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文珠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人之本性是无记的,善与恶同是起于妄想执著的幻现。因为我们的识心,是有体用两面,体,是无善恶、无始终、无形相、无去来、无动静、无生灭、无增减、无人我、视之无色,听之无声的精神主体;用,是识心特殊的作用,能幻现万有诸法,为迷悟的依止,圣凡所同宗。唯识家将此识心分为见、相、自证、证自证等四分。见分是我们内在能了知事物主观的心理作用;相分是指外界客观的事物,包括有质的物质,以及无质的想像。我们内心能照见了知外界一切现象,名为见分;外物的影像投入吾人心中,名为相分。自证分是自己能够证知的意思;见相二分是心的两种作用,有用必有体,自证分就是相见二分的自体,这自体能够证知自己的作用,名自证分。证自证分是自证分向内的作用,原来自证分有向内和向外两种作用,向外作用名见分,向内作用名证自证分。见相二分属于用,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属于体。无论内在主观的精神,或外界客观的物质,亦无非是识体上的特殊作用所幻现而已,根本没有甚么物与我的存在。但当吾人第七识的见分,与第八识的见分发生能缘和所缘的关系时,七识就在所缘识上,幻现了我的观念,于是内而有我,外而有境,因境诱我,由我取境;与顺境接触时,便有善心所幻生,一旦逆境当前,则有根本烦恼等恶心所幻现。既有善与恶的心理作用,那末,策动于行为,自然就有善与恶的表现了。所以唯识家肯定人之本性是无记的,善之与恶是起于第七识的妄执;由于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自我,而有前六识善与恶等心理作用幻现。譬喻一张白纸,它的本质是纯洁的,根本没有甚么颜色的渲染,却是有原料的作用。聪明的画家,懂得利用这素白的原料,于是在纸上画上唯妙唯肖,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不但可以供人欣赏,且可使人美化。可是糊涂的画家,不但不会好好地利用这素白的原料,去创造他的艺术生命,反而在纸上没头没脑地乱画一通,结果,这纯洁的纸质上,便现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来。那些没有艺术眼光的人,反以为这些似是而非的现象是真实的,爱此部份,憎彼部份,因而憎恶心生,是非蜂起。

  同样,我们的识心本质上是纯洁无瑕的,根本没有善恶的标记,更没有甚么宇宙人生的现象,但它却含有宇宙人生的原料--名言种子,和善恶的因素--业种子。觉悟的佛陀,深达个中原理,便一方面洗刷涤除其中染污的一部份恶种子,一方面发掘利用善净的一部份来构成一幅唯真唯美的百福庄严图。不但使人拍案叫绝,且使人油然向往;不但使人向往,且令人歌颂;不但令人歌颂、羡慕,且教人摹仿:不但叫人羡慕、摹仿,且叫人自己也去扩展和创造。可是在迷网的人世里,我们竟给第七识的糊涂观念,弄昏了清醒的头脑,硬将第八识的原料--见分,构成一幅人生的图案--自我观念。自然,这自我的观念,只是七识妄执的杰作而已,第八识根本没有一个私我的存在。可是那没有审真眼光的糊涂意识,竟以为这自我的影子是真的。为了我的需要和享受,便有我所有的东西,接着在我所有法中,妄生分别取舍,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顺我者存,逆我者亡,……。于是善恶心生,是非炽燃,人生的图案,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污浊浑乱不堪。

  尽管人生的图案是那么复杂、凌乱、善恶交织、黑白不分,但识心的本质却是永远纯洁不变的,无善恶可陈的无记性的。等如白纸的本质一样,无论那糊涂画家在它上面写上甚么痕迹,只要用褪色墨水洗刷一番,马上就可以恢复它本质的洁白。识心亦然,只要我们用慧水来荡除心房的积垢,刷去往昔印烙在心版上的秽迹,那么,我们本然纯洁而光明的心地也就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教育的任务,就是启发我们先天的智慧,灌输我们后天的知识,使我们纠正第七识的错觉,粉碎第六识的情欲枷锁,冲破自私的范畴;一面用慧水洗刷心灵的污垢,另一面又凭借慧水来助长内在的善种子。换句话说:教育可以扩展我们智慧的领域,可以抑挫心中潜伏的恶势力,不独使人内心的善种子获得抬头的机会,且使善种子不断地生长;甚至超乎一般善恶而返乎至善至真至美的无记性。所以,唯识家认为教育是可能性的,而教育之可能性是因为人性之无记。

  否则,如果人性是善的,将永无可能变为恶;如人性是恶的,亦将永远不能变为善。如水之与火,不但其性无变更的可能,而且势不两立。而今现实世界里,所以有善恶互异两种不同的现象并存,那只是心灵本质的无记性上的两面幻影而已。唯识家的教育工作,就是利用先天的善种子而控制后天的恶种子,其教育功能,在裁抑恶种子的生长而使善种子得以加速增长,以恢复无记性之至善境界。孟子之性善论,荀子之性恶说,只各据幻影之一面而言,尚未言及人性之本质;甚至告子之性无善无不善,亦只言及第六意识的范畴,未涉及第八识无记性的境界。故笔者既不赞同孟荀之偏激言论,亦不同意告子之说法,反而认为唯识家的无记说来得深入而圆具,且为教育可能性最有力的论证。

