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文珠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的理性,正如洛克所说:“人是生而平等的。”可是,在迷网的人世里,自从无始以来第七识妄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我以后,便有自他人我之分隔,高卑贵贱的阶级悬殊,种种不平等的不幸,遂由是而发生。唯识教育能给我们“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启示,知道所谓自我,不过是唯识所现之假我而已,不应为短暂的假我而损人益己,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血泪上,进而视他人的痛苦犹如自己的痛苦,以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一切俱以大众的利益为前提,从不为私我而害公益。故能冲破人我的界限,推翻私我的范畴,把一向妄执私我的第七识扭转过来,成为平等理性的真我。在真我的指挥下,深知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甚至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众生与佛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可惜众生迷而不觉,致受种种虚妄假法的煎逼,和生死轮回的劫难;于是在平等的理性中,激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众生苦,发菩提心。如维摩居士所说:“众生有病,是故我病;众生病愈,我亦病愈。”冤亲平等,一视同仁地教化众生,启示众生,是名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一种正确的高度智慧,也是一种纯理性的批判作用,平常人因内为私我所蔽,外为物欲所惑,遮盖了本来明朗的视线,在理智上幻生种种不合理的观念,对于事物的判断,往往只凭主观的错觉去推理。即使是科学知识,亦仅能发现事物彼此的关系和原理,仍无法透视现象底层之事物本体。唯识的教育学说,不但能纠正主观的错觉,把视线糊涂的意识,转为客观的觉察力;既能透视现象的本体,更能亲证诸法之实性;不但总观事物之总相,还据理分析事物的别相;同时巧妙地观察众生身体品质上的差异,情绪倾向上的差异,智慧程度上的差异,个性与嗜好,天才与低能,……种种的差异,而个别迎合众生的知能与兴趣,为他们宣说深浅不同的教法,故名为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这是精神界一种特殊的创作能力,是由转舍前五识所得的无漏智。人生在迷时,六根不净,终日奔放于色声犬马之中,流连忘返,甚而为了满足一己的私欲,而损人利己,扬己抑人;剥民脂膏,以肥己腹;夺人财产,以满私囊;既得之又患失之,把自己推进私欲的陷阱,身为形役,心为境转,无法摆脱私我的枷锁。唯识教育可以启发人类的心智,可以帮助我们洞悉物质的虚伪,使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不再在迷罔无知,昏庸颠倒的圈子中作活计,一改以往的作风,再不为一己的利益贪之无厌,反而对于应作的利他事业发生兴趣;不独发生兴趣,而且努力于利他的工作,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故名为成所作智。

  以上四智,是唯识哲学最高的境界,亦是唯识哲学之目的与价值所在。唯识宗的教育目的。也就是使人转舍虚妄习染的识心,而获得以上四种真实的智慧;使人由迷网的人世,踊进觉悟的境界;由唯识幻现的人生,变为唯智而真善的人生。

  第六章:唯识宗的教育方法与教材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教育方法与教材,亦只是一种教育历程的两面。可以说: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工具,而教法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教育方法固然不能脱离教材,有了教材而无适当的教法,也不能达到教育之目的,所以继教育目的后,应有叙述教材与教法的必要。

  第一节:唯识教育的教材

  唯识教育的教材,不外是三自性以及三无自住。三自性是:

  一、遍计执性:《成唯识论》说:“遍计度,故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遍计所执自性。”这是说主观的迷情,不明白宇宙万有是因缘所生的假法,而在意识上生起种种分别的心理作用,周遍计度,执为实我实法。好像在黑夜里看见一条绳子,误以为蛇,吓得一跳,其实那里有甚么蛇?不过是恐怖心上所现的妄影而已。同样,宇宙人生种种现象,亦只是从识心幻现的相分,根本没有实我实法的存在,但我们意识的错觉,竟固执这些没有实体的现象为实我实法,终日遍计度,分别取舍,故名遍计执性。

