心諸法的生起,不特沒有妨礙,反而能給予幫忙的助緣。精神界一切心理作用,都是從以上四種因緣而生的,而物質現象界,則用不著等無間緣和所緣緣,只仗托因緣和增上緣,就可以産生。總之,宇宙之有色心諸法,都是依他衆緣而生的,故名依他起性。

  叁、圓成實性:圓成實含有普遍、常住、真實等叁義。這普遍、常住、而真實的本性,是宇宙萬有的真實相,也是宇宙人生本來具有的實相真如理,故又名真如,此真如體是一絕對無限的清淨本體,非我們底思慮想像所到的,只可從他的性德上,形容做圓滿成就真實的本性。

  叁無性,是依據以上叁性而設的。換句話說:叁無性就是叁自性的反面。依遍計執性,立相無性。因爲迷情上認爲我法,都是唯識所現的幻相,就如空華水月,本無實體,徒有其相狀而已。正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謂之相無自性。其次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宇宙萬法都是仗因托緣而起的因緣所生法,這因緣所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只爲暫時假有,而非真有,所以說生無自性。最後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圓成實性既是一切法的本體,那麼該是真實的自性了,爲甚麼又說勝義無自性呢?這是說,宇宙萬法的真實相,雖然是廣大周遍,真實而永恒的,但這真實永恒的勝義,是離能所,去是非,絕對待的,無所謂有,更無所謂無,猶如虛空,無相空寂,如果說它是有,而起分別執著,毋甯說他是無自住了。

  唯識哲學就是建立識心爲理論基礎之後,再用叁自性和叁無性等方式來闡明宇宙人生的真谛。唯識教育的教材,也就不外是說明遍計執,淨分依他,染分依他,自性圓成實,離垢而顯的圓成實,以及叁性與叁無性,叁性與五法等的關系而已。

  第二節:唯識教育的方法

  現代一般的教育法,有所謂:練習的、思考的、設計的、欣賞的、發表的,甚至社會化的種種教學法。釋迦牟尼的教育方法,則是人格的感化,因材施教,以及解行並重。照唯識哲學的教育方法,不外是啓發的,思維的,親證的教學法,概括而言,可稱之爲“知行合一”的教學法。

  一、啓發的教學方法:啓發,是一面提示一種新的教材,使學者獲得一種新的知識,另一方面藉以刺激引伸學者原有之智慧,使其得以逐漸擴展。換言之,唯識的教育方法,是一方面注入的,一方面引出的。例如:唯識教育所提示的叁自性等教材,能給學者一種新的認識與經驗,以組成一種新的智慧種子傳遞到八識的心房去;同時又憑教育的刺激,引起識心原有的經驗--智慧的無漏種子,以生起智慧的現行,這就是一種啓發的方法。

  二、思維的教學法:思維是內心一種智慧的觀察力,和理性的判斷力,教學時,不應過于偏重注入或引出方式,還須給予學生運用智慧來觀察,以及用理性來判斷的機會;或由教師提出許多事例,給學生觀察,以爲解決問題或求得結論的根據。譬如在啓發的教學法中,給予學者依他起性是假有,遍計執性是妄有,圓成實性是真有的新知識後,還應該在依他起法中舉一法爲例,以說明其依他起的原委,以及假有,妄有,實有之所以然。使學者由各自的智慧力來思考與觀察,而證其說之真僞,以融合其新舊經驗合成一新的經驗系統。所以,思維的教學法,是一種培養或發展學生的觀察與判斷等思考能力的良好方法。

  叁、親證的教學法:這是一種由實習或實踐而深入而獲得真實知能的方法。目的在使學生學與做,思維與活動,推論與考證在思想的曆程上合而爲一。唯識學認爲真實的智慧,是由知而思而行的實踐中誕生的。例如我們需要造一個木箱,欲想知道造木箱的方法,必須求之教師或在書本的記載;但由教師或書本處傳來的方法,只是一種間接的知識,屬于聞知而非親知,親知必須從實踐中獲得。亦唯有在實際活動中體驗出來的知識,才是真知。同樣,我們給予學者一種叁自性、叁無性的新知識後,既給予學生思維觀察的機會,還要其在思維之後,繼之以實踐,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洞察底蘊,燭照萬物的真知灼見--真實智慧的知能。

  啓發是前六識的作用,思維是第七識的潛能,親證是第八識的性德;所以啓發與思維,思維與親證,是互相推進而不相離的。並用啓發、思維、親證的教學法,使學生由“多聞熏習”而“如理作意”,再由“如理作意”而“如法修行”,如是經曆聞、思、修的階段,然後始能達到唯識哲學“轉識成智”的教育目的。

