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宗的教育哲學(文珠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人之本性是無記的,善與惡同是起于妄想執著的幻現。因爲我們的識心,是有體用兩面,體,是無善惡、無始終、無形相、無去來、無動靜、無生滅、無增減、無人我、視之無色,聽之無聲的精神主體;用,是識心特殊的作用,能幻現萬有諸法,爲迷悟的依止,聖凡所同宗。唯識家將此識心分爲見、相、自證、證自證等四分。見分是我們內在能了知事物主觀的心理作用;相分是指外界客觀的事物,包括有質的物質,以及無質的想像。我們內心能照見了知外界一切現象,名爲見分;外物的影像投入吾人心中,名爲相分。自證分是自己能夠證知的意思;見相二分是心的兩種作用,有用必有體,自證分就是相見二分的自體,這自體能夠證知自己的作用,名自證分。證自證分是自證分向內的作用,原來自證分有向內和向外兩種作用,向外作用名見分,向內作用名證自證分。見相二分屬于用,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屬于體。無論內在主觀的精神,或外界客觀的物質,亦無非是識體上的特殊作用所幻現而已,根本沒有甚麼物與我的存在。但當吾人第七識的見分,與第八識的見分發生能緣和所緣的關系時,七識就在所緣識上,幻現了我的觀念,于是內而有我,外而有境,因境誘我,由我取境;與順境接觸時,便有善心所幻生,一旦逆境當前,則有根本煩惱等惡心所幻現。既有善與惡的心理作用,那末,策動于行爲,自然就有善與惡的表現了。所以唯識家肯定人之本性是無記的,善之與惡是起于第七識的妄執;由于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自我,而有前六識善與惡等心理作用幻現。譬喻一張白紙,它的本質是純潔的,根本沒有甚麼顔色的渲染,卻是有原料的作用。聰明的畫家,懂得利用這素白的原料,于是在紙上畫上唯妙唯肖,盡善盡美的藝術作品,不但可以供人欣賞,且可使人美化。可是糊塗的畫家,不但不會好好地利用這素白的原料,去創造他的藝術生命,反而在紙上沒頭沒腦地亂畫一通,結果,這純潔的紙質上,便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現象來。那些沒有藝術眼光的人,反以爲這些似是而非的現象是真實的,愛此部份,憎彼部份,因而憎惡心生,是非蜂起。

  同樣,我們的識心本質上是純潔無瑕的,根本沒有善惡的標記,更沒有甚麼宇宙人生的現象,但它卻含有宇宙人生的原料--名言種子,和善惡的因素--業種子。覺悟的佛陀,深達個中原理,便一方面洗刷滌除其中染汙的一部份惡種子,一方面發掘利用善淨的一部份來構成一幅唯真唯美的百福莊嚴圖。不但使人拍案叫絕,且使人油然向往;不但使人向往,且令人歌頌;不但令人歌頌、羨慕,且教人摹仿:不但叫人羨慕、摹仿,且叫人自己也去擴展和創造。可是在迷網的人世裏,我們竟給第七識的糊塗觀念,弄昏了清醒的頭腦,硬將第八識的原料--見分,構成一幅人生的圖案--自我觀念。自然,這自我的觀念,只是七識妄執的傑作而已,第八識根本沒有一個私我的存在。可是那沒有審真眼光的糊塗意識,竟以爲這自我的影子是真的。爲了我的需要和享受,便有我所有的東西,接著在我所有法中,妄生分別取舍,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順我者存,逆我者亡,……。于是善惡心生,是非熾燃,人生的圖案,也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汙濁渾亂不堪。

  盡管人生的圖案是那麼複雜、淩亂、善惡交織、黑白不分,但識心的本質卻是永遠純潔不變的,無善惡可陳的無記性的。等如白紙的本質一樣,無論那糊塗畫家在它上面寫上甚麼痕迹,只要用褪色墨水洗刷一番,馬上就可以恢複它本質的潔白。識心亦然,只要我們用慧水來蕩除心房的積垢,刷去往昔印烙在心版上的穢迹,那麼,我們本然純潔而光明的心地也就恢複它的本來面目。教育的任務,就是啓發我們先天的智慧,灌輸我們後天的知識,使我們糾正第七識的錯覺,粉碎第六識的情欲枷鎖,沖破自私的範疇;一面用慧水洗刷心靈的汙垢,另一面又憑借慧水來助長內在的善種子。換句話說:教育可以擴展我們智慧的領域,可以抑挫心中潛伏的惡勢力,不獨使人內心的善種子獲得擡頭的機會,且使善種子不斷地生長;甚至超乎一般善惡而返乎至善至真至美的無記性。所以,唯識家認爲教育是可能性的,而教育之可能性是因爲人性之無記。

  否則,如果人性是善的,將永無可能變爲惡;如人性是惡的,亦將永遠不能變爲善。如水之與火,不但其性無變更的可能,而且勢不兩立。而今現實世界裏,所以有善惡互異兩種不同的現象並存,那只是心靈本質的無記性上的兩面幻影而已。唯識家的教育工作,就是利用先天的善種子而控製後天的惡種子,其教育功能,在裁抑惡種子的生長而使善種子得以加速增長,以恢複無記性之至善境界。孟子之性善論,荀子之性惡說,只各據幻影之一面而言,尚未言及人性之本質;甚至告子之性無善無不善,亦只言及第六意識的範疇,未涉及第八識無記性的境界。故筆者既不贊同孟荀之偏激言論,亦不同意告子之說法,反而認爲唯識家的無記說來得深入而圓具,且爲教育可能性最有力的論證。