  二、依他起性:依是依仗托赖的意思,他是指能生诸法的因缘。依他起性,是说宇宙万有,都不过是由仗因托缘而生起的现象,是假有而非实有,是依立依存,不是自立自存。成唯识论说:“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众缘而得起故。”众缘是指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四种。因缘,是指亲生自果的真原因。此因缘有二,一是能生的种子,一是能熏的现行。当种子生种子时,前念种子为后念种子的亲因缘。若在种子生现行方面说,种子是现行的亲因缘;再就现行熏种子的关系言,现行又是种子的亲因缘,总之以因为缘,故名因缘。等无间缘,是当我们心理活动时,前念心把位置让给后念,假如前念不消灭,后念绝对不可能生起,前念的消灭,正是后念生起的助缘,如是前念灭,后念生,于其中间没有间隔,故名等无间缘。所缘缘,是说我们的心理作用,是由外界刺激的反应现象,并非孤独而生起,必须仗托客观的对象才诞生,故客观的对象,是心生起的助缘,谓之所缘缘。增上缘,是一种对于色心诸法的生起,不特没有妨碍,反而能给予帮忙的助缘。精神界一切心理作用,都是从以上四种因缘而生的,而物质现象界,则用不着等无间缘和所缘缘,只仗托因缘和增上缘,就可以产生。总之,宇宙之有色心诸法,都是依他众缘而生的,故名依他起性。

  三、圆成实性:圆成实含有普遍、常住、真实等三义。这普遍、常住、而真实的本性,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也是宇宙人生本来具有的实相真如理,故又名真如,此真如体是一绝对无限的清净本体,非我们底思虑想像所到的,只可从他的性德上,形容做圆满成就真实的本性。

  三无性,是依据以上三性而设的。换句话说:三无性就是三自性的反面。依遍计执性,立相无性。因为迷情上认为我法,都是唯识所现的幻相,就如空华水月,本无实体,徒有其相状而已。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谓之相无自性。其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宇宙万法都是仗因托缘而起的因缘所生法,这因缘所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只为暂时假有,而非真有,所以说生无自性。最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圆成实性既是一切法的本体,那么该是真实的自性了,为甚么又说胜义无自性呢?这是说,宇宙万法的真实相,虽然是广大周遍,真实而永恒的,但这真实永恒的胜义,是离能所,去是非,绝对待的,无所谓有,更无所谓无,犹如虚空,无相空寂,如果说它是有,而起分别执着,毋宁说他是无自住了。

  唯识哲学就是建立识心为理论基础之后,再用三自性和三无性等方式来阐明宇宙人生的真谛。唯识教育的教材,也就不外是说明遍计执,净分依他,染分依他,自性圆成实,离垢而显的圆成实,以及三性与三无性,三性与五法等的关系而已。

  第二节:唯识教育的方法

  现代一般的教育法,有所谓:练习的、思考的、设计的、欣赏的、发表的,甚至社会化的种种教学法。释迦牟尼的教育方法,则是人格的感化,因材施教,以及解行并重。照唯识哲学的教育方法,不外是启发的,思维的,亲证的教学法,概括而言,可称之为“知行合一”的教学法。

  一、启发的教学方法:启发,是一面提示一种新的教材,使学者获得一种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藉以刺激引伸学者原有之智慧,使其得以逐渐扩展。换言之,唯识的教育方法,是一方面注入的,一方面引出的。例如:唯识教育所提示的三自性等教材,能给学者一种新的认识与经验,以组成一种新的智慧种子传递到八识的心房去;同时又凭教育的刺激,引起识心原有的经验--智慧的无漏种子,以生起智慧的现行,这就是一种启发的方法。

  二、思维的教学法:思维是内心一种智慧的观察力,和理性的判断力,教学时,不应过于偏重注入或引出方式,还须给予学生运用智慧来观察,以及用理性来判断的机会;或由教师提出许多事例,给学生观察,以为解决问题或求得结论的根据。譬如在启发的教学法中,给予学者依他起性是假有,遍计执性是妄有,圆成实性是真有的新知识后,还应该在依他起法中举一法为例,以说明其依他起的原委,以及假有,妄有,实有之所以然。使学者由各自的智慧力来思考与观察,而证其说之真伪,以融合其新旧经验合成一新的经验系统。所以,思维的教学法,是一种培养或发展学生的观察与判断等思考能力的良好方法。

  三、亲证的教学法:这是一种由实习或实践而深入而获得真实知能的方法。目的在使学生学与做,思维与活动,推论与考证在思想的历程上合而为一。唯识学认为真实的智慧,是由知而思而行的实践中诞生的。例如我们需要造一个木箱,欲想知道造木箱的方法,必须求之教师或在书本的记载;但由教师或书本处传来的方法,只是一种间接的知识,属于闻知而非亲知,亲知必须从实践中获得。亦唯有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同样,我们给予学者一种三自性、三无性的新知识后,既给予学生思维观察的机会,还要其在思维之后,继之以实践,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洞察底蕴,烛照万物的真知灼见--真实智慧的知能。

  启发是前六识的作用,思维是第七识的潜能,亲证是第八识的性德;所以启发与思维,思维与亲证,是互相推进而不相离的。并用启发、思维、亲证的教学法,使学生由“多闻熏习”而“如理作意”,再由“如理作意”而“如法修行”,如是经历闻、思、修的阶段,然后始能达到唯识哲学“转识成智”的教育目的。