  第七章:結論

  佛教革新運動的領袖--太虛大師說:“唯識學是一種有益于身心的學問,它可以破除我法之謬執,可以斷盡生死之惑障,可以解脫變壞之業報,可以滿足心性之意願,更可以成就永久之安樂,以及證得無礙之清淨。”此固然是事實,但這只是站在宗教立場而言,如果站在教育立場,以教育哲學的眼光看來,則唯識學該是一門博大精深缜密而有系統的崇高哲理,亦是一種最能解決教育原理一切根本問題,而爲教育理論最好的依據,可作爲推動教育往理想步步上升之原動力的教育哲學。其不僅對教育本質問題有獨特的闡明,且對教育目的,教材和教法各方面,亦有特殊的見解和貢獻。其對教育之影響,是本能的發展,智慧的啓示,良善的熏習,品格的修養,心意的鍛煉,以及學而致用,知行並重。如能運用唯識哲學上的一套教育理論,應用于實際教育,則必能糾正目前教育之毛病,以及彌補教育上種種缺陷,而建立完美之教育,以形成一種新的潮流。

  因爲唯識哲學雖導源于宗教,然無一般宗教偏重情感而忽視理性的毛病;他本身雖然是一種哲學,但並不像一般哲學的虛玄缥缈。相反的,它不獨注重理性的闡明,且注重情感舒發之適當;不獨注重知識的注入,且著重智慧的引出;不但重視知識的積累,更重視實踐的親知親證;不但格知現象界的原理,且能深入現象底層的本質。而使本質與現象,理性與情感,事實與真理,聞知與親知,注入和引出各方面無所偏廢,而連系渾融成一良好而有力量的教育。同時衷心期望此教育能推動進步,改造人格,故在教材、教法方面,極力灌輸和啓發正確而有益于身心的真實知能,以糾正過去教育對知情意倚輕倚重之弊端,期從啓發、思維、親證之曆程中,回到統整的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則,而産生一最高之智慧,和造就一個完整的綜合真善美于一體的覺悟人生。

  雖然,唯識哲學純以識心來闡明宇宙人生的組織,視宇宙萬物成爲識心的屬性,或爲識心表象的幻影,而否認現象界的價值與存在,未免有偏重于主觀的唯心論之嫌。但其並沒有一般唯心論者或重視理性作用,或重視意識或意志作用,而不能確定根本概念,及對精神固無確定之解釋,即對物質,亦莫解其所以等毛病。反而,以阿賴耶識來統一理性(一般所謂理性即是佛家第七識境界)、意識、意志(前六識)的作用,而以理性意識意志等爲阿賴耶識之附屬。同時說明識心與現象之關系和本義。絕非沈迷于純粹真理的追求,而忽視現象界的闡明。而是一方面著重一個遙遠普遍崇高而大全的目的,作爲人生的追求與歸宿;另一方面又著重當前安適的生活目標,以作合理的改善。不徒只知對客觀的存在作無情之拷問,且顧及人類生活的安適,作優先的考慮,使人們在真理的追求和生活的改善中,不斷地糾正錯覺,改善行爲而臻于至善。

  何況經驗世界所有的知識,是不完全的,必待理性不斷的參悟,才可以究诘宇宙人生的精蘊。科學以格物爲能事,但未足以窮理,所以盡管科學如何昌明,人們在科學以內,仍然十分需要一種包涵客觀的真理,主觀之要求又不違背于生長與進步的哲學,作爲開拓精神界的工具。更何況在這複雜繁瑣,變幻莫測的現象界中,其幕後必有其唯一的真理存在,科學只能解剖現象界的物理,而不能捉摸現象背後的事物的真理,此真理必待宗教家去發掘與親證。所以無論科學知識如何發達,人們仍然須要一種能傳授此唯一真理之宗教教育,來作爲追求真理的向導。唯識哲學既然是導源于宗教,而包涵客觀之真理和主觀之要求,又不違背現實生活的教育哲學,其所傳授的又是宇宙人生最真的真理。那麼,無論今天科學如何的昌明,唯識的教育哲學,依然有其價值存在,且有其發揮和推行的必要。因此,筆者僅就區區管見,提出討論,雖不會見用于偏激主義者,或未能普遍適合一般人的胃口,但平心而論,最低限度亦可以作爲從事教育者的參照。同時,希望藉此引起佛學界對于唯識宗教育哲學的注意力,或可以刺激起學佛者的教育興趣,進而運用唯識學上的教育理論,施之實際教育,那麼,唯識宗的教育哲學的價值,便不難見之于事實。

《唯識宗的教育哲學(文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