  第五章:唯識宗的教育目的論

  第一節:教育是否應有目的

  教育是一種專門的事業,但它有沒有一定的目的呢?杜威博士認爲教育的本身,是沒有目的的,因爲教育就是生長,而生長只是一個過程,如在生長繼續發展的過程外,有一固定的目的,那無異是否定這過程的繼續性了,所以他說:“這過程就是他自身(指教育)的目的”,除了這過程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如果說教育有目的,則此目的必須根據所教的那個兒童之內發的活動和需要,因說:“教育的自身並沒有甚麼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師,才有目的。”英國南尼(Nunn)也有同感。南尼說:“教育不能有一個普遍的目的,其力量只限于爲各人尋求適宜的情境,使個性能夠最完全的發展,所以教育之目的除了一個“個性發展”外,不應另有一個共同的最高目的。”

  美國哲學家波特(Bode)亦說:“教育目的,是含教育上有新目的創造之可能,……。要標立固定的,概括的目的,即未知人生之繁變,之擴展,之不能遵守任何先進的限製;環境有遷移,智慧有生長,目的和理想即隨之而變。”但我們知道,教育事業是不能沒有一定的目標來領導的,假如教育事業,沒有一定目的來指導行爲,則如船之無舵,矢之無的,不特無法達到理想,完成任務,而且有觸礁傾覆的危險。所以,教育事業必須有一共同目的,然後始能決定教育的趨向,規定教育實施的步驟,和達到理想之計劃,得以前後一貫地向前推進,而完成應有的任務。

  第二節:一般的教育目的

  教育之目的,往往因時間與空間的變遷而轉移的,或因各時代各國家的思想和需要不同而互異。如西洋希臘時代的教育目的,是注重感化陶冶,以培養人民愛美和求知的精神;羅馬時代的教育目的,是注重實用的知識,以培養人民團體組織,和實用的能力。中古時代的教育目的,是在培養信神、愛憐、守正義,而德性堅定的人物。及文藝複興後的人文主義的教育目的,是在造成精神與身體調和發達,長于詞令,和富有文學修養的“文化人”。十八世紀的自然主義之教育目的在培養成無習慣的習慣之自由人,以返于自然。十九世紀實利主義的教育目的,是預備將來完美的生活。十九世紀末葉,德國菲希特的國家主義的教育目的,是造就能效忠于國家的國民。現代美國的民主主義的教育,以杜威爲代表,雖說教育沒有一定的目的,但其教育理想,在使人人有受教育的機會,並培養兒童互助合作的生活,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現代英國的教育目的,是在造成自由獨立,活潑進取的公民;而蘇俄的教育目的,則在造成共産主義的信徒。我國古代的教育,是以道德爲中心,目的在造成“內聖外王”,“知行合一”的至人。現代的教育目的,是本著叁民主義的宗旨,以發揚民族的精神,培養國民的道德,養成國民的自治能力和科學知識,而建設“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的叁民主義的新中國。

  第叁節:唯識宗的教育目的

  教的教育起源于佛陀,自從釋迦牟尼佛發現宇宙的原理和悟證人生真谛後,便從宇宙最高的原理,推求一連串形而上的人生價值與道德本義;進而化人生真善美的本質爲具體的價值標准,然後依據此標准爲教育之目的。是以佛教教育之目的,是在使衆生覺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和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後,進而開拓人生的理性,睜開明亮的慧眼,以跳出物欲的火坑與生死的苦海,而抵達涅槃快樂之彼岸。

  唯識宗的教育哲學,是由佛教教育演變而來的,其目的注重克製情欲,提高理智,陶冶心靈,啓發智慧,以造就轉識成智的覺悟而唯智的人生。所謂轉識成智,就是將我們一向真妄交參,善惡混雜的識心扭轉過來,成爲四種純真、純善、純美的高度智慧。

  一、大圓鏡智:這是衆生本具的智慧領域中最高的統帥,也是轉舍第八阿賴耶中的有漏種子後,本有的無漏種子所放射出來的光芒。上面說過阿賴耶識中含藏著很多善與惡的種子。但其中的淨種子--善勢力,一向被第七識傳遞過來的染汙種子的惡勢力所包圍,無法擡頭,因而不能發揮它的本能作用;如白玉蒙垢,黃金埋土,失去本來的純潔與光耀,後來經過人工的發掘與磨煉,才恢複它的本來面目。同樣,我們的識心本是精瑩明潔,智光閃爍的,只因無始時來,被染汙種子的重重黑幕遮蔽了它的光焰。唯識教育的功能是幫助吾人洗刷心房的汙垢,控製染種子的惡勢力,甚至徹底消滅它。因此,本然的心地光明,也就沖破惡種子的黑幕,獲得充份的機會來發揮它本能的殊勝作用;不但能生出衆生根器心理所歡喜的形相,和變現非實有性的他受用身土來,隨類應化,開示導利衆生,且時刻放射出朗耀輝煌的光明來,普照大千,洞察秋毫,猶如一座巨型的大圓鏡,能映現四面八方所有的色像,故稱爲大圓鏡智。

  二、平等性智:平等是衆生本具…

《唯識宗的教育哲學(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