  第七章:结论

  佛教革新运动的领袖--太虚大师说:“唯识学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学问,它可以破除我法之谬执,可以断尽生死之惑障,可以解脱变坏之业报,可以满足心性之意愿,更可以成就永久之安乐,以及证得无碍之清净。”此固然是事实,但这只是站在宗教立场而言,如果站在教育立场,以教育哲学的眼光看来,则唯识学该是一门博大精深缜密而有系统的崇高哲理,亦是一种最能解决教育原理一切根本问题,而为教育理论最好的依据,可作为推动教育往理想步步上升之原动力的教育哲学。其不仅对教育本质问题有独特的阐明,且对教育目的,教材和教法各方面,亦有特殊的见解和贡献。其对教育之影响,是本能的发展,智慧的启示,良善的熏习,品格的修养,心意的锻炼,以及学而致用,知行并重。如能运用唯识哲学上的一套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育,则必能纠正目前教育之毛病,以及弥补教育上种种缺陷,而建立完美之教育,以形成一种新的潮流。

  因为唯识哲学虽导源于宗教,然无一般宗教偏重情感而忽视理性的毛病;他本身虽然是一种哲学,但并不像一般哲学的虚玄缥缈。相反的,它不独注重理性的阐明,且注重情感舒发之适当;不独注重知识的注入,且着重智慧的引出;不但重视知识的积累,更重视实践的亲知亲证;不但格知现象界的原理,且能深入现象底层的本质。而使本质与现象,理性与情感,事实与真理,闻知与亲知,注入和引出各方面无所偏废,而连系浑融成一良好而有力量的教育。同时衷心期望此教育能推动进步,改造人格,故在教材、教法方面,极力灌输和启发正确而有益于身心的真实知能,以纠正过去教育对知情意倚轻倚重之弊端,期从启发、思维、亲证之历程中,回到统整的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而产生一最高之智慧,和造就一个完整的综合真善美于一体的觉悟人生。

  虽然,唯识哲学纯以识心来阐明宇宙人生的组织,视宇宙万物成为识心的属性,或为识心表象的幻影,而否认现象界的价值与存在,未免有偏重于主观的唯心论之嫌。但其并没有一般唯心论者或重视理性作用,或重视意识或意志作用,而不能确定根本概念,及对精神固无确定之解释,即对物质,亦莫解其所以等毛病。反而,以阿赖耶识来统一理性(一般所谓理性即是佛家第七识境界)、意识、意志(前六识)的作用,而以理性意识意志等为阿赖耶识之附属。同时说明识心与现象之关系和本义。绝非沉迷于纯粹真理的追求,而忽视现象界的阐明。而是一方面着重一个遥远普遍崇高而大全的目的,作为人生的追求与归宿;另一方面又着重当前安适的生活目标,以作合理的改善。不徒只知对客观的存在作无情之拷问,且顾及人类生活的安适,作优先的考虑,使人们在真理的追求和生活的改善中,不断地纠正错觉,改善行为而臻于至善。

  何况经验世界所有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必待理性不断的参悟,才可以究诘宇宙人生的精蕴。科学以格物为能事,但未足以穷理,所以尽管科学如何昌明,人们在科学以内,仍然十分需要一种包涵客观的真理,主观之要求又不违背于生长与进步的哲学,作为开拓精神界的工具。更何况在这复杂繁琐,变幻莫测的现象界中,其幕后必有其唯一的真理存在,科学只能解剖现象界的物理,而不能捉摸现象背后的事物的真理,此真理必待宗教家去发掘与亲证。所以无论科学知识如何发达,人们仍然须要一种能传授此唯一真理之宗教教育,来作为追求真理的向导。唯识哲学既然是导源于宗教,而包涵客观之真理和主观之要求,又不违背现实生活的教育哲学,其所传授的又是宇宙人生最真的真理。那么,无论今天科学如何的昌明,唯识的教育哲学,依然有其价值存在,且有其发挥和推行的必要。因此,笔者仅就区区管见,提出讨论,虽不会见用于偏激主义者,或未能普遍适合一般人的胃口,但平心而论,最低限度亦可以作为从事教育者的参照。同时,希望藉此引起佛学界对于唯识宗教育哲学的注意力,或可以刺激起学佛者的教育兴趣,进而运用唯识学上的教育理论,施之实际教育,那么,唯识宗的教育哲学的价值,便不难见之于事实。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文珠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