  第五章:唯识宗的教育目的论

  第一节:教育是否应有目的

  教育是一种专门的事业,但它有没有一定的目的呢?杜威博士认为教育的本身,是没有目的的,因为教育就是生长,而生长只是一个过程,如在生长继续发展的过程外,有一固定的目的,那无异是否定这过程的继续性了,所以他说:“这过程就是他自身(指教育)的目的”,除了这过程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如果说教育有目的,则此目的必须根据所教的那个儿童之内发的活动和需要,因说:“教育的自身并没有甚么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师,才有目的。”英国南尼(Nunn)也有同感。南尼说:“教育不能有一个普遍的目的,其力量只限于为各人寻求适宜的情境,使个性能够最完全的发展,所以教育之目的除了一个“个性发展”外,不应另有一个共同的最高目的。”

  美国哲学家波特(Bode)亦说:“教育目的,是含教育上有新目的创造之可能,……。要标立固定的,概括的目的,即未知人生之繁变,之扩展,之不能遵守任何先进的限制;环境有迁移,智慧有生长,目的和理想即随之而变。”但我们知道,教育事业是不能没有一定的目标来领导的,假如教育事业,没有一定目的来指导行为,则如船之无舵,矢之无的,不特无法达到理想,完成任务,而且有触礁倾覆的危险。所以,教育事业必须有一共同目的,然后始能决定教育的趋向,规定教育实施的步骤,和达到理想之计划,得以前后一贯地向前推进,而完成应有的任务。

  第二节:一般的教育目的

  教育之目的,往往因时间与空间的变迁而转移的,或因各时代各国家的思想和需要不同而互异。如西洋希腊时代的教育目的,是注重感化陶冶,以培养人民爱美和求知的精神;罗马时代的教育目的,是注重实用的知识,以培养人民团体组织,和实用的能力。中古时代的教育目的,是在培养信神、爱怜、守正义,而德性坚定的人物。及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在造成精神与身体调和发达,长于词令,和富有文学修养的“文化人”。十八世纪的自然主义之教育目的在培养成无习惯的习惯之自由人,以返于自然。十九世纪实利主义的教育目的,是预备将来完美的生活。十九世纪末叶,德国菲希特的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是造就能效忠于国家的国民。现代美国的民主主义的教育,以杜威为代表,虽说教育没有一定的目的,但其教育理想,在使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儿童互助合作的生活,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英国的教育目的,是在造成自由独立,活泼进取的公民;而苏俄的教育目的,则在造成共产主义的信徒。我国古代的教育,是以道德为中心,目的在造成“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至人。现代的教育目的,是本着三民主义的宗旨,以发扬民族的精神,培养国民的道德,养成国民的自治能力和科学知识,而建设“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的三民主义的新中国。

  第三节:唯识宗的教育目的

  教的教育起源于佛陀,自从释迦牟尼佛发现宇宙的原理和悟证人生真谛后,便从宇宙最高的原理,推求一连串形而上的人生价值与道德本义;进而化人生真善美的本质为具体的价值标准,然后依据此标准为教育之目的。是以佛教教育之目的,是在使众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和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后,进而开拓人生的理性,睁开明亮的慧眼,以跳出物欲的火坑与生死的苦海,而抵达涅槃快乐之彼岸。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是由佛教教育演变而来的,其目的注重克制情欲,提高理智,陶冶心灵,启发智慧,以造就转识成智的觉悟而唯智的人生。所谓转识成智,就是将我们一向真妄交参,善恶混杂的识心扭转过来,成为四种纯真、纯善、纯美的高度智慧。

  一、大圆镜智:这是众生本具的智慧领域中最高的统帅,也是转舍第八阿赖耶中的有漏种子后,本有的无漏种子所放射出来的光芒。上面说过阿赖耶识中含藏着很多善与恶的种子。但其中的净种子--善势力,一向被第七识传递过来的染污种子的恶势力所包围,无法抬头,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本能作用;如白玉蒙垢,黄金埋土,失去本来的纯洁与光耀,后来经过人工的发掘与磨炼,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同样,我们的识心本是精莹明洁,智光闪烁的,只因无始时来,被染污种子的重重黑幕遮蔽了它的光焰。唯识教育的功能是帮助吾人洗刷心房的污垢,控制染种子的恶势力,甚至彻底消灭它。因此,本然的心地光明,也就冲破恶种子的黑幕,获得充份的机会来发挥它本能的殊胜作用;不但能生出众生根器心理所欢喜的形相,和变现非实有性的他受用身土来,随类应化,开示导利众生,且时刻放射出朗耀辉煌的光明来,普照大千,洞察秋毫,犹如一座巨型的大圆镜,能映现四面八方所有的色像,故称为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平等是众生本具…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